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赏析> 正文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读书赏析(3)篇

2019-07-22 11:43:27 读书赏析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作者:武志红
我们一直以为一些负面情绪,如坏习惯、痛苦、悲伤、愤怒、恐惧等是不好的,甚至认为这些是不完美的,阻碍了我们成长,我们努力去避免和克服它们。作者从新的角度、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这些坏情绪,对我们有极大的帮助和正面意义。这些情绪是伴随我们一生的,而且这些情绪并不是我们的敌人,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接纳它们,并要感谢它们让我们越来越坚强,体验更多生命的无限精彩。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读书赏析 第(1)篇

第2章n坏习惯不是你的敌人n习惯是怎么形成的n每一种习惯的形成都必然会经历以下这个循环:n行为发生—得到奖励—强化n第5章n不要内疚,这世界没有绝对的清白n自卑与自信,其实是由我们小时候获得的爱的多少所决定的。如果从父母那里获得了足够多的爱,那么不管一个人的外在条件如何,他都会很自信。相反,如果从父母那里没有获得多少爱,甚至相反是被蔑视、被伤害甚至被虐待,那么不管一个人的外在条件如何,他都会很自卑。所以,不要被一个人的外在所迷惑。作为男孩,假若你以后想追求一个条件优秀的女孩,你不要以为她条件如此优秀,所以她会很自信,所以她会很难追,你要先看看她的童年,了解一下她的家庭背景。同样的,作为女孩,如果你想追求一个条件卓越的男孩,你也不要以为他会很自信所以很难追,你也要去看看他的童年。通常而言,童年得到的爱越多,一个人就越是难追。这样的人会相信自己的感觉,凭感觉去找到适合自己的人。如果他觉得你是他想要的,那他可能很快接纳你;如果不是,那么可能无论你怎么努力,都是没有用的。相对而言,童年得到的爱越少,一个人就越容易追。只要你对他很好,他就很容易感动,而暂时接纳你。但是,他是一开始容易追到,而以后会很难相处,因为他会过于敏感。第8章n说出“我接受”,让心灵回归自由n无论多么至亲挚爱,假若另一个人不尊重你,经常指挥你、控制你的时候,你一样会愤怒。一个宽容而温和的朋友,要胜于一个优秀而挑剔的朋友。后者或许会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当作座右铭,但因为不符合最基本的心理学原理,他在过于挑剔自己的同时,也势必会苛责别人。第9章n结语 给自己一个仪式,开始一段征程n这也是我自己的体验,虽然已32岁,但却没有而立的感受。不过,借助一次心理治疗,我彻底整理了一下自己过去12年的生活,才突然感觉到,人生苦短,自己一生中美好的时光已过去一半,不能再浪费时间,必须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这次心理治疗,起到了仪式的效果,提醒我已进入新的人生阶段。但假若在30岁那年,我有一个仪式,庆祝也提醒自己这一点,那么想必不必拖到现在我才有这种危机感。。在生活中,我们的人生不断地发生转变,每一次转变,我们都需要一些仪式来提醒自己。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读书赏析 第(2)篇

算是第一个给5星的书(除了我不过低配的人生外),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被作者圈粉。

核心观点就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有没有特别讨厌自己的时候,会不会无意识的把自己往好人的形象里套,会不会认为不好的情绪应该就去消灭,会不会觉得需要是有罪的?

坏习惯不是你的敌人,是你任何的一部分。每个人做任何事情最终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些深层需求,每一个负面的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面的动机。

带着你的心理问题去积极生活,人们常常以为自己的痛苦是独一无二的,总是感叹为什么不幸的是我,将自己的问题无限扩大。

我悲伤和悲伤就是我的区别有多大?活当下的真正含义。

你是爱对方还是只是爱自己在对方身上的付出。一个和谐的人是既有清白感也有负罪感。单纯的付出者其实不伟大,他们不计得失的付出,从根本上是一种自恋。

你的挫折商是多少?

一个我极端挑剔另一个我,内部模式和外部模式是否和谐是关键。

怎么看在中国压抑需要被神圣化的问题,觉得需要有罪。除了心理学,我们的世俗氛围,伦理,哲学乃至政治都不会支持一个孩子对长辈表达愤怒,而只会要孩子感恩,最后孩子的愤怒只会指向自己。

中国文化中一个人只能在两个人关系中存在。所谓的集体主义和共生意识。

身心分理论(中国吃文化的发大),还有中国社会普遍处在口欲期。

全能自恋性的本我   绝对禁止性的超我  软踏踏的本我。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读书赏析 第(3)篇

武志红的第三本书了。从《为什么家会伤人》,到《身体知道答案》,再到《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受到了很多启发,也学懂很多以前没有想过的问题。之所以只给了三星,一方面是书里有些排版混乱,穿插的推荐书录和核心内容有点脱节,经常看一半就产生不知所云的感觉;另一方面因为书中有些例子和理论与《身体知道答案》有重叠。

然而,这本书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它传达了一个核心概念,一个颠覆中国传统教育的概念——承认你的不完美,接受你的不完美,感谢你的不完美。

是谁要求我们做一个“好人”?是谁要求我们压抑自己的悲伤,愤怒,妒忌等负面情绪?我们忽略自身的缺陷,对自己的不完美采取无视或者否认的态度,把自己意想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这行为却恰恰导致了大多数人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因为达不到意想的高度,我们会产生深刻的无力感。我们在心中建起堤坝,用来隔断所有“不完美”的情绪,但这最终只会把我们变成行走的尸体,无感知,亦对生命充满困惑。

所以,当负面情绪来临时,不要抗拒,要学会拥抱悲伤,拥抱愤怒,拥抱和承认一个不完美的自己。只有接受真实的自己,才能了解自己,从而真正意义上的去改变自己。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