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经典语录(精选63句)
1、我早就想拍武侠片。金庸、古龙、温瑞安、梁羽生的小说都看了。结果发现,这些都被香港的导演拍了十八遍了。我不想拾人牙慧,只好自己写剧本,剧本刚写好,《卧虎藏龙》就出来了,还得了奥斯卡。我扫兴死了。
2、这是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智慧。整个申奥过程大概要用够拍几十部影片的素材,所以我们等于有几十部电影要拍。
3、尽管宁浩是从西方的一些电影中,受到一些启发,得到一些方向。但是我觉得他本土化的非常好,他结合自己的特点,自己对这个地域的认识,以及对中国国情、民情的认识,我觉得《疯狂的石头》做的很好。
4、我的作品在国际上是碟小菜。比如我要拍一个很中国的电影,文艺片,那美国所有大导演见了也要伸大拇指。我拍一部动作片,武侠的,也没话说,那是中国独一份。如果我拍一枪战片、追汽车的,对不起,我撑死了拍一个二三流。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中,它永远是鱼目混杂的,永远难以理出一个清晰的规律来,你不妨让它先去乱炖好了。中华民族根本就不会被任何文化所同化,我们一定会把它变成我们自己的。我们现在很难考证,盛唐文化有多少是原创的,你还真不好考证当年世界的中心,有多少东西是吸纳了许多文化的精华做了拷贝之后流传开来的。本来这个世界就不是一个画地为牢的世界,它应该就是人类的。
5、没什么原则,就是以艺术为原则。这个团队还是很讲民主、讲艺术,有什么事儿,我都先找创意团队先谈,我们有6个到8个核心成员,然后就是扩大会议,主创主设计,差不多十几个人就可以。6月份后,我常说的一句就是:没有什么救世主。不可能再去咨询什么专家了,只有进了鸟巢,和现场产生各种联系后,你才真正看到了未来的雏形。这是最要命的,“要不要”、“改不改”?很多都是这个时候做的决定,因为前面都是纸上谈兵。 张艺谋名言
6、但是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保持心态。今天的商业大潮再加上各种思潮影响,很容易迷失。很容易让人放弃。我们很多同学也许都放弃了,尤其是当碰到挫折的时候,尤其当不顺的时候,尤其当你觉得没有机会的时候,很容易放弃,很容易颓废,很容易无所谓,尤其很容易迷失,迷失到只是凭一些很简单的想法去做一些事情,或是忘了自己的感觉等。这点很重要,一定要既要保持一种很执着的心态,又要保持一种平常的心态。因为等待是必须的。很多人说我运气好,其实我等了很多年。我37岁才拍第一部电影,第一次当导演我也等了很多年。等待是一定的,没有那么好的运气。我觉得要有坚定的意志。如果能产生真正的大师,那他一定是一个坚定的,执着的,很自律,很清醒的人。所以不能寄希望天上掉馅饼。要磨练自己,一方面磨练自己的毅力,一方面在纷繁的大千世界中磨练自己的心态。
7、如果你要往前算,我自己认为我对“文革”题材是比较情有独钟的,因为那是我成长的年代。所以,我的《活着》虽然受制于某种限制,但还是表达了我的某种感觉。可惜它没有在国内上映。
8、中国拍摄的时装片、文艺片已经很好看了,但在外国人眼里还是不那么出色,唯独古装动作片吸引人。我们不要去抱怨,只能适应这个现状。古装动作片是我们的优势,这一类型要拍好。如果年年出垃圾片,5年后人家就会忘记你,没有了后浪推前浪,大家全都死在沙滩上。所以我们要先守住这块武侠片的阵地,再去考虑扩大其他领地,这点切莫着急。中国电影要想快速发展,就应该选择最直接的渠道。
9、我在1971年的时候,分配到陕西省陕棉八厂当工人,我们八百多新工,当时张榜公布我们的工种,工种的公布栏写我的名字,居然把我的名字写成了张银幕。我去查我的工种,分到哪个车间,后来一看前纺车间有一个张银幕,我猜可能是我,但是我不敢肯定,后来我就去问,人家说这个就是你,那就是口误加笔误,就是一个人念一个人写,大概不是他听错,就是另一个人发音不准,张银幕后来弄得大伙都笑,说你看看,人家家里也不是放电影的,你给人家写什么张银幕?这就是1971年9月的事情,你看巧合吧?我现在和银幕结下不解之缘,我觉得这个细节是很特别的。
