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赏析(3)篇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一本谈论阅读方法论是书,没有之一。书中讲述了阅读的四个层次,告诉我们什么是好的阅读、阅读的目标,以及具体阅读某一类图书的方法,书中还有很多关于阅读的有用建议。可以说,这是一本非常实用和有指导意义的书籍。如果早看到这本书,我这几年的阅读将会少走很多弯路。
这本书写得实在是非常非常精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为作者的观点感到由衷折服,并在书的空白处做了诸多批注。
什么是好的阅读?
有一种很古老的测验——目的在于帮你找出对你最有意义的书目。测验是这样的:如果你被警告将在一个无人荒岛度过余生,或至少很长一段时间,而假设你有时间作一些准备,可以带一些实际有用的物品到岛上,还能带十本书去,你会选哪十本?
如果你不幸将面临这种状况,肯定会对带到岛上的十本图书精挑细选,这种主动选择的过程正是好的阅读的第一步。作者说好的阅读就是主动的阅读。
主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追女孩子的时候要主动,不然姑娘很可能就落到了别人手里。过生活要主动,不然每天都浑浑噩噩,年纪轻轻就把日子过得了无生趣。阅读也一样,被动地阅读很容易打瞌睡,即使不打瞌睡,脑袋也不会积极地去思考,去跟作者对话,结果读完了一本书不知道说了什么,只记得支离破碎的片段。时间一久,可能连片段都搞没了。所以说,不能只做一台文字的接收机。
主动阅读首先体现在主动选书上。现在是资讯爆发时代,关于读书的平台、APP、网站有很多,它们几乎每天都会推荐一些“好书”给读者。至于这些书是不是好,很难说。即使是好书,也不一定适合现阶段的你。你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只知道跟风,是读不好书的。
主动阅读更重要地体现在阅读时候的主动思考,能够提出问题来。不要迷信书中的文字,即使是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写的作品,也不一定要唯唯诺诺地听从。只要是对话,就是平等的。何况,时代已经变了,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当初大哲的话也不一定都正确。要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暂时的正确。”
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写书出书的时代,更应该主动阅读。出书门槛降低,既是幸也是不幸。幸者,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声音。不幸者也正是由于幸,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声音,意味着有更多人胡说八道,意味着读者的筛选成本大大增加。如果你不主动地阅读,只要是字都相信,最后你会发现自己的脑袋乱成了一锅粥。
吃到嘴里的食物是用来长身体的,读进脑袋里的文字是用来长思维的。思维决定一个人的选择、财富、地位和当下的处境。我们要像精挑细选菜谱一样精挑细选一本书。
阅读的目标
作者说阅读有两个目标:一个是获得资讯,一个是求得理解。获得资讯就是从报纸、杂志或者其他渠道得知某件事情,知道我们以前不知道的东西,知道正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求得理解是说作者在这个领域的水平通常比读者要高,阅读这样的作者写的书,可以提升自己的理解力,得到认知升级,从而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去理解这个领域,或者理解这个世界。
互联网时代,资讯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甚至都会推送到你面前,逃也逃不掉。难的是以“求得理解”为目的的阅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你不能在舒适区阅读,而是要去阅读超越你能力的书。只有这样的书能帮助你成长。而一本烂书“根本不值得你花时间去努力,甚至根本不值得做这样的尝试。”
在全书的最后一章,作者说阅读的最高目标是促进个人心智的成长。
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读得更好,还更懂得生命。你变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识。你会成为一个智者,对人类生命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体认。
在书的金字塔里,这样的书籍非常罕见,“很可能不到一百种”。它们值得你反复阅读,反复玩味,“你读得再通,也不可能尽其究竟”。但每一次重读,你都会发现“这本书好像与你一起成长了”。
一本书怎么会跟你一起成长呢?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一本书只要写完出版了,就不会改变了。只是你到这时才开始明白,你最初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这本书的层次就远超过你,现在你重读时仍然超过你,未来很可能也一直超过你。因为这是一本真正的好书——我们可说是伟大的书——所以可以适应不同层次的需要。你先前读过的时候感到心智上的成长,并不是虚假的。那本书的确提升了你。但是现在,就算你已经变得更有智慧也更有知识,这样的书还是能提升你,而且直到你生命的尽头。
阅读的层次
