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赏析> 正文

半生缘读书赏析(3)篇

2019-07-09 11:44:41 读书赏析
半生缘
作者:张爱玲
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我们回不去了。《张爱玲全集04:半生缘(2012年修订版)》收录张爱玲的首部长篇小说。初载一九五〇年四月二十五日至一九五一年二月十一日《亦报》,题《十八春》,一九五一年十一月上海亦报社出版单行本;经张爱玲改写后,以《惘然记》为题连载于一九六七年二月至七月《皇冠》月刊,一九六九年七月皇冠出版社出版单行本,改名《半生缘》。
半生缘读书赏析 第(1)篇

人的一生都在经历,选择,得到与失去中。

前半生体验亲情,友情,爱情,暮年在情感渐随渐远,寥寥无几之中哀乐。

叔惠仿佛是他们这一个小集团的灵魂似的,少了他,马上就显得静悄悄的,只听见碗盏的声音。

三个人的时光,似乎可以细水流长,慢慢滋生出友情。在世均看来,淑惠是对曼贞有些偏见的,而这偏见大抵来源于曼贞神秘的家庭环境。

钧走过来听,她坐在那里,他站得很近,在那一刹那间,他好像是立在一个美丽的深潭的边缘上,有一点心悸,同时心里又感到一阵阵的荡漾。

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的缘分,有时候并不在于认识的先后,不在于认识了解与交往的深浅,缘分是难以捉摸的。书中描写的爱情,似乎看起来是没有由头的。正如世均与曼贞,张豫瑾与曼璐,最离谱的在我看来是叔惠与翠芝。爱来的快,仿佛也消逝得快,但最终都屈从于现实。经年累月,却在心底依然有些轰轰烈烈,最终都回不去了。

这是他第一次对一个姑娘表示他爱她。他所爱的人刚巧也爱他,这也是第一次。他所爱的人也爱他,想必也是极普通的事情,但是对于身当其境的人,却好像是千载难逢的巧合。
他相信他和曼桢的事情跟别人的都不一样。跟他自己一生中发生过的一切事情也都不一样

年轻时候人人都以为自己的经历苦痛是独一无二的,但我们经历的也是大多数人曾经经历过的。我们终究是平凡的。

剧烈的快乐与太剧烈的悲哀是有相同之点的—同样地需要远离人群。

爱情的甜蜜还没有尝够,已经开始体会心生嫌隙的苦涩。

一个人老了,不知为什么,就有些惧怕自己的儿女。

人老了慢慢也就变成一个孩子了。

无论吵得多厉害,曼桢也从来没有跟他翻旧账,说她嫁给他本来不是自愿。她也是因为怕想起从前的事情,想起来只有更伤心。她不提,他当然也就忘了。本来,一结婚以后,结婚前的经过也就变成无足重轻的了,不管当初是谁追求谁,反正一结婚之后就是谁不讲理谁占上风。

人们常说婚前婚后两样,但或许距离产生美,或许爱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已经拥有它,不必再营营与此。祝鸿才的改变到底是一种通病,得到了便不会珍惜,又仿佛曼贞的骄傲始终横亘在他心里头,他虽然蔑视她,到处找茬,但终究还是有些怕。这种怕应该是他亏欠了她,他看不透她,他害怕她会做出什么不得了的事。一个女人最大的弱点便是她的孩子。所以曼贞为了孩子放弃自己,嫁给了祝鸿才。

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旦相见,因为是极熟而又极生疏的人,说话好像深了不是,浅了又不是,彼此都还在暗中摸索,是一种异样的心情,然而也不减于它的愉快