10、对于电影的感情是后天培养出来的,我当时到电影学院那时候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我记得那时我在工厂,我们工厂跟我工作7年的老师傅都觉得很奇怪,他们说,艺谋你要去学放电影啊?他们认为电影就是在露天放的那种,认为这放电影怎么还要学4年啊?所以实际上喜欢上电影还是大学毕业之后,因为上大二的时候,我还在想,去做一个摄影记者挺好的,我还不想去拍电影,我就觉得这东西太虚了,我那时爱照相,就希望自己去当一个摄影记者。真正爱电影是参加工作以后,真正拍出自己的第一部作品,那时很激动,直到今天也一直热爱,我想我会成为电影的永远热爱者,今天是热爱这个事情,所以我会坚持到最后。我自己的体会很简单,就是你一生坚持一个事情,你一定是最热爱它才可以做到。
11、一个人的爱好是永远的,很简单,这是我的爱好,我喜欢浓郁的颜色。在不影响故事的基础上,如果让我选择的话,我会选择设色浓郁,这算我的招牌。至于我这个东西是落伍了,还是新潮,我根本不操心,我不往这方面去想。(想那么多的话)我要累死了,连个人爱好都要考虑是不是走在世界最前沿?
12、武侠要搁一下了。我不会马上拍一个武侠动作片了,之前已经连续拍了三部了,等以后有新的认识再说。
13、谁都要妥协,每天都会有妥协,必须在妥协中求生存,必须在妥协中坚持某一种存在。
14、拍贺岁片,就是一个名,也就是在年底上市。一窝蜂,就没有意思了,大家挤在一起没意思,我再一挤就更没有意思了。
15、我不愿做悬于天际的恒星,而宁愿像流星那样,虽转瞬即逝,却放射出它全部灼目的光芒。
16、我入学的时候,我确实还不懂电影是什么东西,没有打算以电影为职业。我们那时候入学也很简单,就是为了找出路。我能进入这个学校,得到免费教育,包分配,我上了大学,是大学生,地位好像不一样,所以说我自己上大学来读书,是为了谋出路。要是体院收我,那我就进体院。
17、未来10年都不要再提第五代了!要让年轻人拍出更多好电影。
18、因为《活着》,我受到很多指责,很多人的眼睛都盯着我,有些人不怀好意,鸡蛋里挑骨头。而我又不是一个能勇敢地站起来跟别人斗争的人。我们这个国家很大,事情很多,也不是你一个人斗争得过来的。惹不起总躲得起吧,我只能采取躲的态度。
19、将来想当导演。当摄影师太被动,你的主意再好,技术再精,也是替人家拍,体现人家的思想。不成,得自个儿干。不过现在还得老老实实地当摄影,拍好每部影片,不管大片子,小片子,都得一丝不苟,活儿要细,因为只有把摄影上的活儿干好干地道,没个挑的,人家承认你了,才谈得上第二步。
20、谈女人:我的电影里一定要有女人。我挑选演员时首先看重的是长相,尤其是女演员,第一是形象,第二才是能力。我比较欣赏中国式或古典式的形象,不是那种艳丽或俗称长得比较洋气的。像我这种民族化的电影,当然不能选择那种长得洋气的。
21、我们的开幕式换来换去的东西太多了。咱们是一直改到最后,这玩意儿是一中国特色,一直改到最后。
22、“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生活就是生活,生活要继续,你还得吃吧,还得喝吧。陕西这两句俗语,在关中一带应用很广泛。这两句俗语就是只是告诉你,一切会照旧,没有你、有你,还是这个样。所以我们的世界观还是乐观一点,这只是个电影,你让人沉重到什么时候啊?你看中国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改变,我们中国人几乎从“文革”的阴霾中走出来了。我们的80后90后已经把“文革”看做历史了,如此长的一个十年浩劫,中国民族都挺过来了,那场政治运动触及到人人的灵魂啊,我们都可以走出来。所以,电影就只是个电影。 张艺谋名言
23、我对当今的文学现状不满意。
24、不必用第五代的遗传基因,来看今天他们的发展。这个时代发展太快,第五代很多导演,他们都成了有名的电视剧导演,他们堕落了吗?我觉得没有。他们做得有声有色,可能坚持干电影,还不至于出得来。时代在变,人也在变。以前一个单位就把你拍死在这儿,可现在,连户口都要取消了。以前是谦虚使人进步,现在是芙蓉姐姐都能被接受,这就是多元化。
