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父母当教练:和孩子一起度过青春期》从专业的心理学、教练学角度,教你摆脱“父母”角色的局限,以教练的心态、方法培养孩子,与孩子沟通交流,陪他们成长,训练他们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作者陈恆霖教授在书中不断追问:孩子开始叛逆与难以理解的年纪到了,你烦恼吗?如果你的孩子告诉你,将来要当艺术家、舞蹈家、运动员、开花店,你会有什幺反应?如果给你一副新的眼镜,你如何重新看待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你曾错待自己的孩子,现在可以做些什幺来弥补? 当孩子在学习如何面对挫折时,要给予什幺帮助? 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成为“教练式父母”是最佳解答。《不当父母当教练:和孩子一起度过青春期》写给每位“家有儿女初长成”的家长们。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孩子,只有先放弃孩子的父母。面对孩子“暗流涌动”的青春期,你準备好了吗?不要错过这本由心理谘询博士谈心态改变、角色转换及实用训练方法的亲职教育经典——《不当父母当教练:和孩子一起度过青春期》!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不当父母当教练:和孩子一起度过青春期
- 类型:亲职教育
- 出版日期:2014年6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807695967, 780769596X
- 作者:陈恆霖
-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页数:209页
- 开本:16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世界冠军需要优秀教练,您的孩子也需要。教练父母学,一门风靡欧美日韩、港台地区的父母课程。台湾心理学教授、美国政府认证组织教练陈恆霖博士亲身分享,教你做个教练式父母,摆脱主观、权威的态度,克制冲动的情绪,使教育孩子成为一件轻鬆、快乐的事情。《不当父母当教练:陪孩子一起度过青春期》告诉我们:你包容,孩子才快乐。你理智,孩子才敞开心扉。你专业,孩子才成长得更好。培养不如陪养,陪伴,但不设限。《不当父母当教练:陪孩子一起度过青春期》是一本家长自我修炼的宝典, 也是培养世界冠军的秘籍。
作者简介
陈恆霖,谘询心理学博士、第一届特考谘询心理师、美国加州政府认证组织教练。台湾崑山科技大学副教授、培英国际教练领导力学院院长、国际教练联盟台湾总会第三届监事、中华专业教练发展协会第三届理事长、台湾咨商心理师公会联合会员理事、高苑科技大学谘商与辅导中心主任、高苑科技大学就业辅导组组长、台南市政府顾问、台南市谘商心理师公会第一届理事、新竹生命线员工协助中心(EAP)特约谘商心理师。
他累积了近二十年教学训练经验,具深厚的心理谘询、治疗实务及专业督导背景。着有《COACH领导学:带人才超越现在职位》一书,在台湾获得畅销。2013年《COACH父母学:从教养变教练》(《不当父母当教练:陪孩子一起度过青春期》的台湾版)在台北、新竹、台中、花莲、台南、高雄六大城市做巡迴分享活动,取得重大影响。他将企业管理中的“教练”概念引入青少年教育,主张父母应超越自身角色,给孩子尊重、包容,把孩子当作独立的生命个体来教养。这一理念在台湾引起“教练父母”热。
他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多次应邀来大陆授课、演讲、分享心得体会。
他累积了近二十年教学训练经验,具深厚的心理谘询、治疗实务及专业督导背景。着有《COACH领导学:带人才超越现在职位》一书,在台湾获得畅销。2013年《COACH父母学:从教养变教练》(《不当父母当教练:陪孩子一起度过青春期》的台湾版)在台北、新竹、台中、花莲、台南、高雄六大城市做巡迴分享活动,取得重大影响。他将企业管理中的“教练”概念引入青少年教育,主张父母应超越自身角色,给孩子尊重、包容,把孩子当作独立的生命个体来教养。这一理念在台湾引起“教练父母”热。
他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多次应邀来大陆授课、演讲、分享心得体会。
图书目录
作者序001
前言007
第一部 教育孩子,是一辈子的专业!──教练式父母是什幺?又有哪些必备知识?