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

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

半生缘读书赏析 第(2)篇

张爱玲《半生缘》:人间不值得,值得在人间n文/渡岩n“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我们回不去了。”
张爱玲的首部小说《半生缘》,看完后有种淡淡的无力感、淡淡的愤怒和悲凉。想起李诞说“人间不值得”,顾曼桢这个善良温婉的女子确实错过了自己的一生,本该幸福美满的一生,但所幸她还有淡淡的希望,和决然不会被逼疯的勇气。有一种遗憾像身体里蛰伏的肿瘤,我们既对它无可奈何,又只能与它和平共处。至尊宝离开紫霞才变成孙悟空;电影《前任3》孟云在广场上喊了一万遍我爱你还消除不了错过的遗憾;张爱玲自己的爱情也是卑微到不知道谁离开了谁。沈世钧像《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的离境一样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得到了又不懂得珍惜和保护,也许顾曼桢的遗憾是,在最好的爱情里,你放弃了我,却是改变了我整个人生。张爱玲写:她一直知道的。是她说的,他们回不去了。他现在才明白为什么今天老是那么迷惘,他是跟时间在挣扎。从前最后一次见面,至少是突如其来的,没有诀别。今天从这里走出去,却是永别了,清清楚楚,就跟死了的一样。无论如何,愤怒是有的。曼桢冲世钧发火时说“我几时看不起他(世钧父亲,曾经的一个嫖客)了,是你看不起人!我觉得我姊姊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她没有错,是这个不合理的社会逼得她这样的。要说不道德,我不知道嫖客跟妓女是谁更不道德!”
有人形容沈世钧的性格:沈世钧就是典型的温吞水。不争取也不主动、不狂喜也不暴怒,不表态也不拒绝,不确认也不否认……n温吞水,是一种很尴尬的水。没有热的快感,也没有凉的性感。最关键的,不能火辣辣的爱也不能恶狠狠的恨。他的温吞,使他丧失了生命中很多极致的体验,更使他错失了纠缠半生的情缘。沈世钧,每次的每次,在曼桢最需要他出现的时刻,他永远都在犹豫彷徨、权衡利弊、左思右想,在前进一步之后又会后退两步,最终,让那个等你的女人从期望到失望,从失望到绝望,最终从绝望到无望。谁都是一地鸡毛。只是世钧的鸡毛蔫蔫儿的在地上,总也飘浮不起来,而曼桢的鸡毛早已四处随风翻飞。对于细腻又苍凉的张爱玲来说,顾曼桢与沈世钧的爱情不过是她的一个不经意的手势罢了。她的骨子远比这些经历悲凉得多。家世、才学、战乱和爱情,对她来说,人间不值得,但值得在人间。

半生缘读书赏析 第(3)篇

读完半生缘,心情很是压抑,写的太残忍了!

人生在世,错过的事情太多太多,有些事情一旦错过却再也无法回头。

曼桢:心疼秀外慧中,知书达礼,独立坚强的曼桢,她身上体现了民国时期新时代女性的缩影。她与世钧的爱情无疑是时代的牺牲品,是被她无情的充满嫉妒的姐姐,荒淫无度、贪图私利的姐夫祝鸿才,愚昧无知的母亲所毁掉,他们不仅毁了她的爱情,更毁了她原本美好健康的一生,毁掉了一个原本活泼可爱,温柔坚韧的女孩,却硬生生把她变成了一个寡言少语,孤僻冷漠,饱受摧残的活人。我常常在想,曼桢都那样了,她还努力活着是为什么?也许只是人的求生本能?还是因为对孩子的念想?还是抱着些许对世钧的期待?也许都有吧?

世钧:说实话,很不喜欢世钧的性格。身为男孩子,做事也太“佛系”了,做事不争取不主动,不狂喜也不暴怒,不表态也不拒绝,不确认也不否认,最关键的是,连对待爱情都是如此,从不尽情表达自己的感情。在人际上又不善交际,事业上也没什么上进心,感情上不够自信,甚至有些自私与小心眼,难得也就曼桢能看上他,而且甘愿为他等待。但是世钧,每次,在曼桢最需要的他出现的时刻,他永远都在彷徨,犹豫,权衡利弊,左思右想,无法做出决定,他自卑,不信任她,不信任他们之前的感情,最终,让这个等他的女人从失望,到绝望最终到无望。

他们,注定无法携手一生,只有半生情缘。

小说最后,张爱玲说。他们从这里走出去会是永别,可我觉得这或许就是另一段孽缘的开始,以曼桢,世钧,翠芝以及叔慧的性格,14年未见,多少的思念与委屈突然爆发,最终幻化成……..这些爱而不得人真的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抵制住诱惑吗?或许这又是一段悲剧的开始…….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