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箴言(精选81句)
1、名位利禄皆为身外之物;品格事业才是立身之本。
2、知荣辱,重规范,守纪律,铸师魂。
3、人见利而不见其害必贪;鱼见食而不见其钩必亡。
4、严于律己,做新时期廉洁从教的楷模。
5、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6、有容乃大,无欲则刚。(www.haoshuoba.com)
7、修身,则心如幽泉净;纵欲,必足陷污泥潭。
8、莲因洁而尊,人因廉而正。
9、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陆机《猛虎行》
10、说真话,做实事,求实效。
11、扣错第一颗钮扣一错到底,挡住第一次诱惑一路顺风。
12、财能使人贪,色能使人嗜,名能使人矜,势能使人倚。四患既都去,岂在尘埃里?——邵雍《男子吟》
13、不屈于利称之富有,不屈于名可谓高贵。
14、凡人之性莫不欲善其德,然而不能为善德者,利败之也。——刘向《说范·贵德》
15、勤奋成就事业,廉政凝聚人心。
16、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咏史》
17、搞一次特殊,就降低一分威信;破一次规矩,就留下一个污点。谋一次私利,就失去一片人心。
18、防微杜渐,警钟长鸣;廉洁自律,师德长存。
19、以权交友权倾则情绝;以利交友利尽则人散。
20、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21、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王通《中说》
22、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其身。
23、顶不住今天的诱惑,将失去明天的幸福。
24、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25、人欲自见其形,以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以待盅臣。——《资治通鉴》
26、廉贪只在一念间,荣辱却似两重天
27、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苏轼《范增论》
28、广厦千间,躺下只有七尺;黄金万两,一日三餐足矣。
29、心无私欲,自然会刚;人无邪念,自然公正。
30、笑去私心,而后可以治公事;先平己见,而后可以听人言。
31、廉洁自律心无病,求真务实业有成。
32、为人师表,廉洁从教
33、名节重于泰山,利欲轻如鸿毛。
34、天下唯公足以服人。——《明史》卷二三五《王汝训列传》
35、俭以养德,廉以立身。
36、阳光职业,阳光做人。
37、心中常有公平在,手下自有公正书。
38、清风凉自林谷出,廉洁源从自律来。
39、自警、自省、自重、自律。
40、贤人志士之于子孙也……贻之以言,弗贻以财。——王符《潜夫论·遏利》
41、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管仲
42、廉洁自律重教育,警钟长鸣筑防线。
43、公平待生则明,廉洁从教生威。
44、廉洁从政两袖清风德昭后世,贪图钱财一朝失足愧对今生。
45、小节放纵,大节必失。
46、做人讲诚信,理事要勤勉,从教不图利,为官切莫贪。
47、监督就是爱护,公开就是倡廉。
4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49、培育廉洁绿地,收获朗朗晴空。
50、毛毛细雨湿衣裳,点点贪念毁名节。
51、莫怨清廉淡滋味,应愁贪婪铁窗泪。
52、酬薄酬厚皆为百姓血汗,位卑位尊同是人民公仆。
53、作决策以人为本当戒急功近利,干工作求真务实应求有口皆碑。
54、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傅玄
55、一丝不苟从教,一尘不染做人。
56、贪欲是滋生腐败的源泉,自律是遏制欲望的堤坝。
57、勤为生,廉养德;淡明志,俭修身。
58、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腾王阁序》
59、世路无如贪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朱熹
60、黑白分明隔一线,廉腐相克差一念。
61、人见利而不见其害,必贪;鱼见食而不见其钩,必亡。
62、淡泊名利好比清茶一杯静心正身,务实为民好比功积如山德载千秋。
63、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魏征
64、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65、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吴兢《贞观政要·论公平》
66、廉洁方能聚人,律己方能服人,身正方能带人,无私方能感人。
67、政治上做明白人,经济上做清白人,作风上做正派人。
68、淡泊名利清风拂袖身自正;曲直分明正气在胸威自生。
69、明道德以固本,重修养以强魂,知廉耻以净心,祛贪欲以守节。
70、被物质欲望所束缚,会觉得生命可悲。把廉洁勤政记心中,会感到一生充实。
71、贪婪和幸福永远不会牵手。
72、宽一分,民受益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张伯行
73、长廉养得好心境,洁身如玉家太平。
74、水清沙自洁,官闲弊自绝。——乐钧《北新吏》
75、常修为教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76、绳从细处断,祸由贪念生。
77、守得住清贫胜似福,耐得住寂寞持亮节,抗得住诱惑保平安。
78、宁公而贫,不私而富。——张养浩《牧民贵告》卷下
79、眼前荣华如浮云,身后美名重千金。
80、任天下之大,立心不可不公;守天下之重,持心不可不敬。——《宋史》卷四三八《儒林列传》
81、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吕氏春秋》卷一《贵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