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成长(全新修订版) 读后感(3)篇

人与人是如何拉开差距的?
罗振宇说:成长就是你主观世界遇到客观世界之间的那条沟,你掉进去了,叫挫折,爬出来了,叫成长。
人生在世,困难和痛苦总是难免的,面对困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而思维方式的不同,绝大程度影响了人的不同发展。
有一个年轻的研究学者非常执着于了解人们是如何面对失败的,于是做了一个实验:通过观察学生们如何应对困难来获得这一问题的答案。
她将学生单独带进一个房间,然后给他们一系列智力测试题来解答,智力题开始很简单,越往后越复杂,这位研究者通过观察他们的对策,询问想法以及感受,发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现象:
有一部分学生表现的很激动、兴奋,“搓手表示我爱这个挑战”,“我就爱做这种信息量大的测验”;
而更多的学生则是越做越抱怨,“这个太难了”、“没有人能做出来”。
为什么,面对困难,会有截然两种不同的反应呢?
答案就是思维方式不同。
这是一种特有的思维,叫「成长型思维」。
01 什么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成长型思维」是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提出的概念。
Carol Dweck教授在对成功数十年的研究后,发现了这种思维模式的力量,为此,专门著作了一本书——《终身成长》,书中列举了大量的案例,涉及体育、商业、人际关系、父母教师和教练,分析了诸多成功者和失败者的思维方式。
与「成长型思维」对应的是「固定型思维」,这两种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一言以蔽之。成长型思维模式很简单,就是相信人们的能力是可以发展的。而固定型思维模式则认为自己的能力是一成不变的,需要被证明。
不同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不同的发展路径,也造就了不同的结果。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他们遇到挫折时,不惧怕,坚持不懈,反而能将挫折转变为成长。书中介绍到,有一项针对143位创造力研究人员开展的调查,关于取得成就的第一要素是什么,大多数人的观点是: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大概率能做成功一件事。
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面对困难,天生就已经产生了失败感和无力感,更多的人是给自己贴标签,对自己失去信心,关心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总之,固定型思维,面对挫折,总是先持否定态度。
02 你是属于哪种思维模式?
如何判断你是哪种思维模式?在《终身成长》中,Carol Dweck教授给出了一个智力小测试,通过阅读下面每一条并判断是否同意:
- 1. 你的智力属于你比较基本的特质,很难做出很大改变。
- 2. 你可以学习新事物,但你的智力水平是无法改变的。
- 3. 无论你的智力水平怎么样,你总是可以大幅改变它。
- 4. 你什么时候都可以对你的智力水平做出根本性改变。
问题1和2属于固定型思维模式,3和4属于成长型思维模式。你是属于哪种呢?
研究显示,几乎每个人都属于两种思维模式的混合,只不过所占比例不同而已,但大多数人都倾向于固定型思维模式,也就说,有时候你展现的是成长型思维,但更多时候是展现的固定型思维。
拿我自己对标,我是实实在在的两种思维的混合,但更倾向于固定型思维,正如李笑来所说: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在我刚毕业开始工作的时候,每当老板布置任务时,我总是爱第一反应说:这个恐怕有点困难。当时还并没发现有什么不对,也不知道这其实是一种固定型思维模式,直到后来,吃过一些亏后才猛然醒悟:都还没有尝试去做就已经否定了,这不是典型的穷人思维嘛。认识到固定型思维从最开始就在阻止你进步。
经过观察发现,大多数人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固定型思维,他们也认为,人的能力不是一层不变的,也是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的。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因为,在成长型思维模式中,更多关心的是能力是否提高,自身是否有成长,而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中,更在意自己的表现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证明自己。
比如,在一门课堂上,被老师点名问答问题,固定型思维的同学很在意自己的回答是否让老师和同学满意,在意大家的目光集中在自己身上,在意自己是否在这种场合会出丑……
而成长型思维的同学,更关心自己来课堂的目的就是学习,更关心自己的答案是否是正确答案……
不管你是属于哪种思维,作者在书中明确说到:你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03两种思维模式有哪些影响?
是的,正如成长型思维模式所定义的,一切能力都是可以改变的,可以通过学习来培养,甚至包括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在谈及改变思维模式之前,我们得先知道,不同的思维模式,对我们会造成哪些不同的影响?
