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沈从文小说全集)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边城》——溪面如烟,山城如梦
“二十年来生者多已成尘成土,死者在生人记忆中亦淡如烟雾,惟书中人与个人生命成一希奇结合,俨若可以不死,其实作品能不死,当为其中有几个人在个人生命中影响,和几种印象在个人生命中影响。”——沈从文《边城·题记》
日子一点点地走,但到如今我也只是个活了二十几年的懵懂人,可在这八千多日里,还是恍恍惚惚地送走了许多人。追忆故人并非不悲伤,但这种悲恰如低低的、宽宽的溪面上一阵薄薄的烟雾一般,看似浓,风一吹就散。只有当我读到某一些作品时,那种悲恸才会突然扑面袭来,一时泪如雨下,不能自已。而《边城》的好就在于它是这种作品,但又灵巧地躲开了那一种过分的情感,纯朴而自然。
远山静谧,流云漂月,茶峒小山城的日子就像每个城里人想象的那样好。掌水码头的船总明理重义,屯戍的兵团讲规矩,峒民过着自己的那一份定日子,连营生的娼妓也守信自约,不敢叫人轻贱。这是千百年来这片土地都珍惜的好安生。那溪边摇渡船的老船夫清贫,养着一只黄狗,和一个山水天然生的清明通透的乖女孩儿。
这爷孙俩有两段对话很得我喜欢:
先是两人同黄狗进城前一天,祖父就问翠翠:“明天城里划船,倘若一个人去看,人多怕不怕?”翠翠就说:“人多我不怕,但自己只是一个人可不好玩。”
到路上时,祖父想起什么似的,又问翠翠:“翠翠,翠翠,人那么多,好热闹,你一个人敢到河边看龙船吗?”翠翠说:“怎么不敢?可是一个人玩有什么意思。”
孙女天真爱玩,怕也腼腆,爷爷知道又不揭穿,如此天伦之乐,令人钦羡。他们的生活本是这样好,但正如日头会升起就会落下,爷爷陪得孙女长大,就陪不得孙女养得她的孩儿长大。所以说,爷爷要为不得父母庇佑的翠翠寻一门好亲事,他再鲁莽,再犹豫,再如何,都不能算一件错事。
而人间男儿俊,女儿娇,自然该是天生的一对,但人过的日子总不是天给的日子。不懂人事的娇翠翠,勇敢率直的天保,俊秀出群的傩送,都是好儿女,都是一见钟情,都没得一点儿错。天保的车路走得光明磊落,要他唱三年六个月的歌也不是不愿意的。可端午好节,白河边前,月光攀得山时,少女少年初相见,我见你顽皮可爱,你知我贴心可靠,这都是后来的人比不过的。
如此寻常的故事,就像书中所写“火是各处可烧的,水是各处可流的,日月是各处可照的,爱情是各处可到的。”的道理,哪怕有误会也不过是三言两语的事,哪怕有不如意也不过是老来传闻有你,但为何偏偏他们迎来的是悲剧呢?
这既是悲剧的原因,也是我以为是《边城》写得好的的原因之一,作者轻轻巧巧地以此暗示了人的不得圆满,即有些人命运的悲伤是能责难于某些坏的人的,但更多的人只能责难于称不得错误的人性笨拙与谈不得无情的生活巧合。而这是所有人生都有的最常见的事,每个人都在对抗着这种不得圆满。有顽强的人赢了是很多的,但就是这样的人想一生都赢也是不可能的。
然而文学是可以慈悲的,作品是作者笔下的世界,沈老笔下的山城,风月会行走,溪草会老,一山城的好人间,既是情深意重浑然天成,也就可给翠翠女孩儿一点盼望。“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明天真的就回来了。
边城(沈从文小说全集)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读这本书,三种情感萦绕在心中,亲情、爱情、乡情。感受着翠翠与爷爷之间的浓浓亲情,我也想起了自己的爷爷。我比翠翠幸运,除了爷爷,我还拥有奶奶,爸爸妈妈,妹妹及亲戚朋友的关爱;我比翠翠不幸,她可以和爷爷朝夕相处,相依为命,而我在离家很远的地方求学,连见爷爷一眼都觉得奢侈,希望时光慢些慢些再慢些,我能多陪爷爷及家人。再说翠翠和大老二老的爱情吧。悠悠情歌,传达心目中的千言万语,趁年轻,勇敢一点,不要让别人空等一辈子,不要让自己遗憾一辈子,相逢是首歌,相识是缘分,相恋更是难得,学会勇敢与珍惜。最后说乡情吧,特别是翠翠爷爷的葬礼,表现出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纯真的情感。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际关系逐渐淡化,特别是邻里关系,邻居与邻居互不认识,互不说话的情况比比皆是,俗话说远水难救近火,搞好邻里关系有百利而无一害[微笑][微笑][微笑][微笑]
边城(沈从文小说全集)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文字中处处浸润着湘楚景色,处处是醇厚质朴的风味人情。暴风雨中倒下的白塔重新建造起来,暴风雨中逝去的很多东西永远回不来了,但风雨过后,还是要继续生活。结局像一首淡漠的笛曲,留下淡淡凄凉和哀伤。“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模凌两可的结尾似是给了些希望,却又像是对翠翠的安慰,朦胧却没有结局的爱情,或许最终是喜,或许只留下无限的牵挂期盼,读起来有些悲哀和无奈。对于心之所向的爱,不应犹豫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