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赏析> 正文

离开的,留下的读书赏析(3)篇

2019-03-24 01:26:47 读书赏析
离开的,留下的
作者:埃莱娜·费兰特
“我”在未婚夫彼得罗一家人的帮助下,出版了首本小说,享受着成功的喜悦,而留在那不勒斯的莉拉却身陷贫困而卑贱的工厂生活。 “我”像个骑士一样,再度介入莉拉的生活,并动用丈夫一家人的关系,让莉拉和恩佐的生活有了转机——他们成了那不勒斯地区最早学习、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人,他们顽强、坚韧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开始积累了巨大的财富。我和莉拉之间再次胜负难辨。婚后的“我”开始面临自己的创作危机,而平静的、中产阶级式的婚姻也令“我”疲惫不堪。对社会变革颇为冷淡的彼得罗希望“我”放弃作家的身份,而“我” 在扮演“母亲”、“妻子”这些角色时,总是避免不了内心的分裂、紧张……
离开的,留下的读书赏析 第(1)篇

剧情很狗血,但复杂人性刻画很成功,就会觉得这些事情的发生好像也合理。离开的莉拉又回到了那不勒斯,而一直循规蹈矩的莱农又陷入了波折,历史何其的相似!

对于埃莱娜和莉拉来讲,爱不爱并不重要,在她们的生活中,或者说在她们的人生旅途中,尼诺最重要的角色是工具,尼诺是把锤子。

这把锤子,打破了莉拉所在的鸟笼子,不再做被圈养在豪华鸟笼子里的金丝雀,让她离开了斯特凡诺,让她明白了一个有钱的环境不能解决一切,让她决定了要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去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把锤子,敲碎了埃莱娜所在的玻璃缸,不再做表面光鲜靓丽又安逸的观赏鱼,让她离开了彼得罗,让她明白了一个不神圣的婚姻并不能拯救出身那不勒斯的她,让她决定认清生活的现状不再假装生活如此美好。当然不认为莱农的不自尊是女性解放,只是她对重复家庭仪式的反叛罢了。

尼诺是所有人中最不甘于屈服的一位,他跟任何人在一起都会让人也让他自己觉得对方是他一生唯一挚爱的错觉。他不甘于把自己安置在任何一种日薄西山的秩序里。但他的方式也让人愤然和不解。

关于孩子,莱农从没有做好负担一个孩子生命的准备,才为她变得那么疯狂和歇斯底里。孩子有时候柔软得能让你所有的感官变得敏锐,激发为人父母都责任心;有时候,又会想忘记他们的存在,这另外的一个生命会囚禁你,拴住你使你不再属于你自己。

每个人的生命都在改变,生活不是一层不变的。你当下觉得好的稳固的,不一定就是永远的。

离开的,留下的读书赏析 第(2)篇

关于尼诺这个人我一直摸不清楚,我不知道莱农这一次做出的决定到底是对是错。

我知道对于她的孩子来说,这无疑是莫大的伤害,她抛弃了作为母亲的责任;但站在婚姻当中的莱农的角度来思考,她的丈夫忽略她,对她的作品感到不屑,认为她没有思想,这对于敏感又缺乏自信的她来说又何尝不是处于地狱之中呢?表面和气的家庭气氛下蕴含莱农了多少痛苦与无奈呢?

很心疼埃琳娜的女儿,在孩子的教育这一点上她的确做的不好,孩子是无辜的,既然对孩子如此的不负责任为什么要生下来?不过说到这里,大家都在批评埃琳娜,但回到小说的最开始——孩子是谁想要要的?那个人在孩子降生以后到底给予了多少关心?埃琳娜一开始就没有想要孩子,可她还不是默默承担了抚养孩子的责任?在这一点我们为什么要过分苛责埃琳娜?每个人都是自私的,我们总是默认母亲就应该让孩子的需求优先于自己的需求,可是这样一定是对的吗?为了孩子母亲就应该违背自己的意愿而生活吗?

抛弃已经获得的一切来勇敢追求自己内心所想要的需要莫大的勇气,尼诺又能给她怎样的答案呢?期待下一部。

离开的,留下的读书赏析 第(3)篇

1. 接受不了莱农还是会陷入尼诺激情的漩涡,就为这个我也要减一星⭐。虽然尼诺的爱情和激情都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太特么蠢了,我们的主人公莱农。2. 这一部里面,莉拉经历了香肠长的悲惨际遇,和恩佐一起学习计算机事业大有起色;莱农和彼得罗结婚了,这种婚姻是莱农逃离那不勒斯的动机和对中产阶级生活方式向往的感情的混合物,生下了戴戴和艾尔莎,又和尼诺旧情复燃,并被莉拉痛斥。3. 莉拉的斯特凡诺的婚姻和结局,莱农和彼得罗的婚姻和结局,似乎都是某种大男子主义的牺牲品。我觉得斯特凡诺是坏,彼得罗是蠢。当然这种基调太过简单,结婚动机不纯、缺乏沟通甚至无法沟通都是婚姻分崩离析的重要原因。当然,莉拉和莱农在婚姻中扮演的也是什么善男信女的角色。4. 恩佐简直了,无论是对莉拉的耐心付出,还是琐碎生活中持续不断地学习,都令人动容。虽着墨不多,但是那种寡言少语,真心付出的形象太深刻了。5. 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譬如60年代末风起云涌的革命输出,70年代兴起的计算机浪潮。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