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太极老师无私授拳的句子31条
1、有人说弓步的后脚稍许弯曲是对的练法,有人说弓步的后脚伸直是对的练法,其实这些人不真正懂得弓步的虚实状态。对此我赞成太极名家董英杰先生的意思:弓步的后脚,不用时为虚,可以稍许弯曲;用时为实,接对方之劲力卸落地面时后脚伸直,发劲时后脚蹬地由实变虚,亦可伸直。
2、其健身方面,全凭呼吸深长,气血畅通,头脑安闲,心神稳静。其应用方面,全凭虚无的气势,沾粘跟随,在几跟几随之中,我之身势早已吃进彼身,一切的机会自送上手来,在这个时候,我的神气一动,早已如触电样将其打出矣。
3、由于诸多原因,现在的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只知道杨式太极拳唯有慢练的传统拳架,不知道还有快练的传统拳架。“慢”好像是杨式太极拳的代名词,,以至忽视了慢的实质和快的一面,甚至有人提出“如把太极拳练快,别人就不相信你练的是太极拳了”,客观否定了快的重要性,盲目为了“慢”而慢练,最终将喜欢技击的太极拳练习者引入了“枉费功夫贻叹息”的误区。殊不知慢是为了给快打基础,慢是练功的手段方法,而不是目的,正如拳谚的“慢如抽丝,疾如电挚”。只有在慢练的过程中,才能细心对照自己的动作是否合乎太极拳的要领要求,精神和体力亦容易协调统一。快架与慢架的区别不单是练拳速度,快架的动作结构与风格整式作用与整势打法要点都与慢架不同。
4、学拳莫急功,三年一小成。大多四五月,学者杳无踪。
5、太极拳学习主要是以传统的言传身教方式,所以,太极拳爱好者选择老师学拳就极为重要。正所谓:老师(传统称呼为“师父”)领进门,修行靠自已。可见老师想不想能不能把你领进门具有决定意义。在这里要提醒太极拳爱好者,不要迷信哪一派的“正宗传人”或“什么大师”“嫡传弟子”等宣传,太极拳是活着的文化与技艺,是不能像古董金钱一样继承传递的。所以说:选择老师学拳首先是明师(明白拳理拳法的“明”和开明不保守的“明”),再是严师,加上名师当然更好。还要具体看看继承人的武德功夫综合修养如何。
6、武当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能四两拨千斤。不但是强身健体还可以防身自卫,武当太极拳结合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合道的道教气功功法,开人智慧发人体能,使人延年益寿长生久世,是一种集武术与养生一体,上乘的拳法。太极拳的练习过程分三个阶段:首先练形然后练气最后练神。其内含功法主要有:吐纳导引功外气采补功混元站桩功。
7、引进落空借力打人,周身须完整统一,动则俱动,静则俱静,劲断意不断,才能一触即发。牵引在上,运化在胸,储蓄在腿,主宰在腰,蓄而后发。一身须具备五张弓,才能做到蓄劲如张弓发劲如发箭。劲以曲蓄而有余,周身之劲在于整,发劲要专注一方,须认定准点,做到有的放矢。劲起于脚跟,由脚而腿而腰形于手指,须完整一气,不能有丝毫间断。
8、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____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9、松软沈稳的形势,如载重之船,沉沉稳稳地荡于江河之中,既有沉重而又有软弹之力。凡是一举一动,是以意为主使,以气来牵引,无论伸缩开合,或收放来去,吞吐含化,皆是由意气的牵引为主动,由腰脊来领动,此是太极拳与他种拳不同之处。如一势之开,不但四肢开,而心意胸脊必先为之开;如一势之合,不但四肢合,而心意胸部必先为之合,凡一切动作必须由内达外,所以称为内功。
10、阴阳共处一个圆,千变万化不离圆。
11、在左右蹬脚的动作时,似乎将此生最多的力气用于支撑腿部,尽力做到平衡,双手呈十字形。在下势的时候,一只手像爪子一样僵直,腿做成一个较缓的坡度,另一只手随着节奏,向着前方推掌。
12、光学不练功难精,光练不学意难通。
13、先练“落地生根”,后练“去除己根”,从“有根胜无根”到“无根胜有根”需要一段练习体悟的过程。依本人愚见,部分人练了多年太极拳而“脚下无根”,这样何以接劲化劲发劲?是练法不对,;但是练了多年太极拳仍停留在“落地生根”,就会有不自觉或多或少的犯僵滞与犯顶抗,亦是练法不当,误解了桩功之根。太极技击名家杨少侯先生对此说:肢体不僵滞,不扎桩,实腿能转,虚腿能走能踢。
