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赏析> 正文

我是你爸爸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2019-07-12 11:43:35 读书赏析
我是你爸爸
作者:王朔
你能看出更深的东西你就看,你不能看出更深的东西,起码也让你乐一乐——王朔。人到中年与妻子离婚的马林生是一家书店的小职员,有点装腔作势却活得很窝囊,富于幻想却又不切实际。为了解决和儿子之间日趋紧张的关系,他决定和儿子称兄道弟做朋友;对儿子给自己介绍的对象齐怀远——儿子同学的妈,既想亲近又因内心倾慕于一位少女而不甘心。这是一部描写父子情感的长篇小说,但王朔没有落入以情动人甚至以情煽人的窠臼,而是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描写了属于他笔下独有的父子之情。他用一贯幽默调侃的笔触刻画了一个生活在各种矛盾中的中年小人物,既让人忍俊不禁又让人心酸不已。
我是你爸爸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2019拒朽阅读100本挑战# 

009.现代文学小说类。《我是你爸爸》


最开始被这本书的题目所吸引,嘿,“我是你爸爸”,这不是我们经常互相打趣的一句话吗!


打开书之后发现里面是一个描述父子的小说故事,看了几章,剧情没有特别地吸引我,到是里面的语言令我不禁拍案叫绝。也正是这些精彩的描写才让我继续看了下去。


王硕的语言就能反应出他的写作功底,不论是人物描写还是对环境的描述,都栩栩如生。


他的语言很细腻,能把人物的感觉滴水不漏地全部写出来。而且他所使用的比喻或者对比,都和生活相关,毕竟本来就是描写普通家庭的两个人物,在语言的细节中也氤氲着生活的味道。人物形象和盘托出,读起来既能身临其境又不觉得逊色。




故事的时间背景是20世纪80年代,作者从一个父亲和儿子双方的视角来描述了一串平淡的生活。一个想改变自己和儿子关系的父亲,与一个已经能看透很多东西又在竭力成长的儿子,这两代人相处中不断的心理变化。


读的过程中甚至有些惊心动魄。


王硕这本书所揭露出来的东西非常有意思。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讲“父为子纲”,即使在现代社会,一些家庭也总会以“我是你爸爸”来作为一切“真理”的基础,来彰显自己只有在教育孩子时才能获得的自尊心。以此来强迫孩子遵循自己的意愿,让孩子变成听话的机器,将家长的权威渗透到孩子的骨子里。


这是病态的,也是无可奈何的。


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看,我觉得这是病态的、错误的,会给小孩带来一生恶劣影响的教育。从一个家长视角来看,这或许是无可奈何的,更或许是自己固执的思想在作祟。


这种伦理和文化上的压抑其实对当事人双方本身都是一种自我限制和束缚。也正是这样的伦理结构,将文中的父亲给符号化了。我们会去反思,我们是怎样的父亲,是怎样的儿子?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非常鲜活的人。一个人先是成为自己,才是父亲;而不是为了成为父亲才成为自己。他有很多很多的缺点,令人反感又不屑,他这样怎么能是个父亲呢?可是,他在成为父亲之前,是个人。戴了太久的面具,似乎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做了。


父亲的可怜是源于他们关系的颠倒。儿子的独立成长似乎已心情经不再需要他了,而他却需要儿子。唯一能证明自己价值和存在的东西便是他和儿子之间的联系。在“我是你爸爸”的伦理关系中,他已经造成了自我捆绑,成为一个读来“可悲”的父亲。


但也令人欣慰的是,即使受尽了委屈,在故事的结局,儿子依然选择了他。“你是我爸爸,我是你儿子,别的想是什么也是不成,咱们谁也别强迫自个儿——从今后!”


