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的大明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像是一条总体上扬的正余弦曲线,忽上忽下,总体上还是向上的。这也应该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吧,毕竟每一个朝代都是站在了前一个朝代肩上。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却各有长短,大相径庭。
此书利用最底层最普通的几个案件,生动展示了大明当时扭曲了的官吏场和人民被随意鱼肉的痛苦生活。想那明太祖由乞丐成为皇帝,应该是最能体恤民间疾苦的,他对贪官污吏嫉恶如仇、拨皮填草,足矣说明这一点,但却没有彻底震慑住人心的贪婪。大明官场尔虞我诈、欺上瞒下、巧取豪夺、草菅人命,搞得民不聊生,人民揭竿而起成为必然,大明也最终在内忧外患下灰飞烟灭。这一切一定是严重违背了太祖老人家初衷的!
究其原因,我想应该是因为当时人治有余法制不足吧。好的制度可以让坏人变成好人,坏的风气则让好人成为坏人。皇帝的严苛看似有效,却也被官僚们一级一级传导给了老百姓,最终百姓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一人飞升,仙及鸡犬,升官发财的官本位意识成为社会共识。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明朝没落便成了必然。
想如今,人民当家做主,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权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再只是士大夫忧国忧民的呐喊,而正在逐步成为全民的行动自觉。随着法律体系和党纪党规的不断完善,一切都在蒸蒸日上,官员们“当官不发财、发财不当官”的意识不断强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这一切应该归功于我们有了好的制度,再就是我们有刀口向内自我革新的决心。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直追发展了二百多年的他国,成就举世瞩目,成就万民共享。这一切都是硬邦邦响当当的,更是有目共睹切身体会的。
我们不是木头人,更不是白眼狼。天下兴亡,你我有责。立足本职,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扎实干,不忘初心持续干。只有这样,后人显微镜下的我们才会不至于太难看!
不经意竟然谈及政治,历史书看多了,就容易踩不住刹车,还好早已不是“
莫谈国事”的年代。一家之言,难免鄙陋,不喜勿喷!
显微镜下的大明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细至极致
非常棒的人文历史书籍,讲述了明代的六个真实故事,折射着当时中国的模样。强烈推荐。
我看历史,和多数人一样,关心的总是大事件。相比徽州丝绢案这种事情,更关心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等等。所谓小人物改变历史,更多是用偶然性去解释了必然性。大学时,老师说你这是典型的英雄史观。鉴于眼下不用上政治课了,也可以放开说了。
佩服马伯庸先生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这些淹埋在历史中的事件,故事很精彩,用意匪浅。
关于故事,不多说,观文便知。
更多的思考在于,无论是多么尽善尽美的制度设计,都会产生问题。例如玄武湖的黄册库的故事,恐怕就是创始人朱元璋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了。
读懂历史,只关注庙堂之高,不足够,江湖之远,民间之中,也有许多故事。
五一计划去南京一行,想去玄武湖看看当年的国家档案馆。
读书这件小事,贪多未必坏,细致应是好。
2019年04月09日
于福建泉州
2019年读的第32本书
显微镜下的大明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是的,真实的故事可能更精彩。因为一定会有人性的纠葛,立场的对峙,习俗的默化,追求的偏执。比戏剧更戏剧,比想象更有想象。一直很热衷明史,因为它和今时今日最相似,汉太久远,唐太洒脱,宋太刻板,元太混沌,清太冲突。似乎只有明,好多深埋骨髓的、源远流长的、无法改变的东西,始终暗流涌动到此刻。看惯了庙堂上的刀光剑影、尔虞我诈、阴谋诡计,这次却可以看到江湖之远的真实趣事,不由大呼过瘾。管中窥豹,看到的远不是不同群体间的鸡毛蒜皮,也不止案情的曲折离奇,更多的是背后的经济因素、社会形态、政治体制、文化印迹、地域习俗间的不停互动、博弈、交织、混沌。结合历史大背景,形成了一种难以名状的默契。这么多形色故事,背后的所有动因,其实都是「有所求,又求不得」。难怪,徒增了这么多烦恼。庄子说:「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你我呢,能为不系之舟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