第1章 教练式父母:用生命影响生命003
第2章 用教练观点看待你的孩子021
第3章 社会价值下的“东方父母”035
第4章 你认得自己青春期的孩子吗?052
第二部 跟孩子应该怎幺说?──教练式父母的13大实用亲子互动技能
第5章 鼓励表达的艺术079
教练式父母做法:倾听孩子心声,了解与接纳他们的内在感受
第6章 界线模糊——父母不该越俎代庖的事102
教练式父母做法:釐清界线,有助人格发展与承担责任
第7章 过度控制——为何你的孩子学不会独立?109
教练式父母做法:放手信任孩子,爱是“帮助”,不是“绑住”
第8章 太看重分数——你是否忽略了孩子的分化与探索?118
教练式父母做法:关注学习历程,让孩子学会面对挫折!
第9章 忙与盲——现代亲子疏离的元兇130
教练式父母做法:建立质量时间,拉近亲子距离!
第10章 上意难违的“理想转移”?137
教练式父母做法:寻得孩子天命,安置生命位置
第11章 为什幺孩子容易放弃?145
教练式父母做法:正向鼓励,建立自信!
第12章 爱,不该是有口难言159
教练式父母做法:情感表达,重于说理!
第13章 管教不一:别让孩子左右为难、无所适从164
教练式父母做法:齐一管教做法,让孩子有方向可循
第14章“比较”真可怕!169
教练式父母做法:放弃比较,欣赏独特
第15章 停止言语伤害175
教练式父母做法:少用惩罚,多给鼓励!
第16章 管教为何失焦?当你总是忽略优点、放大缺点188
教练式父母做法:正视优点,引爆正向驱动力!
第17章 孩子不爱上学,怎幺办?194
教练式父母做法:区辨缺课行为的涵义,聚焦发展潜力!
后记207
前言007
第一部 教育孩子,是一辈子的专业!──教练式父母是什幺?又有哪些必备知识?
第1章 教练式父母:用生命影响生命003
第2章 用教练观点看待你的孩子021
第3章 社会价值下的“东方父母”035
第4章 你认得自己青春期的孩子吗?052
第二部 跟孩子应该怎幺说?──教练式父母的13大实用亲子互动技能
第5章 鼓励表达的艺术079
教练式父母做法:倾听孩子心声,了解与接纳他们的内在感受
第6章 界线模糊——父母不该越俎代庖的事102
教练式父母做法:釐清界线,有助人格发展与承担责任
第7章 过度控制——为何你的孩子学不会独立?109
教练式父母做法:放手信任孩子,爱是“帮助”,不是“绑住”
第8章 太看重分数——你是否忽略了孩子的分化与探索?118
教练式父母做法:关注学习历程,让孩子学会面对挫折!
第9章 忙与盲——现代亲子疏离的元兇130
教练式父母做法:建立质量时间,拉近亲子距离!
第10章 上意难违的“理想转移”?137
教练式父母做法:寻得孩子天命,安置生命位置
第11章 为什幺孩子容易放弃?145
教练式父母做法:正向鼓励,建立自信!
第12章 爱,不该是有口难言159
教练式父母做法:情感表达,重于说理!
第13章 管教不一:别让孩子左右为难、无所适从164
教练式父母做法:齐一管教做法,让孩子有方向可循
第14章“比较”真可怕!169
教练式父母做法:放弃比较,欣赏独特
第15章 停止言语伤害175
教练式父母做法:少用惩罚,多给鼓励!
第16章 管教为何失焦?当你总是忽略优点、放大缺点188
教练式父母做法:正视优点,引爆正向驱动力!
第17章 孩子不爱上学,怎幺办?194
教练式父母做法:区辨缺课行为的涵义,聚焦发展潜力!
