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 正文

文化苦旅(新版)读书笔记及摘抄(3)篇

2019-01-18 13:30:19 读书笔记
文化苦旅(新版)
作者:余秋雨
《文化苦旅》一书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19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历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为回忆散文。由此开创“历史大散文”一代文风,令世人重拾中华文化价值。他的散文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历史文化长河,启迪哲思,引发情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史学、文化价值。余秋雨先生在身心俱疲之下,决定亲自修订、重编此书。新版《文化苦旅》作为余秋雨先生30年历史文化散文修订自选集,堪称余秋雨30年来不懈的文化考察和人生思索的完美结晶。
文化苦旅(新版)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1)篇

#读都读了不如就写个简单的书评吧# 

  • 从最开始读这本书,到最后看完这本书,对作者大概也是有了那么一点点可能很是片面的认识,更有可能完全是错的。但还是想说说我的一些看法吧。
  • 最开始认识余秋雨,大概是因为青歌赛,对他印象深刻的,大概是他讲话当然语气和语调,似乎有时候也会比较严苛,这个记不太清了。有一点,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他经常点评到主持人董卿提示他注意时间,他还要忍不住多讲两句。小时候不觉得,读了这本书才真觉,他的人生不止有长度,更多的是厚度。
  • 也许有人不太喜欢这本书尤其是后半本的语气,说到底,给人的感觉有点像《皮囊》那本书,当然,这是我的感觉,不一定每个人都这样认为。作者仿佛是很谦逊的在阐述一些事情,可是听起来就像是在炫耀。其实会有这样的落差,来源于不同的高度。作者说的再多,罗列的再多,也都是事实啊,这就是他的经历,他的人生啊。
  • 还记得看《朗读者》当然时候,有一位年纪很大的翻译家,耳朵大概也不太好使了,讲话嗓门特别大,说着自己翻译了什么,有哪些荣誉和成就,等等等等。那语气,那骄傲,若是换个年轻人,怕是要被认为太不谦虚。但是看到这样一位老人,那样骄傲的诉说自己的成绩,其实没有什么不妥,换成年轻人,也不应该有什么不妥,只要说的是事实,骄傲一点又如何?作者接触的朋友和所拥有的经历,平常人都不太会有,所以就算是借作者的笔,多了解一些,也是极好的。
  • 作者的文字,在最开始读的时候,就觉得特别文雅,朴实而又华丽,很有文人气息。而谢晋那篇文章,生生看出了眼泪。早些年就耳闻了谢晋的故事,当时是否落泪已记不太清,可能也曾觉得心酸落泪。作者可能私教颇深,这样的写法,生活而又生动,直击现场与心灵。
  • 这样富有文学气息的作品,好像越来越少了,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我读书太少,终于看完这本很多年前妈妈一直催促我读的书,值得一读。

文化苦旅(新版)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

一直相信身体和精神,必须有一个在路上如果平时不能外出,就多看书。如果有闲暇时间,就出走感受世界,寻找灵感和积累素材,所以特别认可余秋雨先生行走的文化。以前对于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停留在求学时期,那时候对于莫高窟的遭遇表示愤恨和痛心。直到2017年夏天,青海甘肃之行,对于书本的文字,有了更深入的自我感受。小文在身边,大文在远方狂野,余秋雨先生的认识,和高晓松先生的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有异曲同工之妙。以下是我游历的随想,分享给大家,希望没有去的小伙伴可以感受一下,也可以引诱想去到没有出行的小伙伴:n[青海•湖]n被遗忘在云端的眼泪n守护了千万年n你来你走n它还在n与天遥望n但永不相拥n你的阴晴圆缺n都映在我心里n捧一手清凉n脚末柔波n醉倒在你n蓝色的深情里n两年不见n你好吗?nn[敦煌•人间]n飞天入敦煌n鸣沙舞月牙n驼铃声声摇n金光四面来n莫高佛经华n千人千年画n朝代更叠换n一窟一世界n自然大显小n历史久称短n人处须臾中n来往虚无间n心存善念行n沙漠现绿洲nn由于余秋雨先生受到了20多年的攻击和毁谤,所以书内也有比较多的笔墨讲述类似经历的苏东坡,巴金等人,让我更加走进了余秋雨先生的世界。书本除了传达一些个人观点,让自己的切身经历与更多人分享,这个一点不是所有作家都愿意或者有勇气做的,所以我特别佩服。让自己的优点,缺点都曝露在大庭广众之下,是有很大的风险的,所以我们应该更加的包容和理解。对于中国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贡献的人物,应该得到相当的尊重,可是也必然承受相当的毁谤。我没办法甄别其中的真伪,也没办法替余老先生做什么,至少我能做的是,希望他可以看到,有一个人,其实有更多人,是理解他的。

文化苦旅(新版)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

今年72岁高龄的余秋雨老师可能是争议最大的现代作家之一,毁誉交加,众说纷纭。我们放下评判、用心感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跌宕的人生经历、再加独有的语言风格,这些造就了余老师的文化散文。

余老师写道:“在读了很多很多书,经历了很多很多灾难之后,我终于蓦然醒悟,发现一切文化的终极基准,人间是非的最后衡定,还是要看山河大地。说准确一点,要看山河大地所能给予的生存许诺。” 这在《我的山河》,《废井冷眼》中多有体现。这种博大和对天地的敬畏让人印象深刻。

对文人自身的反思是余老师绕不开的话题。《宁古塔》中被流放的文人显然是在暗示文革中被发配的文人。面对暴力和狂热,文人是软弱的,但文人的笔杆子也同样恶毒,作者在《天人对话》中质问以诋毁为生的文人:“你们把文艺创作中的虚构、想象、夸张、煽情全都用到了真实社会的人事上了。你们把伪造当作了情节,把狂想当作了浪漫,把谩骂当作了朗诵,把谣言当作了台词,把围攻当作了排演。只可怜了广大无知的观众,居然弄假成真。” 在“文人相轻”的传统中,作者认为许多罪恶根源可归结为人性中的嫉妒,于是在《黄州突围》中以东坡的遭遇自比:“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并将东坡作为自己横跨千年的精神伴侣,感慨:“中国几千年间有几个像苏东坡那样可爱、高贵而有魅力的人?”。这里看到一代文人的孤寂和清高、坚守和傲骨。

余老师感情深沉,眼光高远,文笔优美,对中华文化的多角度诠释着实精彩。如实地说,书中有许多感性的境界无法言说,对偏理科思维的我来说目前还难以触及和领会,但能站在一旁,静静欣赏,开阔视野、洗涤心灵,这已是一种享受。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