25、导演是为大银幕而生的人,只有大银幕才能显出电影的魅力。电影是永远的。
26、艺术性和商业性确实是个老问题,我觉得这是大家永远讨论的话题,我的看法是必须结合,如果不结合,单纯地从一方面,都不行,因为今天观众的口味提高了。
27、今天的电影光得奖不算完成任务,还要被市场和观众认可,票房好。
28、关于成功,我自己的总结是勤奋和悟性。从同时代的人来看,我不是一个敏锐者,不是一个天资聪慧的人。念小学中学时候,我是好学生,是那种特努力的好学生,靠努力来弥补才华的不足。今天我看很多导演要比我聪明,那我只有勤奋。第二是要有悟性,所谓悟性,就是在电影上能举一反三,在社会上接触的各种信息,可以转化为你对于电影的想象力。
29、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一个人就像橡皮筋一样,需要不断地拉,在这个过程中挑战自己的极限,不断扩展自己的能力。
30、我看电影也是先看商业片,是个人喜好,先看热闹的。我也是我觉得就像一个普通观众一样,所以这种看热闹,看大片,看这种话题制作的这种心态,我自己也是这样。所以我很能理解普通观众对这种东西的看法。
31、我希望下次做类型片的时候能做得更好。如果每个人的动作就是他本人,完全和他的身份和设定的东西相符合,这是难度最高的,这需要在剧本里就给人物预留出一定的空间,这个可能更复杂,我们这次做了这样的尝试,我觉得比《英雄》好。
32、确实已经很难拿第五代过去的观念和要求来看我们这些人。不是因为我们渐渐在老去,而是因为时代在进步。我们生活在交界的地方。我总说中国会有真正的好的商业导演、大导演产生,中国年轻人将来会有流行文化的领袖。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到全世界第二位,甚至咄咄逼人要做头一位的时候,全世界都要刮目相看了。
33、其实每人都有孤独感,喧嚣中的人,内心可能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是与生俱来的,有人多些有人少些,但内心都渴望被安抚、理解。
34、我当然希望不断地改变戏路,但是改变也很有限,总希望能给观众一点意外和惊喜。尽量让自己显得年轻一点吧。
35、你不能说,我艺术家坚持个性,我不理你们,那不行,如果成为一个大赔本,老板破产了,我呢,也没第二次了,没有这个商业信誉了。那你没有商业信誉的话,你这个电影的艺术是个空想。
36、你不知道在深圳那几天紧张极了,我相信因为一公布说我们在深圳公演一星期,北京的盗版贩子已经订货了。
37、我这次最大的体会就是我学会了、深深地了解了为投资人负责的这样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一定要这样做,我们只有这样做了,投资人和导演就是一对搭档,这对搭档就是两条腿走路,它就可以使你的创作活动继续进行。如果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子地互相负责任地往前走的话,我觉得这个所谓游戏规则就慢慢形成了。
38、导演和编剧是两个范畴,编导一体都做好的只是少数,大部分人不是天才,我也不是。我自己也瞎编过一些,不是很好。我只算三流编剧。
39、我就是这样,我到老,你也不会把我骂倒,该按照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的想法,我不会变的从开拍就说,我要拍一个贺岁片,开宗明义,但是很多人是不听的,他早准备好了(骂我),我觉得这是很可笑的。在我身上,我都不去解释,我只是说对整个电影事业来说,这种评论的方法值得商榷。我认为在未来,如果电影产业要步入一个高峰期,我们需要培养年轻的商业片导演,优秀的商业片导演,一个群体,而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宁浩。什么叫好的商业片?好的商业片就是艺术,因为他好,他有人文价值,有思想,深刻,还好看。我们要培养年轻一代的观众,年轻一代的导演,一个好的群体,一定不能重复台湾和香港的道路。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多元化的发展,百花齐放,我们有很多人拍的电影参加影展,所向披靡,摘金夺银。但是如果没有那个核心的拍商业片的群体,拍最好的艺术片的导演也找不到投资,他就完了。