后记207
后记
和你一样,我当过孩子,也当上父母
人生好比登山,登顶之后就要下山。
从山脚下开始登山,面对未知的途径。也许自己认为登山很简单,也许认为登山很麻烦。认为简单也许是爬小山,认为麻烦也许是登高山。不管是爬小山或登大山,真正进入旅途后,与我们事先想像的可能有极大的差异。
不管登山或下山,沿途所经之地,有时是蜿蜒曲折,有时柳暗花明,有时像在陡坡上爬行,有时要胆战心惊下行。有时是晴朗好天气,有时阴晴不定,甚至在雾中迷失了方向。途中走累了,有时需要短暂休息,有时要扎营露宿。耗掉极大的体力是免不了的。
沿途所见,可能见到平常不易看到的花朵树木,有时会看见参天大树,有时为地形地貌所折服,有时又讚叹造物主创造之美。登山途中,让人心旷神怡,张开心胸,一吐秽气,呼吸新鲜空气。有时从大自然中体验人生,而经历高峰惊险,一切变得自然平顺,不再计较旅途的艰苦。
新生幼儿好比在登山的起点,登顶好比人生的中年高峰,下山仿佛是迈向老年与生命的终点。人的角色从儿子、女儿开始,到结婚成为先生或妻子,生了孩子后,又转变成爸爸或妈妈。好不容易把孩子拉扯长大,成家立业,我们就开始準备下山,儿女们生了小孩,我们又变成了祖父、祖母。这些角色的转变,犹如登山下山的过程。
人的成长需要花多少时间?你会经曆日出日落,黑夜与白天的更替,春夏秋冬的四季轮替,年复一年的时间推移,时间无法逆转。父母之路是一条成长之路,需要耐心等待孩子与自己的成长。如果有人问我:“照顾孩子最需要哪一样资格?”我会说“除了耐性,还是耐性。父母,你的名字叫‘耐心’。”你认同我的看法吗?
生命之旅,每个人的经历各自不同,所见所闻皆有差异。有人旅途平顺,有人坎坷难行,有人大起大落。不管际遇如何,凡走过的都有深刻的意义,这一趟登山与下山,是每个人的特殊之路,没有两个人相同。
唯一相同的是我们都没有退路,都在经历不同的角色。
对我而言,撰写本书也是一趟旅程,有我的生命经验与故事,有我所听、所闻、所见,有我教学生涯中遇见的真实故事,也有我辅导或谘询学生的真实案例。其中有我过去身为孩子的成长经历,也有现在身为人父的教养体验,以及身为教育工作者,陪伴与教导学生的实务经验。
每一个故事都给我深刻的生命省思。中年(登顶)是一个面对上一代逐渐衰老凋零(下山),及下一代逐渐茁壮长大(登山)的时刻。回顾自己的来时路,看看自己的未来路,突然有种新的生命体会与领悟。
感谢造物主,赐给我一位不完美的父母,我学习接纳自己是一位有限的父亲,让我有更宽大的气度,接受自己不完美的孩子。人需要用宽容面对生命中的所有经历。常听见一句话:“生命不在长短,而在美好”。曾经抱怨父母亲,对待我与弟弟之间的态度与待遇不公平,曾经对父母有过多的期待与要求,曾经觉得为什幺我的父母不能像别人的父母一样,现在我觉得所有发生过的故事,都是我生命中真实的一部分,我接纳所有我经历的一切。
所有走过的路,都成为下一阶段的生命基石。当父母真的很不容易,当好父母或完美的父母更难,让我们接受自己的不足与不完美,迎接生命的丰盛与美好。
作者
人生好比登山,登顶之后就要下山。
从山脚下开始登山,面对未知的途径。也许自己认为登山很简单,也许认为登山很麻烦。认为简单也许是爬小山,认为麻烦也许是登高山。不管是爬小山或登大山,真正进入旅途后,与我们事先想像的可能有极大的差异。
不管登山或下山,沿途所经之地,有时是蜿蜒曲折,有时柳暗花明,有时像在陡坡上爬行,有时要胆战心惊下行。有时是晴朗好天气,有时阴晴不定,甚至在雾中迷失了方向。途中走累了,有时需要短暂休息,有时要扎营露宿。耗掉极大的体力是免不了的。