在《终身成长》中,Carol Dweck教授说,具有固定型思维的人,需要不断证明自己,他们的思维就围绕一件事:验证自我价值;
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摒弃了突出自己优越性的想法,相信一个人的潜能和潜力是无限的。
书中用拥有固定型思维的艾柯卡和成长型思维的杰克韦尔奇为对照来说明。艾柯卡曾做过福特和克莱斯勒两家汽车巨头的CEO,不管是在福特,还是在克莱斯勒,艾柯卡总能一上任,就创下不少壮举,比如,在福特时,开发并推广了福特野马,在克莱斯勒时,聘用了合适的员工,推出新车型并游说政府援助贷款阻止了克莱斯勒濒临破产的困局。
然而,艾柯卡的固定型思维让他不满足现状,急于想证明自己,用工作的时间来打造自己的形象,员工提议学习日本汽车,也被艾柯卡指责和诅骂,每天都害怕自己不能载入克莱斯勒的史册,最终避免不了被解雇的结局。
艾柯卡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的人,做出一点成绩后,就一味的想要证明自己,而不管公司利益和自身的成长发展。最终,落得一个被解雇的命运。
通用电气公司(GE)的CEO杰克韦尔奇,他作为成长型思维模式的领导者,相信人的潜能和发展潜力,致力于个人和公司的成长与发展,正是这种信念,让他控制了自我意识,没有脱离现实,最终,成就了一番伟业。
《终身成长》中还说到,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习惯失败后去责备他人或者找借口,即把失败原因归为外界因素。
Carol Dweck教授讲了网球运动员约翰·麦肯罗的例子。
失败从来都不是他的错。
有一次他输掉比赛是因为发烧了;一次是因为背疼;一次是因为外界对他的期望太高,另一次又是小报八卦害了他,一次是因为吃得东西太多,一次是因为他太胖,一次又是因为太瘦,一次是因为太冷,一次又是因为太热,一次是因为他缺乏训练,一次又是因为训练过度。
最痛苦的一次是,在领先对手2:0的情况下,最后反输掉了比赛。最后找到了失败的原因:一名摄影师摘掉了他的耳机,所以一直有噪音传过来。
约翰·麦肯罗的失败注定是必然,尽管有再多的天赋,也不够这么挥霍。
在日常生活中,有多少人遭遇了同事的挤兑,而四处抱怨同事的不满;
有多少人挨了领导批评,而说领导太苛刻;
有多少人眼高手低,没有能力却嫌工资太低。
仔细想想,应该是大部分人,再仔细想想,谁的责任更大一点呢?
04 如何从「固定型思维」变成「成长型思维」呢?
“你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Carol Dweck教授在书中如是说。
比尔盖茨也曾评价过本书,说:
“我爱这本书的一个原因是,它不仅提供了理论,还阐明了方法。”
那具体的方法是什么呢?别急,接着往下看。
- - 接受
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去接纳你的固定型思维。因为你现在的思维方式,是基于你过去的认知和思考形成的,而你现在的认知和思考,决定了未来你的思维方式,正如现状是无法立马摆脱的,所以,先接受你的固定型思维吧,而后,再相信可以改变。
- - 观察
要知道:改变一个性格,并不是一下就能让它没有的,而是让新的性格参与进来,而后,让新性格慢慢的替换老性格,这其中就要学会观察。
观察什么时候固定型思维会出来?观察是什么激发了固定型思维?不要急着去评价,先观察一下,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 - 命名
当固定型思维出现的时候,尝试着给他一个名字,就像意识与潜意识一样,面对一个特别喜欢的零食,意识上让你忍不住想去吃,可潜意识层面告诉你,不行,你不能吃,你吃了要长胖,况且你正在减肥呢。好比内心有两个小人在做斗争一般。
给你的固定型思维取一个名字,下次当它出现时,告诉自己,那个固定型思维的小人出现了,这无形中提醒了你,他是你绝不想成为的人。
- - 教育
当你知道了什么时候会触发固定型思维,并且了解了固定型思维出现的原因,且命名后,那么接下来就是对他,进行教育了。
批评和鼓励,鼓励永远都是上策,面对固定型思维也是如此,只有良好的教育和引导。才能在固定型思维出现时,让其淡化,或转变,或消失。
05 结语
首先,我们要接受一个事实:每一个人都拥有两种思维模式。
每时每刻,不同的思维方式,都决定了不同的未来发展,一个选择不同,造就了一个不同的结果,多个选择不同,就拉开了人与人的差距,所以,回到标题上来:
正是「成长型思维」,拉开了人与人的差距。
要知道,在生活中,每一分每一秒,我们都是思维模式的践行者,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刻有采用思维模式的烙印。
所以,想要拉开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或者减小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保持成长型思维模式吧。
共勉。
END
终身成长(全新修订版) 读后感 第(2)篇《终生成长》描述的是两种思维模式,一种固定思维模式,一种成长型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在遇到困难时,挑战时会退缩,他们比较害怕失败,不愿意去接受新事物,而成长型思维模式却能积极的应对挑战,他们能调整自己的心态。即便是失败,也愿意从中学习到东西,更多注重过程!全书按照两种思维模式的解析延伸到爱情孩子,成功失败等方方面面,将两种思维模式解析的相当透彻!偶尔有些东西我觉得他有点极端,但也不乏它是一本好书。人应该全面了解自己,而心理则是最为重要的一方面,常被人忽略。读完这本书,会有更深层的理解。