40、艺术创作如果没有个性就死了,奥运会开幕式表演是艰难的艺术创作,需要坚持艺术个性。
41、我这个人内心和外表反差很大,外表很随和,但内心却极不安分,有一种潜在的咄咄逼人的气势。说心里话,我从来没有由衷地拜倒在过什么人的脚下。即使是世界级大师,也没有真正服气过。对于干得比我强的人,我从没有嫉妒心理,但在由衷地赞佩之后,心里总铆着一股劲儿,一定要拼命超过你。我的心太高太大,也许我会因此而累死,但这种心劲儿是无法改变的。我想试一下,如果一个人殚精竭虑地去做一件事,究竟能做到什么程度。
42、中国电影有审查制度,但没有分级制度。一部电影让观众从8岁到80岁都可以看。如果未来审查制度能宽松些,导演们会拍出更多好故事。
43、谈宣传:就像种萝卜和卖萝卜,我是种的,但是种的再大卖不出去还是烂在地里,所以我现在越来越觉得卖比种重要。在《英雄》之前,我的每部片子就是“走四方”,到哪里都是新闻发布会,分头访谈,电影院跑场……走到最后呢不光是身心疲劳,还觉得挺没劲的,现在这样做感觉挺新鲜的。
44、有时候一些小导演,被骂了很沮丧,打电话给我,我就劝他:你说首都文艺界有多少人?三千?五千?就这么些人把你骂了,你就这么沮丧?我老这么劝他们。不过啊,别说三五千人,在首都文艺界,有那么三五十人笔耕不辍地骂你,就能把你判死刑了。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我特别清楚,就是这么三五十个人要跟你较劲,你干嘛觉得天要塌下来了?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自己完了?何况,这三五十个人本身还有心态问题,他是不是客观?还拉帮结派呢!所以,我压根就不信这个!在中国骂人是最容易的,批评是最容易的,张口就来,太简单不过了。所以我自己从来不当回事,我很清楚自己的位置,很清楚事情是怎样的。你不狂妄,有自知之明,也知道自己所有的优点和缺点,这是很重要的。而且你没有非分之想,你也不渴望额外的回报,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所谓“活明白”里的。
45、拍《英雄》与拍我以往的电影有些不一样,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与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这些港台演员合作,而且是一部商业片,感觉是又累又有点新鲜。不过我对自己和李连杰他们在拍戏中的沟通与合作还是感觉挺满意的,大家都很敬业、而且专业,这种感觉很好。
46、我记得那个时候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后,上大学是唯一的出路,在我们那一代年轻人当中那就是最好的选择,我们那个时候希望任何大学都是一种选择,只要能让我上就行了,能拿个文凭就行了,那个时候我想过考体育学院、也想考美术学院,后来因为农学院分数比较低,我还曾想过考农学院。后来就进了电影学院。
47、《千里走单骑》非常有可能在这种文艺类型的电影中有一个好的票房。
48、是时代改变了我们,就算我们今天想拍有情怀的文艺片,也希望它能吸引观众眼球,希望它有一个好的包装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看。这种改变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再回头看,用传统的观念,拍一部正宗文艺片,也许可以拍得很好,但也许在市场上年轻人就不那么感兴趣。这是谁的问题呢?你永远不能说观众出了问题,所以也许是这样的时代让导演这样考虑。还是那句话,换一个方式来讲故事……虽然导演是讲故事的人,啥是好故事啊,天下故事一大抄,什么故事没听过啊,常常是换一种方式就新鲜。