书中提到阅读有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看这篇文章的读者肯定都具备中文基础阅读的能力,也就是“知道这个句子在说什么”。但是偶尔也会遇到一些基础阅读的障碍,比如并不了解的生僻词。如果这个生僻词在这里很关键,就要先弄懂这个生僻词,否则就会影响你的理解。如果一个只懂中文的读者要去阅读英文的资料,那基础阅读这关就过不了,更甭谈后面三个层次的阅读了。
检视阅读是系统化略读,就是拿到一本书,在一定的时间内,抓住这本书的重点,知道“这本书在谈什么”。怎么进行检视阅读呢?不是直接从第一页开始看起,而是先看目录了解整本书的骨架,看序言,看后记(如果有的话),带着问题去书中的重要章节寻找你需要的答案。
分析阅读是全盘的完整的阅读,要咀嚼与消化一本书,需要用到各种阅读技巧,做到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提升自己的认知。
主题阅读是最高层次的阅读。主题阅读需要就某一个主题,至少读好几本有关这个主题的书,分析比较不同书籍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并且进行主题分析。主题阅读是最主动的阅读,同时也是最花力气的阅读,但是又是最高效的阅读。
主题阅读的体验是非常爽的,你就像一个将军一样排兵布阵,哪本书好,哪本书一般般,哪本书简直就是差劲得可以,比较之下,一目了然,一清二楚。
主题阅读会让你拥有阅读的上帝视角。
主题阅读能够帮助一个人建立起知识体系。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这是应对知识焦虑的最好方式。十多年的大量阅读,我认为我已经累积了这样的能力,可以进行这样的尝试。在“一百本好书计划”完成之后,我就会写作相关的文章,帮助各位(当然也是帮助我自己)建立起知识体系,以应对这个知识海啸的时代。
如何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自己?
判断一个人是否理解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只有一个标准:看他是否能够用清晰、简单、明白的语言把这本书的重点内容表达出来。你可以通过口头表达,也可以通过书面文字表达。通过讲述和写作,你可以进一步记住作者的观点,整理自己的思路,这看起来很费力,实际上是一种讨巧。同时,当别人看了你的表达之后,你说得好不好、对不对,别人会给你反馈,以修正你的理解,又加深了认知和记忆。
我家里现在有两个书架的书,我最想看到的事情你知道是什么吗?就是当我的朋友来我家的时候,走到我的书架面前,夸我一番,然后随便拿起其中一两本书,我都能够从容地给他讲述这本书的观点和我的观感,然后他反驳我或者支持我的看法,我们就这样一来二去讨论下去。
有爱书的朋友,真的是一件非常幸福和幸运的事情。。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种实用性的工具书,文字用心,表达精彩,时不时还会有意外的彩蛋。本文只是我自己的片面理解,而且涵盖不全,书中还有专门的几个章节讲述针对某一类书目的阅读方法,大家一定要亲自去细细地看。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赏析 第(2)篇每次过年,我们总能够在朋友圈看到有人晒自己的读书清单,有些人利用闲暇时间能读几十本甚至上百本书,而回顾自己,即便也很努力想要多读,却仍然读的极少。也许你会说:读得那么快认识一定不够。恰恰相反,这些人不仅读的更多,他们对每本书的理解甚至还要更强一些。那这是为什么呢?
这可能要归功于他们的阅读了夸父逐日的故事方法。他们知道面对不同的书应该如何处理,如何使自己的收获最大化。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种很强的能力,我们平时获得讯息、读各种资料、学习各类知识都避免不了阅读。从我们上面所说的可以看出,我们的阅读速度和理解力每次都比别人差一点,长时间下来差距是非常大的。那么如何才能做一个好的阅读者呢?《如何阅读一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两位作者分别是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两位曾分别在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后一起工作多年,除了编写了本书外,范多伦还协助艾德勒编辑了第十五版的《大英百科全书》。
作者在书中提到,当我们开始阅读一本书之前,我们首先应该了解我们阅读的是哪一类书籍,同时要清楚阅读此书的目的:消遣、获得资讯还是增进理解。一般来说,如果是为了娱乐消遣,其实没有什么遵循规律的必要,只要读的开心就好。因此《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技巧主要是为后两种目的服务。
《如何阅读一本书》将阅读主要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其中“基础阅读”顾名思义,是我们阅读一本书所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即“弄清句子在说什么”,对语言、文字要有基本的了解,我们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就是这种技能。所以我们主要对后面三个层次进行具体分析。
一.检视阅读:即系统化略读
在检视阅读这个环节,通俗来讲就是学会略读。快速翻阅你的书籍,即便是很难读的书,在第一遍读的时候也不要停,只要尽力寻找跟主题有关的点,了解本书是在说什么以及基本结构是怎样的。要学会问自己一些问题,如作者告诉我们,可以问自己三个基本问题:
1. 这是什么样的一本书?