14、人身之灵机,最为宝贵。凡一切处事接物,皆全赖于此,不独打拳推手也。但灵机是出于大脑神经,所以太极拳的功夫,首要在稳静的基础上练功,以养其大脑中枢神经。但所谓稳静者,是心神泰然之后,自然之中出来的真稳静,而不是强制着不动作出来的表面上的稳静,这种强制着身体不动,表面上是稳静,而心性方面仍是不静的。如果这样,就不是真静,不是真静,就不能养大脑中枢神经,也就出不来特殊的灵感,此理又不可不知。
15、拳理多不变,招式可更改。运用无常势,能高亦能矮。
16、太极拳功夫,不外乎是动静开合而已,但一切要在稳静的基础上作,不可有慌张冒失的现象。它虽是静,但静中藏动机。虽是动,但动中存静意,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此太极拳之道理也。
17、练习太极拳要想具有技击实战能力,首先要出功夫,如何才能出功夫呢?首先要选择正确的练习方法。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练习方法呢?以我个人练习太极拳的经验来说,太极拳的内容应包括:一是基本功的训练;二是套路的练习;三是桩功的练习;四是辅助功法的练习;五是内功的修炼;六是各种推手的练习;七是散手实战训练。
18、部分太极拳初学者看到的是脚下的双重,不大注意到手上的双重。什么是脚下双重和手上双重呢?在行功练拳过程中,以双脚(腿支撑身体重量者,均称为脚下双重。双手虽不支撑身体重量,但在练拳时,双手不分阴阳,用力平均,或在推手技击时双掌用力,均称之为手上双重。同理,亦有身上的双重。有人解释双重说,两脚同时着地,两手同时打击,是双重;一脚一手是单重,这是错误的解释。我们要知道单重双重不在形式,而在内容。太极拳只是轴心运动,找著了轴心所在,则触处成圆,处处单重;找不著重心,则触途成滞,处处双重。欲避手上脚下身上的双重之病,一定要遵照阴阳相济阴阳变转之拳理,循规蹈矩。凡圈皆有轴心,由轴心发出来的圈,便无缺陷出处;无凸凹处,那得有双重?
19、太极拳是一门最讲求省力打人的艺术,所以借力打人引进落空是太极拳最本质的特点。要掌握“四两拨千斤”的巧妙技艺,就是要懂得身法轻灵之理,以意运气以意打人,久之则身法无所不合。一身之劲在于整,一身之气在于敛,身法能一一求对,轻灵自如,达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人一挨我,我在下即能得机,而在上即能得势,上下相随,前后左右无不得力也。能得机得势,乃能舍己从人;能知己知彼,才能因敌变化;能因敌变化,“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技,才能出神入化。
20、有人把肩关节练得很灵活,以为松肩坠肘练到位了。其实“松肩坠肘”的“肩”主要指“肩胛骨”,“肩关节”好松,肩胛骨难松。只有肩胛骨松开后,两手臂才能相通,又利于气沉丹田。
21、什么是太极?《易经》:“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宋代理学家则认为“太极”即是“理”。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太极,太就是至,极就是极限,也就是至于极限,无有相匹之意,既包括了至极之理,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心,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圆周和空间,也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等于零或无。
22、学习太极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永无止境。须渐修方能顿悟。但一层功夫一层理,不到一定的境界,凭现有的体会去揣摩太极拳理论,必有隔阂。功夫不到,耳食为知,终属虚妄。
23、手随身动,步随身换,逢转必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