沿途所见,可能见到平常不易看到的花朵树木,有时会看见参天大树,有时为地形地貌所折服,有时又讚叹造物主创造之美。登山途中,让人心旷神怡,张开心胸,一吐秽气,呼吸新鲜空气。有时从大自然中体验人生,而经历高峰惊险,一切变得自然平顺,不再计较旅途的艰苦。
新生幼儿好比在登山的起点,登顶好比人生的中年高峰,下山仿佛是迈向老年与生命的终点。人的角色从儿子、女儿开始,到结婚成为先生或妻子,生了孩子后,又转变成爸爸或妈妈。好不容易把孩子拉扯长大,成家立业,我们就开始準备下山,儿女们生了小孩,我们又变成了祖父、祖母。这些角色的转变,犹如登山下山的过程。
人的成长需要花多少时间?你会经曆日出日落,黑夜与白天的更替,春夏秋冬的四季轮替,年复一年的时间推移,时间无法逆转。父母之路是一条成长之路,需要耐心等待孩子与自己的成长。如果有人问我:“照顾孩子最需要哪一样资格?”我会说“除了耐性,还是耐性。父母,你的名字叫‘耐心’。”你认同我的看法吗?
生命之旅,每个人的经历各自不同,所见所闻皆有差异。有人旅途平顺,有人坎坷难行,有人大起大落。不管际遇如何,凡走过的都有深刻的意义,这一趟登山与下山,是每个人的特殊之路,没有两个人相同。
唯一相同的是我们都没有退路,都在经历不同的角色。
对我而言,撰写本书也是一趟旅程,有我的生命经验与故事,有我所听、所闻、所见,有我教学生涯中遇见的真实故事,也有我辅导或谘询学生的真实案例。其中有我过去身为孩子的成长经历,也有现在身为人父的教养体验,以及身为教育工作者,陪伴与教导学生的实务经验。
每一个故事都给我深刻的生命省思。中年(登顶)是一个面对上一代逐渐衰老凋零(下山),及下一代逐渐茁壮长大(登山)的时刻。回顾自己的来时路,看看自己的未来路,突然有种新的生命体会与领悟。
感谢造物主,赐给我一位不完美的父母,我学习接纳自己是一位有限的父亲,让我有更宽大的气度,接受自己不完美的孩子。人需要用宽容面对生命中的所有经历。常听见一句话:“生命不在长短,而在美好”。曾经抱怨父母亲,对待我与弟弟之间的态度与待遇不公平,曾经对父母有过多的期待与要求,曾经觉得为什幺我的父母不能像别人的父母一样,现在我觉得所有发生过的故事,都是我生命中真实的一部分,我接纳所有我经历的一切。
所有走过的路,都成为下一阶段的生命基石。当父母真的很不容易,当好父母或完美的父母更难,让我们接受自己的不足与不完美,迎接生命的丰盛与美好。
作者
序言
与你的孩子一同出游
——作者序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Victor—Hugo)曾说:“上天给
予人一份困难时,也给予人一份智力。”
上天将孩子赐给父母,是生命中重要的礼物与资产,当我们以喜悦的心
情,迎接新生命的来到,瞬间成为“父母”的角色时,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将
经历管教上的挑战。孩子是“爸爸、妈妈”学习成为“父母”的导师,从孩子
身上,我们学习如何为人父、为人母。我们在尝试错误中学习,会碰到困难与
挫折是难免的,也从中得到智慧。在孩子的身上,我们学到了宝贵的生命功
课,而且是一辈子的功课。
我们都想扮演好父母亲的角色,看着孩子逐渐成长,有莫名的喜悦与成
就,你是否感受到只要孩子能快乐与幸福,再多的辛苦与付出都是值得的。但
不少父母反应,多数时候,他们在“父母”的角色上感到挫折、无力、彷徨与
无奈。尤其孩子们到了青春期之后,似乎愈来愈和他们谈不上什幺话。最常听
到的是“孩子愈大愈不听话”“我都不知道孩子在想些什幺”“我只讲几句话,
孩子不是生气,就是不耐烦”“我都不知道该怎幺和我的孩子沟通”。
亲爱的父母,你是用欣赏和激励的言词或挑剔和责骂的态度来对待孩子?