2. 整本书在谈的是什么?
3. 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试着回答这些问题,如果是很长并且很难读的书,这三个问题可以放到分析阅读回答。
从阅读速度上来说,不同的书、不同的阅读层次甚至同一本书的不同部分,阅读的速度都应根据情况进行适宜的调整,这样才能使只是内容吸收的最快、最有效。例如,用检视阅读来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时,基本上只需要阅读序,目录,简介,每章的小标题以及作者做了重要标记的地方,即可对本书结构大意有一个简单认识,也就完成这一层次的要求。
当然,在阅读过程中尽量不要在一个地方逗留,也不要总是读后面忘前面,然后往回看,这些都会降低阅读速度。这点只要我们刻意的多加练习便可修正。
通过检视阅读,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书的内容,可读性以及是否值得投入更多的时间,如果发现自己对这本书仍然有兴趣,认为这本书值得进一步的阅读,那就要进入下一个层次“分析阅读”了。
二.分析阅读:即真正的、完整的阅读
我们在前面已经对自己所读的书进行了一个基本的分类,是实用性的还是理论性的;虚构类的作品还是非虚构类作品。知道这些,也就知道我们是该找论点还是自己去探索它的隐喻,也就是以何种方式读。
我们这里还是以实用性为主,这也是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在细读的过程中仍然要跟着框架走,把自己之前的框架进行细致的填充,同时可以通过找主旨、关键字、词义等对内容进行主体的把握。而对于较难的巨著,我们可以通过辅助阅读(阅读相关著作,了解作者背景,工具书等)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
而对于小说,诗歌类的作品,则尽量一气呵成,这样才能使情节保持连贯,不容易遗忘,对故事的整体结构有更好的了解。
最后需要我们能够用一句话至一段话的文字来概况所读的书内容,对此书的框架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解答自己阅读开始前及阅读过程中的疑惑,并且对此书公正的进行评判。这样便是真正读完一本书。
说到这里,我还是要提醒读者一下,《如何阅读一本书》更适用于非小说、论说性书籍,虽然书中提到的规则也不是绝对的,但是对于大部分的此类书籍还是十分有效的。
同时,在这一层次作者提到了一个观点值得一说,那就是读书不在多,即便读的少,但是对读的书籍很精通,观点独到,那仍然是一个很优秀的读者,甚至可匹敌作者。例如《红楼梦》在我国文学史上地位非同一般,张爱玲、蒋勋及众多的红学家都对它进行研究,尽管《红楼梦》不可超越,但他们对《红楼梦》的见解、思考仍是很优秀的作品。
阅读一本书的技巧说完了,下面来讲某一类型的书的阅读方法,即“主题阅读”。
三.主题阅读:即对同一类书籍的整合
在主题阅读中,当你不知道关于所研究的主题哪些书是合适的时,我们可以借助一些辅助力量,询问在相关方面有一定了解的人士或者查找相关工具书;当有大量书籍可选时,我们就需要回到前面的阅读方法了:利用检视阅读找书,然后利用分析阅读来阅读找到的书。
主题阅读要求我们阅读前要有自己的一个主题,在读相关书籍时,要寻找与主题相关的点,同时不要预设立场,也就是保持客观的态度来看待作者的观点,最后理清议题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
我们能够发现,主题阅读是最花费力气的一种阅读方式,但也是最受益的一种阅读形式。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除了从上述四个层次为我们讲解阅读方法,同时还提供了不同读物的阅读方法,这里不一一说明,我相信这些已经能够帮助你从阅读速度到理解力进行有效提高。
读书效率低下的你甘心吗?每年都是如此,不如从现在开始改变。也许刚开始运用这样的规则会很艰难,但如果一步一步来,养成习惯,阅读水平的提高也只是早晚的问题。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赏析 第(3)篇第一章: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读书的目的:为了增进理解力
新时代的媒体并不能增强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
媒体的报道经过设计:导致我们不愿意思考
主动的阅读
读者和作者的关系应当如同棒球的投手与捕手的关系一样
条件:更主动地阅读;更多的技巧
阅读的目的:资讯or理解
阅读的艺术:凭借头脑的运作,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
阅读的两种意义:1、增加我们的资讯
2、理解更多的事情
为什么会为增进理解阅读:1、一开始便不相等的理解力2、阅读人有能力去理解
阅读就是学习:指导型学习,以及自我发现型学习的差异:老师的缺席
有老师:依照教导行事
无老师:自然学习
思考:运用我们的头脑去增加知识或理解力,主动学习的一部分
阅读的艺术:想象力,记忆,观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