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书笔记(3)篇

从某投资人荐书来的,他和他的团队反复研读费老的《乡土中国》,还到河北、河南、山东等农业大省“下乡”,研究乡村的社会特征,以便更好地投资三四线城市以及县、乡、村市场,挖掘其真实需求,找到相适应的商业模式和团队。
整本书读下来,果然如预想一般,很多表述较为艰涩的概念和历史文化知识…但是读到某些章节突然就能理解父辈、祖辈的一些观念和生活方式了。由土地养育的生命,也被土地的变迁牵动着命运;孔子儒家思想的精髓几千年来一直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尽管他们从来没有背诵过《论语》里相关的句子。
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是文化性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政治。
孩子碰着的不是一个为他方便而设下的世界,而是一个为成人们方便所布置下的园地。他闯入进来,并没有带着创立新秩序的力量,可是又没有个服从旧秩序的心愿。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最后,致敬费老,以及在那个动荡时代不辍耕耘的学者们。
终于读完了,
很欣慰。
虽然,
可能没有吸取到很多的实质,
理论稍强且不是我太感兴趣的,
但是,
还是抵不过我对作者极大的崇拜,
尤其是从1981年起,
因为对当时正在发生的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研究兴趣,
所以十年间,
从县到市、市到省,
从沿海到内地再到边区,
从一个省到全国大部分的省,
进行实地观察,
说句实话,
现在即便是免费让我们去游玩,
十年间马不停蹄的来回,
我想也没有多少人能坚持下来,
更何况没到一个调查地费孝通先生就要写一篇文章,
记下体会,
10年间也才写了近40篇,
而反观我们现在的论文世界,
一年都要发表好几篇啊,
虽然说怎么发的内容怎么来的,
大家都心知肚明,
即便是造假我们都不愿意浪费时间,
唯恐被时间耽误了让我们成为精英,
成为人才,
成为领导的可能性。
所以,
我能不崇拜他么,
不能不,必须。
学习费孝通先生,
做个认真的中国人。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第(3)篇乡土中国,人情中国。
在乡村里,有所谓的亲房、同楼…
例如在我生活的村庄,人不多,包括搬出去的张姓人家,左右不过100户人。村里每个人都与另一个人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也有红楼梦里拄拐的孙孙,摇篮里的爷爷这种现象。
村有村规,不用白纸黑字,大家也都约定俗成了。
在我所在的小村庄,谁家要是有难,村子里的人们总要伸出援助助手,有一次村里某老人病倒住院,村里不怎么出门的妇女陆续前往医院送宽慰;谁家要是有喜事,酒香也藏不住,例如谁家的媳妇要是生了个大娃子,大家都心照不宣地送去粉干和鸡蛋;关系近一点的给娃送上衣裳;遇上年青小伙子结婚了,全村人都得请上,人不多也得摆个40到50桌的乡村流水席,最好事的人提前每家走一趟,千万别漏了一户,否则人家要记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