你除了父母的角色外,还扮演什幺角色?健康照护者?唠叨的长辈?倾听与陪
伴者?严格的教师?生活的指引者?未来职业生涯的决定者?你是否想过,父
母也可以扮演孩子幕后的教练?
◎你先改变,才能开始改变孩子
这是一本简单又实用的工具书,我分享亲子教练的观念与实际的做法,
协助你用正向的眼光,发掘与开展孩子的潜在能力,让孩子成为自信与优秀的
人才。面临亲子难题与困境时,有两种可行的途径,一种是父母学习扮演“教
练”(Coach)的角色,了解教练的概念与技巧,改变自己成为“教练式父
母”(Parents Coach);另一种是找一位专业教练,接受“亲子教练”培训
(Coaching),将焦点放在你自己身上,让你回家后,知道如何面对孩子。这
两种途径都能让你领略“轻鬆管教不费力,亲子沟通有能力”的教养方式。
你可能会问:“为什幺是我要改变,而不是教导我改变孩子的方法?”在实
务经验中,我经历与体会到,孩子的改变是因“爱”而改变,不是因“无理要
求”而改变,当我们用教练的角色,採取正向的观点与方法,在信任与平等的
关係中与孩子互动,会产生良性的循环,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真实的爱,孩子的
“改变”将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我以“为人子”的身份,也是“为人父”的角色,带着分享经验的心情
来撰写本书。小时候身为人子,总觉得父母的要求过多,管这个、管那个;有
时候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到底能做什幺啊?小小的我,抬起头来,看着
身形高大的父母身影,实在难以理解他们为什幺要对我说那些话,对我做那些
事?我曾经表达异议或抗议,但我的抗议变成父母眼中的辩解,我的无言成为
一种默认,我的无奈成为一种苦闷,不知道能向谁倾诉?
在我心里早已埋下一个信念:“我不要重蹈覆辙,让孩子受苦,我要许孩
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直到身为人父,陪孩子成长、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有
几次我也差点情绪失控,才发现自己也会怀着“爱之深、责之切”的心情,来
面对自己的孩子。
多次,我望着孩子娇小的身形,已经变成父亲的我,感受到自己和我父母
的心情,也和一般父母没有两样,在要求与严格的背后,其实有着极深的爱与
关怀,只是表达出来的关切往往成为唠叨、挑剔和要求,而且在生气过后,常
是后悔与自责的。但在孩子小小的心灵中,对大人的理解是有限的,实在难以
体会父母内在深层的爱意,能因此责怪孩子不懂父母的心吗?
◎你可以选择成为什幺样的父母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切身经验呢?你是否为教养孩子感到为难呢?你是否感
到孩子愈长大,就愈管不了呢?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是否会让你感叹
为人父母真不容易?你是否看过不少教养孩子的书籍,仍无法套用适当的方
法与孩子相处呢?你是否感到教养孩子的无力感?你是否会担心孩子的表现
落于人后?
你是否常担心孩子不学好,而处处提防孩子呢?你是否承担太多的担心呢?