小说的题材并不常见,还带着一层调侃和荒诞。我读的过程还感觉到了满满的讽刺意味,嘲笑这个父亲的所作所为,嘲笑他的态度,嘲笑他的心情变化。


里面有一段,父子吵架,他一直在唠唠叨叨细数自己养孩子以来对他的恩惠。作者写了一句话,让我瞠目结舌。


这种历数变成一种无休止的唠叨,变成了一种反复强调的丑表功,一种意在使对方从道义上感到理亏从而突出自己高尚的肆无忌惮的自我表白和自我夸耀。


撇开父亲的做法是否正确,撇开作者的描述是否贴切,撇开孩子的冷漠和不屑。在中国,的确大多数家长都这样了。


他们忘记了他们是为什么教育孩子,养孩子的初心是什么。他们也分不清他们用的到底是爱还是权威。他们甚至不理解为什么孩子会顶嘴,也从未去尝试着理解孩子的视角的想法。一昧地施加权威,施加“我是你爸爸”“我还不是为你好”。


微博上的毒鸡汤们经常说,父母一直在等孩子说“谢谢”,孩子一直在等父母说“对不起”。


其实谁还不是第一次当父母,第一次当孩子呢。等你从孩子变成了家长,你依旧理解不了你的孩子,你的孩子也依旧理解不了你。时代变的太快了,后一代人永远追不上前一代人的步伐。但是追不上又如何呢,家庭的纽带永远是爱,而不是权威。是希望对方都好的真心,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崇高人设而戴着家长面具的加戏。


我是你爸爸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本质,接地气,幽默。

一个单亲家庭父亲儿子之间的感情,两代人之间性格和价值观等的矛盾冲突。

马锐说“你是我爸爸,我是你儿子”。

都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可当父爱和柴米油盐生活琐碎缠在一起,这份父爱该如何把持?看这本书的刚开始,马林生和马锐两人一人端一碗面条,做在小板凳上一起看电视时,我想单亲家庭里的父亲和儿子会有怎样的相处方式?如文中王朔给出他的想法。马林生作为父亲,想要跟儿子好好相处,便和他称兄道弟,可在自己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又想用自己作为父亲的身份来“镇压”。马林生没有多少朋友,唯有同院夏家可以唠嗑两句,儿子马锐却又许多可以一起打牌一起玩的伙伴,父亲想融入其中,总是适得其反。因为有儿子,也从未想过要在找另一半。儿子却主动为他介绍对象—同学的妈妈。可马林生不愿意,父亲的优越感,大男子主义,他希望马锐永远都是依靠他,佩服他,崇拜他。否则,武力镇压。

父母和孩子之间怎样的相处方式最好?而父亲和儿子之间的两个男人之间相惜的关系怎么把握?

王朔在这本书里用很平淡的语句把一个单亲家庭父子的日常仔细描述,有欢乐,有鸡毛,有吵架,有温暖,化不开的,是浓浓的亲情。

我是你爸爸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我看了名字不止一次地笑出来,很嚣张又傲娇的一个名字。父子俩的心理活动言行举止没有一处让我觉得烦,这就是平常的亲子关系——若即若离。

小时候,父亲的形象要高大威严,但孩子成长了,两个人之间的定位就在人们心中越来越不明晰,靠得越近反而越像刺猬。马林生把一个父亲内心的挣扎绘声绘色地展现了出来,马锐也表现出明显的自我意识,两个人特点鲜明又寻常。妈妈也是过客,小伙伴也是插曲,这是一场父子俩合体的独角戏。

当你开始知道不必一味服从别人,开始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安的青春就开始了。马林生试探儿子,儿子觉得父亲阴晴不定,两个人互相猜忌,误会重重累积,酝酿成了最后的争夺抚养权的风暴。

不见棺材不落泪,总是需要一个让你瞬间麻木的事件才能拨开心上的云雾,让你知道自己的选择究竟是什么。

全程就像父子在动物园看的老虎一样,恶狠狠出笼,结果只是伸个懒腰又回去了。

闹剧,我们都身处闹剧,且不自知。

王朔先生对于亲情的描写力度是我喜欢的,我以为我会笑到最后,但我却在结尾的几章被情节带入。亲情教会我们的,会让我们愈发强大。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