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师说说课稿(精选91句)
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内容确立课型。
2、(此练习的设计,是为着学生能将知识合理地向课外延伸,实现知识的迁移)
3、教师诵读指导(2分钟)
4、着重分析第一段(共13分钟)
5、明确:是立论文。并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来论证。说理性很强。
6、A.基础知识目标
7、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教师搞“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对文言文学习,学生无所谓主动观念,对文言文学习也是望而生畏,不敢学,不愿意学。文言文学习停留在一种教师单边进行的层面上。本着:“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的指导思想。我制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8、教材的特点及在本单元的地位
9、培养学生自读注释、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
10、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1、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教学整体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质疑师生互动;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精练巩固知识,强化记忆。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师说》一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理清思路,积累实虚词;第二课时主要是诵读,归纳实、虚词,分析论证结构。
12、整体把握(共21分钟)
13、(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
14、学生齐读注释①;补充作者相关内容及文学常识(屏幕展示)
15、自由朗读第2、3、4自然段,窜讲,提问,释疑答疑:
16、《师说》是韩愈针砭时弊的代表之作。本篇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不仅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课本即范例,学习教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将知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7、(二)能力目标
18、针对本篇文言现象比较典型,且本篇为教材规定背诵篇目,我将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文言文法及熟读背诵课文。
19、布置作业,整理文学常识、第一段字词;背诵课文。
20、培养学生有感情地、用多种语气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难点)
21、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2、点拨法
23、练习法
24、B.基本能力目标
25、有帮助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身边的人都有其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对身边的老师们也应尊重,互相尊重。
26、教学重点和难点
27、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向老师质疑。
28、圈点法
29、理清全文思路(板书)(2分钟)
30、②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1、作者简介,背景介绍(略)
32、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33、教学难点为: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
34、其次采取如下方法:第一,充分预习。印发资料,包括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文体介绍,让学生对本篇有一定的了解。
35、背诵第一段(2分钟)
36、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37、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主要点拨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样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几种方法,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8、学习本篇后,以“谈教师的作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字数600字左右。
39、(一)学法
40、说学法
41、课内巩固练习(共4分钟)
42、一学生示范朗读,其余学生看注释疏通文意(2分钟)
43、启发学生思考:
44、学生质疑,教师点拔,师生互动(6分钟)
45、掌握、积累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重点)
46、针对现实中不尊师重道的现象展开讨论,帮助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
47、说教学程序
48、诵读法
49、A.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50、导入及解题(2分钟)
51、④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听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
52、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所教学生的基础实际,我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53、此部分为突破重点之环节,在上节课布置作业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以板书示出。加深学生印象,并通过此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发现并归纳文言现象,最终学会自主学习。这就是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54、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55、分解重点、难点。本课拟分三课时进行。
56、个别学生示范朗读(4分钟)
57、通过前面的学习,达成了本课教学目标中的基础知识目标,那么,如何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其他几个目标呢?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又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以期达成基本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58、归纳法
59、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来,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60、根据课文内容讨论:(有些人认为不靠老师、自学成才也是有的,那就是天才,天才是不用老师的。)
61、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正(屏幕展示)(1分钟)
62、C.指导学生正确的诵读,指导学生运用意义记诵法,理解性的记忆,实现诵读与背诵目标。
63、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64、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我设计了一套课堂巩固练习,重点巩固课文重要词语,当堂“消化”。
65、-————明确:这位学生完全否定了教师在学生成材过程中的作用。应清楚的看待这个问题一方面,不能否定学生的主观作用,他的个人天赋、个人努力;另一方面,不能否定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夸大教师的作用。
66、结合现实中的例子展开讨论,明确老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如“吉林油田高中数学获奖的学生对其老师的态度”。认为老师应该谢谢他,没有他老师也不会成名。让学生评价。
67、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68、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69、说学法、教法
70、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我从两方面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
71、第二课时:讨论和分析,归纳文言词语用法,理解本篇的写法;
72、教学目标
73、介绍归纳整理相关知识点的方法,点拨词句,帮助学生学会积累文言词语。
74、作者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他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明确指出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个观点无疑具有积极意义。韩愈突破教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职责局限,将其扩大到“传道”、“解惑”,这在当时也是了不起的进步。
75、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76、学生试
77、第一课时
78、说教法
79、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80、C.德育目标
81、(一)知识目标
82、提问法
83、复习上课所学,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84、(巫医乐师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看不起他们,现在士大夫之类的智慧竟然不如他们,难道不是很值得奇怪的吗?)
85、讨论、归纳本课特殊的文言现象:
86、重点句子解释
87、(一)总体设计
88、————明确,天才也不是“生而知之”的,他也需要有人教他说话、写字等等,教他们的父母和他请教的那些人都是他的老师,连他自学用的课本、材料都是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成果,严格说来也是他的老师。
89、教师范读,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90、学生自由朗读(4分钟)1
91、说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