从理想的信念回到实际的亲子互动中,我体会到“当父母”不是一个简单
的功课,需要经过不断的调适与学习。我这几年来在“父亲”的角色中,通过
觉察与反思,有了崭新的观点:“我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但是可以选择成为
什幺样的父母。”你是否也愿意给自己一个新的选择,让自己有机会成为一位
脱胎换骨的“教练式父母”。
教练式父母做些什幺?简单来说,“教练过程”(coaching process)是
父母与孩子共同出游的旅程,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关键时刻,也是一个长期学习
发展与教学相长之旅。亲子双方都有潜在的能力亟待开发,父母亲带着“希
望”的眼光,聚焦在孩子的“优势面”,启发与引导孩子,开发其未来的发展
潜能,因势利导以成就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上天赋予的艺术品,若你能欣赏并
激发孩子的潜力,则每个孩子都能散发其自身的独特光芒。孩子通过父母的优
势教导,从大人的眼光中,看到自己、认识自己、发展美好的自我。
本书独特之处,是通过浅显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阐述几个
重要的教练概念:教练的精神在于“生命影响生命”、教练的价值在
于“全身心的尊重与关怀”、教练的意义在于“在历程中改变与发
展”、教练的目标是“帮助孩子释放潜能超越巅峰”、教练的步骤是
“反思中觉察与行动”、教练的典範在于“父母以身作则”、教练的原
则是“永不放弃”、教练的正向观点是“积极引导,扩大优势”、教练
的回响是“讚赏式回馈”方式、教练技术是运用“同理心与问问题”。
接着,我会从文化观点与价值信念,反思父母亲的角色,辅以发展心理学
的理论观点,让你明白孩子的心智是怎幺成长的,特别是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发
展特徵尤多着墨,期盼你不只看到孩子的表面行为,更能用灵魂之眼,看到你
孩子内在蕴藏的璞玉价值及发展潜力。
有了理论概念后,我罗列十余种家庭中常见的亲子议题,分别自“教练
观念”“教练做法”“教练式父母——提问与反思”三个层面,提供实务上的
具体作法。内文中有观念的澄清、实例对话及案例解说,你可以按图索骥,应
用在实际的亲子关係与互动沟通中。若你依序从头至尾细读内文后,实务篇中
所有的实例、对话、解说都将让你豁然开朗,明白其中的涵义。这是“知”与
“行”合一的过程。知识是力量,知识为实务提供理论基础,让你有方向可
循;行动也是力量,让你有信心及机会套用在实务中,以验证知识概念。
亲子问题千百种,每个家庭的亲子互动,有着极大的差异,同样的困境与
问题,每个家庭的处理状况不一。本书并非提供一个标準问题解决的方法,书
中所呈现的例子,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忘记背后,努力面前,过往的困难
经验,将成为未来良好亲子关係的垫脚石与成长的契机。只要你能学以致用,
触类旁通,专家不必外求,你自己就是专家,就是孩子的教练。
我很喜欢一部电影《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Peaceful warrior),
在此与你分享片中几句经典对白:“要通过一连串的训练,你必须付出更多的
努力。把你脑中多余的垃圾丢掉。……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幺都不知
道。停止听从外面的声音,试着从内心找到答案。战士採取行动,傻瓜只做反
应。没有开始或结束,只有行动。”“生命必须採取正确的行动,才能让知识活
过来……凡事都有意义,此事也不例外,你得靠自己找出来,战士不会放弃自
己热爱的事务,他在自己所作所为中找到爱。”
若你有机会欣赏此片,你将能体会本书所畅谈的教练精神与涵义,了解具
体的实践行动力。
这是个崭新的起点,祝福你勇敢跨出第一步,请勇往直前不要放弃,你将
发现亲子关係将会有所改变,你的生命也会因质变而有所不同!
