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是我市率先发展的关键之年。全市人民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团结奋进,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市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5.6亿元,增长15.5%;财政总收入91.6亿元,增长26.3%;一般预算收入33.3亿元,增长2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64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3356元,增长9.1%。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太原市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
- 时间:2004年
- 性质:工作报告
- 主办方:太原市政府
基本信息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主要内容
一、2003年政府工作回顾
2003年是我市率先发展的关键之年。全市人民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团结奋进,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市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5.6亿元,增长15.5%;财政总收入91.6亿元,增长26.3%;一般预算收入33.3亿元,增长2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64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3356元,增长9.1%。
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继续实施“两高”战略,从扶持潜力产品向最佳化产业结构转变。实施工业调产和“双高一优”项目32个、企业技术创新项目74个。列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示範工程项目累计达15个;列入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累计达48个,占全省的53%。淘汰、关停土小企业417家。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达到37%。
工业经济强势攀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61.8亿元,增长29.4%,创历史最好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47.4亿元,增长54.3%;利润13.4亿元,增长2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96.2,同比提高13.8。93户资产亿元以下的市属国有企业和所有集体企业下放县区;东方铝业通过重组,电解铝项目重新启动;双喜轮胎产权转让,180万套全钢子午胎项目开始启动。高新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4亿元,增长40%;经济区新开工建设项目24个,完成工业产值6.8亿元,增长2倍;民营区新入区企业8户,完成工业产值1.4亿元,增长2倍。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财政支农支出增长13.7%。农村经济总收入297亿元,增长16.3%。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18万亩。菜、奶、肉产量分别增长2.2%、17.3%、8.5%。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25亿元,增长25%。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83.5亿元,增长34%;上缴税金9.2亿元,增长53%。完成273个村通油路工程,建设里程957公里;10条县乡公路开工建设。解决了1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新增节水面积1.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万亩。
城市建设管理迈出新步伐。编制完成了《太原市近期建设规划》、《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以及教育园区等专业性规划和六城区分区规划,城区规划範围进一步扩大。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04.5亿元,增长38.5%。西北环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解放南路、长治路、旧晋祠路、窊流路等道路拓宽改造工程和城西水系、动物园搬迁、龙潭公园改造、森林公园二期、南北沙河治理、胜利桥西绿化、亲贤北街亮化等重点工程相继竣工。呼延水厂投入运营,关井压采12.5万吨/日。东山热源厂建成投产,集中供热扩网320万平方米。旧城改造和经济适用房开复工115.6万平方米,竣工50.5万平方米。房地产交易额64.5亿元,占全省的46%。国土收入完成6.8亿元,广告阵地拍卖收入2237万元。组建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处罚权相对集中工作启动运行。成立了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归集公积金9.4亿元。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小街小巷整治逐步推进,城市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1%,绿地率29.1%,人均公共绿地7.8平方米。退耕还林完成45万亩,环城林带完成15.6万亩,大运高速公路两侧绿化一期工程顺利完成,城市绿化总面积达到64平方公里。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三项污染指标分别下降2.8%、23.2%和18.9%,空气品质二级以上天数181天,城市水域功能区达标率95%。
抗击非典斗争取得重大胜利。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在中央和省的正确指挥下,沉着应对,形成了自上而下、层层负责的防控领导体系。中央、省、市共拨付资金1.2亿元,为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保证。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疫情报告信息网,设定和规范改造发热门诊52家,用20天时间建成了500张床位的后备医院。广大医务工作者依靠科学,顽强拼搏,摸索出了适合本地患者的救治办法。全市人民万众一心,强化群防群控措施,形成了覆盖全社会的防控网路。经过三个月艰苦卓绝的斗争,扑灭了疫情,治癒出院率达到9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招商旅游年暨纪念建城2500年活动圆满成功。以“让世界了解太原,让太原走向世界”为主题,成功举办了太原国际经贸洽谈会、太原国际麵食节、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经贸洽谈会、中原旅游信息交流会、大型文化展示等50项经贸和文化旅游活动,展示了我市的城市形象和经济活力,激发了全市人民热爱太原、建设太原的热情。乡洽会、厦洽会、高交会等招商引资活动成果显着,一批重大项目落户太原。全市签约项目247个,签约引进资金246.8亿元。其中,签约引进外资6.8亿美元,引进内资190.4亿元。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5户,项目总投资2.6亿美元,增长29.5%;契约利用外资1.4亿美元,增长16%,7户世界500强企业在我市落户。地区进出口总额20亿美元,增长22.1%。其中,出口15.2亿美元,增长28.6%。接待海内外游客92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2.8亿元。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培育消费热点,活跃假日经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5.4亿元,增长17.8%,增速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居第一位。
人民民众生活得到较好保障。狠抓就业和再就业,全市城镇净增就业岗位9.1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4万人,其中4050人员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落实再就业政策,为11.4万人发放了《再就业优惠证》。基本完成了劳动保障四级平台建设。继续巩固“两个确保”,为3.7万名下岗职工发放生活费1.4亿元;为21万名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15亿元。提高了低保标準,为10万名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7592万元。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养老保险参保5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67万人,医疗保险参保62万人;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77万人,发放公积金贷款5.9亿元;成立了农村养老保险中心,启动了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的市级营运。农村税费改革顺利完成,农民人均减负64%。加大扶贫开发力度,3.3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努力解决困难群体生产生活问题,全年共拨付、发放救济金661万元,救灾粮143万斤。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推进。科技三项费增长40.2%。新上科技项目145项,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5个,认定民营科技企业18家、高新技术企业52家、高新技术产品59项。申请专利588项。製造业信息化改造全面推进,清洁能源行动开工项目11项。教育支出增长16%。义务教育水平继续提高,全市5.1万名国小毕业生全部升入国中就读。普高招生增长11.6%,升学率保持全省领先。500所农村学校远程教育卫星网建设全部完成,“校校通”、城域网和资源库一期工程基本完成。举办了第二届晋阳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文化活动。广电集团市场化运作水平不断提高。“扫黄打非”工作深入开展,新闻出版市场进一步规范。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北齐徐显秀墓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成功承办了第五届城运会脚踏车比赛,荣获最佳赛区称号。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城乡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80%,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达到50%。狠抓计画生育工作,完成了省下达的指标任务,在全省考核中获进步奖。社区建设整体推进,成为全国社区建设示範城市。民族宗教领域保持稳定。残疾人就业工作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在地统计顺利铺开,经济监测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外事、侨务、对台、人防、气象、地震、档案、地方志等工作和妇女、老龄、儿童等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