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赏析> 正文

显微镜下的大明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2019-07-13 11:25:12 读书赏析
显微镜下的大明
作者:马伯庸
本书讲述的,是六个深藏于故纸堆中的明代基层政治事件。作者从明代的一系列罕见民间档案文书里,挖掘出这些尘封已久的故事。这些档案是中国历史中绝无仅有的奇迹,它们着眼于平民的政治生活,而且记录极为详尽。在这里,我们能看到朴实的百姓诉求、狡黠的民间智慧、肮脏的胥吏手段、微妙的官场均衡之术,从无数个真实的细节里,展现出一幅极其鲜活的政治生态图景。这六个事件聚焦于一府一县乃至一村之内,记录的是最底层平民的真实政治生活:当遭遇税收不公时,他们如何愤起抗争;当家族权益受到损害时,他们如何兴起诉讼;当政治利益与商业利益发生矛盾,他们如何与官府周旋博弈;当朝廷要求整顿户籍,他们又是如何从中造假牟利……《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万历年间,一项不公正的税收政策在徽州府引发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乱民、县官、州府、户部、首辅、皇帝等诸多利益集团的博弈之局。《笔与灰的抉择——婺源龙脉保卫战》:婺源县一场持续了六十四年的经济争端,反映了一个县级官员,是如何在重大议题上平衡一县之利害的。《谁动了我的祖庙——杨干院律政风云》:歙县一桩民间庙产争夺案。诉讼双方在这场绵延八年的官司中各展所长,用尽心思,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嘉靖法律大戏。《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一个坐落于后湖(玄武湖)中的冷门机构——大明黄册库从建立到衰败的全过程。了解明代的基层统治,是如何一步步垮掉的。《胥吏的盛宴——彭县小吏舞弊案》: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官司,却引来了无数贪婪蚊虫的叮咬。胥吏之恶,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正统年间的四条冤魂》:四个无辜的清白老百姓,是如何裹挟入朝廷斗争的。作者力图以冷静克制的零度叙事,替那些生于尘埃、死于无闻的蝼蚁之辈作传,转述他们湮没于宏达历史中的声音。想要读懂大明,想要读懂中国古代政治,不可只注目于朝堂,亦要听到最底层的呐喊。在一个个普通人的遭遇中,才蕴藏着最真实的规律。
显微镜下的大明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像是一条总体上扬的正余弦曲线,忽上忽下,总体上还是向上的。这也应该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吧,毕竟每一个朝代都是站在了前一个朝代肩上。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却各有长短,大相径庭。

此书利用最底层最普通的几个案件,生动展示了大明当时扭曲了的官吏场和人民被随意鱼肉的痛苦生活。想那明太祖由乞丐成为皇帝,应该是最能体恤民间疾苦的,他对贪官污吏嫉恶如仇、拨皮填草,足矣说明这一点,但却没有彻底震慑住人心的贪婪。大明官场尔虞我诈、欺上瞒下、巧取豪夺、草菅人命,搞得民不聊生,人民揭竿而起成为必然,大明也最终在内忧外患下灰飞烟灭。这一切一定是严重违背了太祖老人家初衷的!

究其原因,我想应该是因为当时人治有余法制不足吧。好的制度可以让坏人变成好人,坏的风气则让好人成为坏人。皇帝的严苛看似有效,却也被官僚们一级一级传导给了老百姓,最终百姓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一人飞升,仙及鸡犬,升官发财的官本位意识成为社会共识。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明朝没落便成了必然。

想如今,人民当家做主,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权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再只是士大夫忧国忧民的呐喊,而正在逐步成为全民的行动自觉。随着法律体系和党纪党规的不断完善,一切都在蒸蒸日上,官员们“当官不发财、发财不当官”的意识不断强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这一切应该归功于我们有了好的制度,再就是我们有刀口向内自我革新的决心。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直追发展了二百多年的他国,成就举世瞩目,成就万民共享。这一切都是硬邦邦响当当的,更是有目共睹切身体会的。

我们不是木头人,更不是白眼狼。天下兴亡,你我有责。立足本职,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扎实干,不忘初心持续干。只有这样,后人显微镜下的我们才会不至于太难看!

不经意竟然谈及政治,历史书看多了,就容易踩不住刹车,还好早已不是“

莫谈国事”的年代。一家之言,难免鄙陋,不喜勿喷!

显微镜下的大明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细至极致

非常棒的人文历史书籍,讲述了明代的六个真实故事,折射着当时中国的模样。强烈推荐。

我看历史,和多数人一样,关心的总是大事件。相比徽州丝绢案这种事情,更关心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等等。所谓小人物改变历史,更多是用偶然性去解释了必然性。大学时,老师说你这是典型的英雄史观。鉴于眼下不用上政治课了,也可以放开说了。

佩服马伯庸先生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这些淹埋在历史中的事件,故事很精彩,用意匪浅。

关于故事,不多说,观文便知。

更多的思考在于,无论是多么尽善尽美的制度设计,都会产生问题。例如玄武湖的黄册库的故事,恐怕就是创始人朱元璋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了。

读懂历史,只关注庙堂之高,不足够,江湖之远,民间之中,也有许多故事。

五一计划去南京一行,想去玄武湖看看当年的国家档案馆。

读书这件小事,贪多未必坏,细致应是好。


2019年04月09日

于福建泉州

2019年读的第32本书

显微镜下的大明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是的,真实的故事可能更精彩。因为一定会有人性的纠葛,立场的对峙,习俗的默化,追求的偏执。比戏剧更戏剧,比想象更有想象。一直很热衷明史,因为它和今时今日最相似,汉太久远,唐太洒脱,宋太刻板,元太混沌,清太冲突。似乎只有明,好多深埋骨髓的、源远流长的、无法改变的东西,始终暗流涌动到此刻。看惯了庙堂上的刀光剑影、尔虞我诈、阴谋诡计,这次却可以看到江湖之远的真实趣事,不由大呼过瘾。管中窥豹,看到的远不是不同群体间的鸡毛蒜皮,也不止案情的曲折离奇,更多的是背后的经济因素、社会形态、政治体制、文化印迹、地域习俗间的不停互动、博弈、交织、混沌。结合历史大背景,形成了一种难以名状的默契。这么多形色故事,背后的所有动因,其实都是「有所求,又求不得」。难怪,徒增了这么多烦恼。庄子说:「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你我呢,能为不系之舟否?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