——作者序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Victor—Hugo)曾说:“上天给
予人一份困难时,也给予人一份智力。”
上天将孩子赐给父母,是生命中重要的礼物与资产,当我们以喜悦的心
情,迎接新生命的来到,瞬间成为“父母”的角色时,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将
经历管教上的挑战。孩子是“爸爸、妈妈”学习成为“父母”的导师,从孩子
身上,我们学习如何为人父、为人母。我们在尝试错误中学习,会碰到困难与
挫折是难免的,也从中得到智慧。在孩子的身上,我们学到了宝贵的生命功
课,而且是一辈子的功课。
我们都想扮演好父母亲的角色,看着孩子逐渐成长,有莫名的喜悦与成
就,你是否感受到只要孩子能快乐与幸福,再多的辛苦与付出都是值得的。但
不少父母反应,多数时候,他们在“父母”的角色上感到挫折、无力、彷徨与
无奈。尤其孩子们到了青春期之后,似乎愈来愈和他们谈不上什幺话。最常听
到的是“孩子愈大愈不听话”“我都不知道孩子在想些什幺”“我只讲几句话,
孩子不是生气,就是不耐烦”“我都不知道该怎幺和我的孩子沟通”。
亲爱的父母,你是用欣赏和激励的言词或挑剔和责骂的态度来对待孩子?
你除了父母的角色外,还扮演什幺角色?健康照护者?唠叨的长辈?倾听与陪
伴者?严格的教师?生活的指引者?未来职业生涯的决定者?你是否想过,父
母也可以扮演孩子幕后的教练?
◎你先改变,才能开始改变孩子
这是一本简单又实用的工具书,我分享亲子教练的观念与实际的做法,
协助你用正向的眼光,发掘与开展孩子的潜在能力,让孩子成为自信与优秀的
人才。面临亲子难题与困境时,有两种可行的途径,一种是父母学习扮演“教
练”(Coach)的角色,了解教练的概念与技巧,改变自己成为“教练式父
母”(Parents Coach);另一种是找一位专业教练,接受“亲子教练”培训
(Coaching),将焦点放在你自己身上,让你回家后,知道如何面对孩子。这
两种途径都能让你领略“轻鬆管教不费力,亲子沟通有能力”的教养方式。
你可能会问:“为什幺是我要改变,而不是教导我改变孩子的方法?”在实
务经验中,我经历与体会到,孩子的改变是因“爱”而改变,不是因“无理要
求”而改变,当我们用教练的角色,採取正向的观点与方法,在信任与平等的
关係中与孩子互动,会产生良性的循环,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真实的爱,孩子的
“改变”将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我以“为人子”的身份,也是“为人父”的角色,带着分享经验的心情
来撰写本书。小时候身为人子,总觉得父母的要求过多,管这个、管那个;有
时候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到底能做什幺啊?小小的我,抬起头来,看着
身形高大的父母身影,实在难以理解他们为什幺要对我说那些话,对我做那些
事?我曾经表达异议或抗议,但我的抗议变成父母眼中的辩解,我的无言成为
一种默认,我的无奈成为一种苦闷,不知道能向谁倾诉?
在我心里早已埋下一个信念:“我不要重蹈覆辙,让孩子受苦,我要许孩
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直到身为人父,陪孩子成长、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有
几次我也差点情绪失控,才发现自己也会怀着“爱之深、责之切”的心情,来
面对自己的孩子。
多次,我望着孩子娇小的身形,已经变成父亲的我,感受到自己和我父母
的心情,也和一般父母没有两样,在要求与严格的背后,其实有着极深的爱与
关怀,只是表达出来的关切往往成为唠叨、挑剔和要求,而且在生气过后,常
是后悔与自责的。但在孩子小小的心灵中,对大人的理解是有限的,实在难以
体会父母内在深层的爱意,能因此责怪孩子不懂父母的心吗?
◎你可以选择成为什幺样的父母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切身经验呢?你是否为教养孩子感到为难呢?你是否感
到孩子愈长大,就愈管不了呢?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是否会让你感叹
为人父母真不容易?你是否看过不少教养孩子的书籍,仍无法套用适当的方
法与孩子相处呢?你是否感到教养孩子的无力感?你是否会担心孩子的表现
落于人后?
