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绿脓桿菌病,由绿脓桿菌引起的雏鸡传染病。以拉稀、呼吸困难、皮下水肿为特徵。治宜抗菌消炎。绿脓桿菌病本病由革兰氏阴性的绿脓桿菌感染引起,主要危害10日龄内的雏鸡。本病同近年来在各地时有发生,已成为威胁养鸡业发展的主要疾病之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鸡绿脓桿菌病
- 病原:绿脓桿菌
- 性质:雏鸡传染病
- 特徵:拉稀、呼吸困难、皮下水肿
简介
鸡绿脓桿菌病(Infection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 Chicken)是由绿脓桿菌引起雏鸡的一种败血性疾病。该病在以前并不多见,但随着我国养禽业的迅速发展,至今北京、天津、河北、福建、辽宁、四川等地均有本病发生的报导,对养鸡业造成一定经济损失,已引起人们的重视。
鸡绿脓桿菌病

病原
绿脓桿菌属假单胞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为两端钝圆的短小桿菌,能运动,菌体一端有一根鞭毛,细菌大小为1.5~3.0µm×0.5~O.8µm,单在或成双排列,偶见短链。
流行病学
该病主要危害雏鸡,发病多为1~35 日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低不一,有时高达50%,发病无明显季节性。据刘尚高等(1987)报导,我国流行的鸡绿脓桿菌主要是血清Ⅳ型,属于IATS9型。
绿脓桿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水和空气中,并可在正常人、畜肠道及皮肤上发现,本菌通常多见于创伤感染,因此该病的发生与环境的污染及疫苗的注射有一定关係。
临床症状
病鸡主要表现吃食减少,精神不振;不同程度下痢,粪便水样,呈淡黄绿色,严重病鸡粪中带血;腹部膨大,手压柔软,病鸡后期呈腹式呼吸;有的病鸡眼周围发生不同程度水肿,水肿部破裂流出液体,形成痂皮,眼全闭或半闭,流泪;颈部皮下水肿。严重病鸡两腿内侧部皮下也见水肿。
魏华德(1992)报导雏鸡绿脓桿菌性关节炎,病鸡表现跗关节和跖关节明显肿胀、微红,跛行,严重者不能站立,以跗关节着地。
病理变化
病鸡颈部、脐部皮下呈黄绿色胶冻样浸润,肌肉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内脏器官不同程度充血、出血。肝脏脆而肿大,呈土黄色,有淡灰黄色小点坏死灶。胆囊充盈。肾脏肿大,表面有散在出血小点。肺脏充血,有的见出血点,肺小叶炎性病变,呈紫红色或大理石样变化。心冠脂肪出血,并有胶冻样浸润,心内、外膜有出血斑点。腺胃黏膜脱落,肌胃黏膜有出血斑,易于剥离,肠黏膜充血、出血严重。脾肿大,有出血小点。气囊混浊、增厚。
人工感染病鸡的病变为注射部位呈现绿色的蜂窝织炎,免疫器官淋巴组织萎缩,淋巴细胞排空。脾鞘动脉周围纤维素性变性,多数鸡见化脓性脑膜脑炎,少数见局灶性肝坏死和间质性心肌炎,个别鸡肺小叶出血性坏死性炎。
诊断鉴别
本病的诊断,除结合流行特点、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外,主要靠採集病料作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定。
1.病料的採集与分离培养 取病死鸡心血、肝、脾、肺及胸腹部皮下水肿液,分别接种于可供本菌分离用的普通肉汤、普通琼脂平板、血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SS琼脂平板等培养基,于37℃恆温箱中培养18-24h,观察菌落的特性和颜色。菌落呈蓝绿色者,可初步诊断为绿脓桿菌。
2.实验室诊断
(1)形态观察:取纯培养物作抹片,革兰氏染色镜检。本菌形态特徵见病原体部分描述。
(2)培养特性及生化特性检查:同病原体部分的描述。
(3)动物试验:取24h肉汤培养液,腹腔接种健康雏鸡,每只0.2ml(2 X 109CFU/m1)。同时设立对照。从死亡的试验鸡心、肝、脾、肾等脏器中能重新分离到绿脓桿菌,即可确诊。
(4)血清型鉴定:包括免疫血清的製备,玻片凝集试验,血清学分型法和绿脓菌素分型法,均参考王世鹏的方法进行。
防制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消毒工作。
2.套用抗生素治疗,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用药。多数报导认为,绿脓桿菌对庆大霉素、多粘菌素、羧苄青霉素和磺胺嘧啶敏感,用于治疗本病有效。
3.绿脓桿菌对多数抗菌药物极易产生耐药性,有必要开发研製生物製品。但至今尚未见有以高免血清或疫苗来防治该病的报导。然而我国流行的主要绿脓桿菌血清型的定型,为今后生产高免血清或研製疫苗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