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读书笔记及摘抄(3)篇

有一种感觉,我读书过程中对唐僧的态度,就如同悟空对唐僧的态度。这是我认为本书最神奇的地方。不知其他读者是否也有这样的感觉?
读此书用了前后一个半月的时间,期间经历了许多思想的变化,大多是对唐僧看法的改变和对悟空的心疼和反省。
悟空最初跟随唐僧的时候,将他认作恩人,毕竟救了自己一命,应当知恩图报。后来发现,原来唐僧不外乎是个普普通通的和尚,论年纪比我小,论能力比我弱,这也就算了,他还不相信我,这能忍吗?
不能。
但加了紧箍咒以后,忍了。
后来发现,这唐僧不仅能力不行,不信任我,还软弱,遇到挫折就哭,几乎每回都哭。是不是男人?
实话说,在最开始,唐僧每一次哭的文字,我都用线划出来了,为的就是日后读完此书批判他一番。但到后来我竟不划了,并非犯懒,也并非他不哭了。而是我意识到,他哭归哭,却从未说过:这经我不取了这般的话。
即便悟空被呵走,他和八戒、沙和尚两个打酱油的依然没有停下脚步。
唐僧,只是一个像你,像我一样的普通人,一个真真实实存在于历史长河中的,走了十万八千里的普通人啊!
忘记是何时,悟空对唐僧说话有了默契,少了讽刺。也是那时,唐僧对悟空更加信任,也对他的佛性有所承认。也就是这个时候,我才意识或是承认,唐僧的坚韧,非比寻常。大约,悟空也是这样想的。
“这世上学佛的人很多,成佛的人很少;学佛的方法有很多种,成佛的路只有一条。”
我对佛教、佛法都不了解,西游记的很多门道并不太懂,也难以深究。书中很多诗篇,景色都一扫而过。但唯独到了最后一回,唐太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我是认认真真一字一字看去。唐太宗真是文采飞扬,思想也很有深度。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他形容唐僧的一句话: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润朗。”
这是如此高的评价,多希望有一天,我也能配得上这样的话!
胡乱说了一通,最终总结一句。唐僧去西天取经,是并不知结果的修行,是生是死,能否取到真经,他完全不知道。这点他比悟空要强很多,悟空至少要听得一句“汝亦坐莲台”方才定心。
西游记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印象中西游记是一本神话小说来的,大义凛然,不着边际。文字中补充了诸多细节之后,主人公多了烟火气息,毕竟圣僧是每到一处先要悟空去化些斋饭的凡人。一开始也是求个名利,又是被菩萨选中的,才走上了取经的道路。一路遇到点事就哭,有点挫折就觉得这他妈什么时候能到,还能不能到了,说好的三五年就回呢?n故事真实起来,人物也变得可爱。这就是普通人会有的遭遇,每个人在上路的时候也不知道要走多久能走多远,崩溃一百回,还是赶紧的晓行夜宿一直向前。抛去了已知的结局,哪一步不是九死一生?没有到终点之前,别说自己的信心会崩塌,菩萨佛祖的保证也会怀疑的呀。乌巢禅师传授心经,路上悟空数次提醒师傅不忘心经,心无挂碍,无挂碍故,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九九八十一难,打磨心智。玄奘法师到西游记里一个人变四个人,一个是勇气信心,一个是怠惰享乐,一个是消极沉默,本尊是一个普通人,有一点方向,慌张彷徨,被裹挟着前进。看着他们走完全程,再一回头,圣僧其实并不普通,因为四个人又实实在在是一个人,他不但走过了艰难又孤独的旅途,还战胜了种种的自己。第一遍的粗浅感受,看书,其实是看自己,书一直是这本书,会变的是自己,我的描述大概是万分之一的西游记,和百分之百的我自己。
西游记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看完了《西游记》,终于集齐了四大名著。
的确是改变了我对83版的印象。唐僧在信念坚定之外也有些胆小、懦弱,行者在斗争精神之外也有些残酷,取经是对师徒四人的考验,可以明显看到他们前后的变化。
坚定信念,历经磨难才能取得真经也是永恒的主题。唐僧次次都被吓的失魂落魄,天不怕地不怕的孙大圣也有多次绝望、气馁流泪,“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西游记》也常被誉为职场教科书,唐僧是领导,徒弟三人是不同类型的员工。领导带领着员工向同一个目标迈进,员工之间的关系,员工和领导之间的关系都可以从书中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