你是否常担心孩子不学好,而处处提防孩子呢?你是否承担太多的担心呢?
从理想的信念回到实际的亲子互动中,我体会到“当父母”不是一个简单
的功课,需要经过不断的调适与学习。我这几年来在“父亲”的角色中,通过
觉察与反思,有了崭新的观点:“我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但是可以选择成为
什幺样的父母。”你是否也愿意给自己一个新的选择,让自己有机会成为一位
脱胎换骨的“教练式父母”。
教练式父母做些什幺?简单来说,“教练过程”(coaching process)是
父母与孩子共同出游的旅程,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关键时刻,也是一个长期学习
发展与教学相长之旅。亲子双方都有潜在的能力亟待开发,父母亲带着“希
望”的眼光,聚焦在孩子的“优势面”,启发与引导孩子,开发其未来的发展
潜能,因势利导以成就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上天赋予的艺术品,若你能欣赏并
激发孩子的潜力,则每个孩子都能散发其自身的独特光芒。孩子通过父母的优
势教导,从大人的眼光中,看到自己、认识自己、发展美好的自我。
本书独特之处,是通过浅显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阐述几个
重要的教练概念:教练的精神在于“生命影响生命”、教练的价值在
于“全身心的尊重与关怀”、教练的意义在于“在历程中改变与发
展”、教练的目标是“帮助孩子释放潜能超越巅峰”、教练的步骤是
“反思中觉察与行动”、教练的典範在于“父母以身作则”、教练的原
则是“永不放弃”、教练的正向观点是“积极引导,扩大优势”、教练
的回响是“讚赏式回馈”方式、教练技术是运用“同理心与问问题”。
接着,我会从文化观点与价值信念,反思父母亲的角色,辅以发展心理学
的理论观点,让你明白孩子的心智是怎幺成长的,特别是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发
展特徵尤多着墨,期盼你不只看到孩子的表面行为,更能用灵魂之眼,看到你
孩子内在蕴藏的璞玉价值及发展潜力。
有了理论概念后,我罗列十余种家庭中常见的亲子议题,分别自“教练
观念”“教练做法”“教练式父母——提问与反思”三个层面,提供实务上的
具体作法。内文中有观念的澄清、实例对话及案例解说,你可以按图索骥,应
用在实际的亲子关係与互动沟通中。若你依序从头至尾细读内文后,实务篇中
所有的实例、对话、解说都将让你豁然开朗,明白其中的涵义。这是“知”与
“行”合一的过程。知识是力量,知识为实务提供理论基础,让你有方向可
循;行动也是力量,让你有信心及机会套用在实务中,以验证知识概念。
亲子问题千百种,每个家庭的亲子互动,有着极大的差异,同样的困境与
问题,每个家庭的处理状况不一。本书并非提供一个标準问题解决的方法,书
中所呈现的例子,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忘记背后,努力面前,过往的困难
经验,将成为未来良好亲子关係的垫脚石与成长的契机。只要你能学以致用,
触类旁通,专家不必外求,你自己就是专家,就是孩子的教练。
我很喜欢一部电影《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Peaceful warrior),
在此与你分享片中几句经典对白:“要通过一连串的训练,你必须付出更多的
努力。把你脑中多余的垃圾丢掉。……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幺都不知
道。停止听从外面的声音,试着从内心找到答案。战士採取行动,傻瓜只做反
应。没有开始或结束,只有行动。”“生命必须採取正确的行动,才能让知识活
过来……凡事都有意义,此事也不例外,你得靠自己找出来,战士不会放弃自
己热爱的事务,他在自己所作所为中找到爱。”
若你有机会欣赏此片,你将能体会本书所畅谈的教练精神与涵义,了解具
体的实践行动力。
这是个崭新的起点,祝福你勇敢跨出第一步,请勇往直前不要放弃,你将
发现亲子关係将会有所改变,你的生命也会因质变而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