49、(我的电影)也有一些很失败的例子,比如《代号美洲豹》,是彻底失败,《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则是部分失败。
50、我并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天才的因素。我在我们同代人身上还没有真正发现什么人是天才:他的创造性远远领先于我们,让我们所有的人震惊和折服,带动了一个时代。
51、我文体不错,想考美院,但不会素描;报考体院,又没练过专项;当时还想过报考西北畜牧学院,因为比较好考。我就是乱找,志愿跟电影完全无关。
52、我不敢说自己是中国最好的导演,但我敢说我是中国最勤奋的导演。
53、文化是小康之后老百姓才去想的事儿。
54、谈商业:到了今天,每个导演都把市场、票房、体制、电影产业链之类的放在嘴边,我是和大家一起与时俱进的。《英雄》之后,我开始认真考虑票房,人人都谈,票房也就热闹起来了。
55、好剧本难找,我从来不知道下一步要拍什么。历史的、当代的,商业的、文艺的,大片、小片……不分什么形式或类型。好电影就是好电影。
56、其实直到今天我家里人还很奇怪,也问我你怎么就当上了电影导演了?有时候我自己醒过来问自己说,你怎么就成了电影导演了?是命运给我机遇让我做这样的事情。所以说到长期以来的努力、坚持、执着、非常不容易,所以我知道珍惜,直到今天我都很珍惜,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很勤奋的民族,这是他的传统,珍惜的实际结果就是我自己很勤奋,总是不愿意浪费时间,总觉得要对得起自己这个机会,经常会有朋友问我,艺谋你都这样了,还那么忙干什么?还拍什么啊?但是我觉得不是为名、不是为利,就是出于对电影的热爱,还有很珍惜我从一个普通的学生成为一个电影导演,总觉得好像只有勤奋才能报答这样一个机遇。
57、卖座不等于不艺术。并不是因为你很艺术,观众就会向你致敬。
58、土或者说俗,和雅或者说洋的区别是什么呢?你觉得你玩一个情调就很雅,那都是后来才会的东西,是舶来品,那不是洋,那只是鹦鹉学舌。艺术是不分等级的,我想要的风格是扎根在我们中国老百姓骨子里的东西,那些东西都是俗的,不对,不应该说是俗,而应该说那些东西是民俗,民俗的,才是最雅的。
59、谈奖项:作为一个导演,我不能说不在乎,因为这些奖项可以提高电影的被关注度,可以提升导演的江湖地位。中国电影不一定需要这个奖(奥斯卡),但是参评这些奖项对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还是大有好处!
60、中国早期的老电影其实和欧洲的新现实主义等已经接轨了。上世纪50年代后,电影脱离了这个轨道,开始为政治服务。文革后,才恢复了艺术的本质。
61、《英雄》一开机就下雨,他们说是有财,这是香港人的说法。
62、但凡人家招呼说需要你出个面,需要你坐在哪儿,我就去,他们反正把我搁在那儿,让我在那儿呆着,就造势吧。
63、其实没有更多的建议,俗话就是说:好好学习。我们笼统的讲好好学习,实际上全部就在个人,全部在你自己。今天的教学已经是跟国际接轨了,所谓跟国际接轨了是更强调学生自己的自觉性和自己的主动性。那种填鸭式的、灌输式的、讲课式的已经没有了,提倡独立思考。那我觉得同学们的独立思考最重要的就是,你自己怎么面对学习。你在大学你不觉的,我们都是这样的。出了校门你回头过半年过一年你就会开始觉得,大学时光挺好的,那时候真单纯,社会很复杂,各种原因。所以实际上每个人既然都有这种体会,你不如现在就提前珍惜它。你个人的生活你都安顿好。有一句话:你珍惜你的大学时光,珍惜学习,学好。毕业以后,我觉得是机会和能力相加。对于一个向经济化快速发展的这么大的市场和社会来讲,我们今天在影视行业就业机会最多的是在中国,所以不要抱怨社会,如果机会那么多,您还出不来您怪谁啊?不可能把谁埋没了,各种机会,广告的、专题的、电视的、选秀的……这种小比赛、大比赛,各种机会,你还出不来你怪谁,怪自己。必须脚踏实地的,一点一滴做起。(www.haoshuob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