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赏析> 正文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赏析(3)篇

2019-07-16 11:21:26 读书赏析
知行合一王阳明
作者:度阴山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赏析 第(1)篇

当你看花开时,你在看什么?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这句经典的话,意境很美,而且很厉害的是,让人领悟到一种牛逼,世间万物之存在,只要我没看见,与我何干?

以上想法便是心学精髓之一:“心外无物”。

然而“心外无物”并不是王阳明的独创,在他出生之前2000年,原始佛教《阿含经》便提出“心乃世界”的概念,即一个人所知的世界,不会大过他眼耳鼻喉身意接触外界产生的认知和感受。

王阳明有些“忘恩负义”,不承认其心学乃佛学的演化,他认为佛学是枯禅。这里个人有两个推测,一是当时距佛教传入中国已历经1500年,因传播需要,佛教法义已变化为以行善与报恩为主,故王阳明不知原始佛教真义,不认同其心学师从佛学;第二种推测是王阳明作为思想导师,需要独树一帜其理论。

心学精髓之二:“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意思是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能解决一切问题,不需要任何外来帮助。 

心学产生的背景,是程朱理学兴盛时期,心学和理学,一个内求,一个外求,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王阳明心学以其灵动易懂得到众多拥趸,逆转主流,我认为这是王阳明最了不起的地方,这源于他的博学求真以及成为圣贤的强烈意念。

无论佛学、心学还是理学,各有千秋且无高下。好比你看一朵花时,是拈花微笑还是与花一体,亦或是格花致知,此花都在我们的小宇宙内以各种形态盛开,你很难说哪一种姿态更美,而多一种盛开姿态,无不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和行事指南。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赏析 第(2)篇

王阳明心学精髓:

一、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就是理,所以心外没有理。物和事都与你的心同体,于你而言你能看到的物才是物,你能想到的事才是事。

二、你末看此花吋,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三、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

四、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五、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七、知行合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八、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赏析 第(3)篇

世间本无善恶;机缘当事上求。

书有诚意,但陷入了中国近代功利主义的通病,无可避免得将“事上求”和“唯结果论”混为了一谈。果然学心学,还看日本。

当然,前段部分当成记传体来读,还是可以一日观花,纵览王阳明一生的,只不过对人物的塑造上,使用了西方“贬低配角来显示出主角”的记录手法,略为遗憾。后两章单独解释心学部分的章节,可作为心学入门基础来读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