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 年,盟军开始对德国本土实施纵深轰炸,德国各大工业城市均不能倖免。更糟的是,面对数以千计的 B-17 轰炸机及性能优异的护航战斗机 P-51 ,德军的活塞式战斗机显得愈发力不从心。因此,除继续研发喷气式战斗机之外,德军急需一种高效而廉价的截击机。帝国航空部的要求是操作简单、廉价,且能在发现轰炸机群后起飞,并在轰炸机到达轰炸目标前进行截击,如此目标看来只有火箭推进的飞机能够做到。1944 年初,梅塞施密特、容克斯、亨克尔公司提交了各自的方案,它们分别是 Me P. 1104,Ju EF-127 "Walli" 和 He P. 1077 "Julia" 。另外还有第四个竞争者,就是巴赫姆公司(Bachem Werke GmbH)的 BP 20。它类似于亨克尔公司的方案,但更易操纵,而且 BP 20 既没有起落架也没有滑撬,而是要靠在空中解体的方式来回收。虽然战斗机总监阿道夫·加兰德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案,但航空部最终还是选择了相对保守的 Ju EF-127 和 He P. 1077 "Julia" 。德意志博物馆展出的複製品
事实上,早在 1939 年 6 月,维尔纳·冯·布劳恩博士就提出了垂直发射的火箭推进飞机的计画,但当时就被航空部技术处以不切实际为由否决。时间推移到 1944 年,相同的计画看来又将重蹈覆辙,但巴赫姆找到了党卫军头子海茵里希·西姆莱,在他的支持下,巴赫姆得到了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西姆莱指定航空部的奥伯斯特·科迈尔(Oberst Knemeyer)为该计画的主任,道尼尔公司的赫尔·拜斯巴特(Herr Bethbader)也参与了该计画,不久 BP 20 得到了航空部的编号 Ba 349,并得到了绰号:Natter。
有人常将 Ba 349 称为德国的神风特攻队,这多半是由于人们认为其空中解体的回收方式是为了使机身前部撞击轰炸机。但事实上这并不可行,因为如果 Ba 349 以高速接近目标,飞行员就很难逃脱。但如果以低速接近目标, Ba 349 在撞击前可能就已经被打烂了。当然,如果飞行员根本就不想逃脱,那就另当别论了。不过即使是撞击,木製机身的 Ba 349 对 B-17 ,也只有以卵击石的效果。
Ba 349 之所以採用空中解体的回收方式,主要是为了节省燃料,并适应 “全民” 作战的需要。当时的 “老鸟” 已经是十分稀有,当然不可能派他们去驾驶如此危险的截击机。党卫军希望让大批只受过最基本训练的 “菜鸟” 飞行员来驾驶 Ba 349 ,起飞和着陆自然是最棘手的部分。正因为不需要起飞和着陆的技术, Ba 349 才受到党卫军的青睐。
虽然垂直发射对于要求在短时间达到攻击高度的截击机来说是巨大的优势,但 Ba 349 在技术及性能上仍有许多问题,比如无线电导航的抗干扰性,发射场的隐蔽问题和真正的实战效能都值得推敲。但无论如何, Ba 349 仅仅以其独特的设计思想就足以傲视当时所有的区域性截击机,以至于在战后的许多飞机上仍可以见到它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