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 正文

1984读书笔记 读后感(3)篇

2019-03-24 00:46:53 读书笔记
1984
作者:乔治·奥威尔
这是一个战后虚拟的世界,全球分割为3个性质雷同、相互攻伐的极权帝国——大洋国、欧亚国与东亚国。英国伦敦成为大洋国一个行省的首府,成为巨大专制机器中的一部分。人们极度崇拜大洋国首领“老大哥”,孩子自发组成小队,监视告发自己的父母;有异端思想的人随时会悄无声息地失踪;物资极度匮乏,但高级党员的享用却不受限制;已刊发的报道随时会被修改;性欲被严厉压制,因为性和爱是不受意识形态控制的;国家以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国内外敌人的仇恨维持社会的运转;思想警察神出鬼没,你永远不知道街角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是否就是密探;更要命的是,在你卧室、客厅、路上、电梯……任何地方,都悬挂着监视的铁幕。
1984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1)篇

极其震撼人心的作品,内心泛起的波澜不可谓不强烈,在历史书上提到的著作今日是拜读了。

1984年,也或许是1985年,这是一个无法确定年份的世界,战后的世界,世界被划分为三块,分别是大洋国、欧亚国、东亚国,没有一个国家或者联合一个国家有吞并其他两个的实力。故事是从大洋国真理部的温斯顿为观察角度叙述的,大洋国的最高领袖是老大哥。巨幅画像随处可见,“老大哥在看着你”,人人受到严密监视,有快感的性爱是犯罪的,因为它不受控制,每一个角落都有电幕和麦克风,一个不自然的动作或者一丝紧张都可能是思想犯罪的信号。战争就是和平 自由就是奴役 无知就是力量,这是党最有力的宣传标语。战争在持续着,但是战争的目的就是战争,战争可以消耗产品使之不用于分配,而物质的丰富会削弱统治者的权威,为了冻结这种等级性,于是让历史停滞不前。和平部负责战争,真理部负责撒谎,仁爱部负责折磨,富足部负责匮乏。这些矛盾并非偶然,也不是普通的虚伪,它们是故意实施的双重思想。因为只有调和矛盾才能永远掌握权力。这是打破古老的循环的唯一办法。要使人类平等永远不至于实现——所谓的上等人要想永远保住自己的地位——普遍的思想状况就必须是有控制的疯狂。过去可以被任意修改,而谁也无法证明历史被篡改过。人们的思想是双重的,2+2可以=5,重力法则也可以完全不存在,只要我说我漂浮,所有人都以为我漂浮,那么我就是漂浮起来了,一切现实都只存在于人的脑中,过去也是。

阅读本书让人感到十分压抑苦闷,尤其是当你以为会看到温暖的画面或有更多的光亮出现时,转折的却是更加让人喘不过气的情节,直到最后绝望。例如为了实现思想的控制,让人们的思想局限在有限的范围,党创造了新话,删减不必要的词语,所有具有相反意义的词只保留一个就够了,因为坏可以用不好表达,很好极好表达的程度更强,卓越优秀都没有存在的必要。新话试图使一切语言,尤其是内容具有意识形态色彩的语言,尽可能地无意识化。到时候即使有反动的思想也没有相应的话可以表达,所有都是正统的,当旧话最终被替代的时候,与过去的最后一环联系也切断了。作者对于政治压迫的洞察力,对于人性的理解都让人佩服……这其中最骇人的莫过于画像后面传来那声音时,原来一切都在被监视着,写日记、最恐惧的事,就连与朱丽亚做爱也是在监视下的。七年之久,原来他们早就知道温斯顿对真理的怀疑,他们设置这一个局引诱让温斯顿展现全部,然后定罪、折磨、改造,当承认2+2=5、背叛朱丽亚、最后爱老大哥时用一颗子弹从脑后夺走他的性命。

整部书的色调都是黑色的,乌托邦是没有的,现实是好的,因为你根本没有做对比的基准,折磨会使你完全的屈从,内心和思想上的屈从,只要有一点“非正统”的思想冒头,人的本能反应是“停止犯罪”……总的来说,本书给人启发是很大的,划了很多线也写了一些感受。但是与现实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由于人的理性和其他概括不了的原因,现实世界并未完全像作者做的政治寓言描述的一样,世界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社会在进步。

1984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

书评中说:1984永不过时!n去年在一个忘记了什么政治敏感时期发现这本书,今年才真正的读。从书中看真的发现好多与历史,我眼中的革命时期与今天各种还是不自由都很一致的现象,我也不知道我们现在是好是坏,我们未来又如何,只是对于我自己都无法获得很多真相,很多我想知道的内容,关于过去关于未来,或者对目前社会上发生的很多事情无可奈何而又和书中说的有些类似感到很绝望。在我心里温一直是一个很正面的形象,甚至看到最后我也没觉得那是他真的同意,真的背叛,一路上都以为奥是能引路的人,能反转,到最后一刻都没有。虽然温还是被枪毙了,好像臣服了,我就是觉得他不一样,他思想就是真的没有改变,就是自由的,也许是我太强烈希望他能自由了!n最后,太佩服作者了,我的妈呀!这是什么脑子啊!整部小说除了那个书中书和最后两章外,所有的内容都看的我津津有味,刚开始很恐惧和紧张,恋爱开始感受到放松和希望,最后等着转折却感受到了深刻绝望。唉。还没看够就结束了。记忆深刻的有酒,树林,玻璃镇纸,晾衣服唱歌的女人……太多了,除了各个人物,大的小的,主要的次要的都塑造的太深刻了,还有各个场景,街道,爆炸,教堂,全是草的路,人群中对话,老爷爷的小卖部,画布,床,101,电幕,工作台,报纸,照片,都感觉历历在目!n意犹未尽,也希望能够更多的读书,思考,追求自由,更好的感受,永不妥协!

1984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

「战争即和平」意味着当大洋国实际上与欧亚国(或东亚国)处于战争状态时,大洋国人的行为也像是处于和平时期一样。这种矛盾让党可以迅速地将人民的思想转换,包括爱戴谁或者痛恨谁。

「自由即奴役」则来源于党对于人民所能掌握知识的垄断。在小说中,无产阶级和党员们是分开的。无产阶级们享受着外围党员们所无法想像的自由,可是他们的生活对于党员们来讲与猪猡无异。无产阶级的女孩在趁着年轻和男孩子们尽情地享受肉体的欢愉,然后在三四十岁时早早地老去。无产阶级可以随意喝酒,可是他们也随时处在被火箭弹打死的危险当中。因此可以理解为:在党员的理解中无限的自由即是一种意义上的奴役。

「无知即力量」可以认为是当人民不知道他们所身处的环境事实上的悲哀和痛苦时,他们就会很愉快、乐观,因此而充满力量。比如二战时的日本军队和某个时期的中国人民。

处于战争时的人民由于青壮年和物质的缺失而无力反抗党的统治;被奴役的人民让党可以为所欲为;无知的人民无法进行独立思考而只能全盘接受党的教诲。

综上,人民和外围党员的「战争-奴役-无知」让党和核心党员可以保障他们处于「和平-自由-力量」的优势地位。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