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的大明读书笔记 读后感(3)篇

不愧是名家写的书,文笔流畅,叙事清楚,很有看头。书看的越多越能分辨一本书的好坏,文字的流畅性,内容的连贯性,故事的逻辑性都是很快就能发现的,一些水平一般的作家,稍一细看其作品,水平便暴露无遗,而马伯庸的这本书,在各方面都无可指摘,唯一的缺点就是故事的长短差距太大了,最后一个故事太短了,和其他故事想比有点不协调,不过倒也不碍事。这本书把大明的社会状态描写的很到位,以小见大,从细微之处能看到整个大明社会的运转,非常有价值,个人认为比《万历十五年》写的要好。看完这本书感觉古代的法制也是有一定的可靠性的,百姓的生活也是可以得到基本的法律保障的,不过也仅限于基本,总体来看,普通百姓的生活实在太苦了,既有各种税负徭役,还有层层剥削,生存下去实在艰难。王朝的覆灭多半在于中间阶层的中饱私囊,架空上层,压榨下层,使国家慢慢烂到骨子里,政府养不活军队,百姓养不活自己,从古至今莫不如此,但愿今时今日,这个问题可以得到解决。
显微镜下的大明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因为《三国机密》,认识马伯庸马亲王,这个被称为在历史缝隙中讲故事的作家,原来从另一个新鲜的角度也是可以解读历史的,居然还能说得通,不得不佩服马亲王的脑洞。关注这本书,是因为书名,显微镜,当然是为了观察那些微笑到看不见的东西,比如在历史中那些蝼蚁般的普通人民大众,马亲王拿起手中的“显微镜”,本着一丝不苟的学者态度,在卷帙浩繁的史书中,一点点地为我们梳理出了6个有意思的小故事,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弥天大案,也没有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有的只是被遗落在历史角落里默默无闻的普通人的故事。这些史书中不值一提的小故事,成了现在我最乐于阅读的故事,明朝百姓生活水平如何,赋税徭役几许,社会风气怎样,通过本书还粗浅地了解了一下明代科举,胥吏,黄册等等一些知识,有趣又有料。不像读《万历十五年》那般沉重又枯燥。读完这本书,我又对明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想把 明朝那些事儿 再拿来读一遍了。
显微镜下的大明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视角确实很独特,第一次看这样细致到普通民众的科普,史料翔实非常硬核,很担得起书名里的“显微镜”三个字了。不过跟《明朝那些事儿》比起来还是稍逊一筹(说起来可能今后所有写通俗历史科普的人都绕不过当年明月了)。一是感觉详略取舍没有“那些事儿”做得好,很多与案件本身无关的人名地名罗列,很像是导演自己拍了很多片子舍不得剪。二是本书叙事纯粹按照时间顺序,稍微有些枯燥,部分段落读着就感觉其实应该写得更跌宕起伏一点。三是亲王自己说希望可以少写点定性的形容词,以让读者自己体会。他确实做到这一点了,这本书的旁白含量相当低,只有后湖黄册和最后一个小案子里稍微煽了几句。但我纯粹觉得个人偏好,觉得作者本人评述就像是菜出锅前的勾芡,少了这点睛的部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