其实每个人都不是完全的固定思维模式或者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看占的分量和比例不同。一般人的智力相差无几,为什么在后面会出现差别?原因我认为有二:一是因为环境原因,二则是自身的努力。
经过40年对美国以及国外的校园学习的透彻研究,我的主要结论是:‘如果说一个人能学会什么东西,那么世界上其他人也都可以学会,只要在此前和当下给他们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他没有将2%~3%有严重缺陷的孩子计算在内,也没有将1%~2%像迈克尔那样的神童算进去。他指的是除此之外的所有人。
书中例举了大量的例子,有些我觉得有些极端,比如下面这个描述爱情的。
与看待个人成就一样,这种认为成功不需要努力的信念让人们丢失了他们需要的让恋爱关系茁壮成长的关键。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么多恋爱关系最终会以分手告终——因为人们认为,只想相爱就不需要再费力做任何事情。
心有灵犀
在不愿意为恋爱关系努力的这种想法当中,还存在一种信念,就是认为夫妻应该心有灵犀:我们就该像是一个人。我的伴侣应该知道我的想法、感受和需求,而我也同样应该知道他的。但这是不可能的。认为两个人应该有心灵感应而不去沟通,最终只会事与愿违。
咋一看还有些幼稚,我不知道存在这种思维去恋爱的人多不多,反正我周围没有,或者我见的少,要是爱情不需要经营,一见钟情,又能知道和理解你的所有,恐怕是你肚子里的蛔虫吧。
我觉得伴侣或者是恋爱,都应该是相互变得更加美好
看到他们的缺点并帮助他们改正。
鞭策他们变成更好的人。
鼓励他们去学习新事物。
本书有大量文字是描写孩子的,我虽然还没有孩子,但是这里面的很多东西我曾经经历过,比如,我曾经也幻想过另一个我,那是高二高三的时候,是的,你没有听错,现实的我非常沮丧和失败,几经考试我成绩一落千丈,心态崩了,我认为我的老师不在关注我,对我有别的看法,我的父母也因此在亲戚面前心虚(我高中的班级是县城里面最好的实验班),虽然他们一话不说,但我觉得比打我还难受。那时候我幻想了另一个自我,那个自我自信,成绩优异,可以和老师们开玩笑,是父母的骄傲,整整两年我都沉浸在另一个自我中无可自拔,结果可想而知,我高考惨败。毫不夸张的说,那段时间我很想挖个洞自己钻进去,甚至也想过自杀。我的父母是那种固定思维模式的人,并没有给我多少引导和鼓励,而且此事让他们觉得很蒙羞,我因此也很感觉很愧疚。这个事我印象很深刻,在高二的时候我的老师就察觉出来了,但是那种心理,那时候的想法,就是自己走不出来,心理压力太大。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引导和鼓励非常重要。不要那么注重结果,我就不会因此而再读一年了!
本书里面我最喜欢的几句话便是
1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者性情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改变成长。人类的某项专长不是固定的先天能力决定的,而是通过有目的的锻炼获得的!
2.人类的某项专长“并不是固定的先天能力决定的,而是通过有目的的锻炼获得的”。或者像他的前辈比奈所认为的,一开始聪明的人不一定到最后还是最聪明的
3.思维模式其实就是一种信念。它们是强有力的信念,但它们只是你意志的一部分,而你是可以改变自己的意志的。
4.当你有时间提升自己的时候,为什么要浪费时间一遍又一遍地去证明自己的杰出?为什么要掩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去改变它们?为什么要找那些只能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人,而不是那些可以促进你成长的人作为自己的朋友和搭档?为什么要去找那些自己屡试不爽的事,而不是去选择一些可以提高自己的事来做呢?即使是(或特别是)事情发展不顺利时也能拥有这种想要提升自己并坚持不懈的激情,这就是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身上的标志。这种思维模式,让人们在人生遭遇重大挑战的时刻,依然可以茁壮成长。
5.永远保持一颗谦逊而努力的心。如果成功后你会变成一个重要人物,那么当你不成功的时候,你又是什么呢?
本书最后说了一个靠意志力减肥的故事,人呐,有时候不要难为自己,意志力也需要帮助。我们也需要经常给自己一点点鼓励,当我们做的好的时候,不好的时候,也给自己一点空间去释放,毕竟,世界那么精彩。你要和自己过一辈子。
终身成长(全新修订版) 读后感 第(3)篇我给自己的固定性思维方式取了个名字叫陈坑,当他出现的时候,让我冲动,狭隘,以自我为中心,让我轻易挑出最伤人的话然后说出口,他会在我面对在乎的人的时候以表现过度的占有欲的面貌出现,然后帮我把事情一遍遍搞砸,学习了如何用成长型思维方式去看待它,它就是我的一部分,只不过是为了保护我而老是在错误的时机出现,我要尝试接受它,告诉他,嘿,伙计,我们可以不需要这么做的,慢一点,再慢一点,先冷静一下,让我们面对困难时,学着解决问题,而不是先怒发冲冠,我们致力于成长,而成长和持续成长需要足够的时间、努力与相互支持吧,陈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