埇桥区,隶属于安徽省宿州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与苏鲁豫三省接壤,1999年由原县级宿州市更名而来,是宿州市唯一市辖区,总面积2868平方千米。
埇桥历史悠久,春秋时即为古“宿国”封地,秦汉时已是“舟车会聚、九州通衢之地”,隋朝开“通济渠”后成为“扼汴控淮”的军事重镇。孔子在此演习周礼;孔子高徒、中华民族先贤人物——“孝圣”闵子骞在此出生;白居易在此成长至青年始赴长安成名;王籍、韩愈、苏轼、袁枚等留下灿烂诗篇;近现代埇桥籍文化名人如梅纯一、李百忍、杨在葆、李炳淑等众多。这里既是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旧址,又是淮海战役决胜中原的故地。
截至2018年,埇桥区下辖11个街道、16个镇、11个乡,另设有1个农场,2个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30亿元,增长8.5%;财政收入44.48亿元,增长16.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亿元,增长12.8%;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975元和12198元,分别增长8.5%、10.1%。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埇桥区
- 外文名称:Yongqiao District
-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 所属地区:宿州市
- 下辖地区:11个街道、16个镇、11个乡,另设有1个农场,2个开发区
- 政府驻地:胜利东路636号
- 电话区号:0557
- 邮政区码:234000
- 地理位置:安徽省东北部
- 面积:2868平方千米
- 人口:173万(2017年常住人口)
- 气候条件: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 着名景点:垓下之战遗址、五柳龙泉风景名胜区、闵子祠涉故台等
- 火车站:宿州站、宿州东站
- 车牌代码:皖L
- 行政区划代码:341302
历史沿革
埇桥区古称埇桥镇。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徐夷、淮夷等部落在此繁衍生息。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置宿州于埇桥镇,以符离、虹、蕲、临涣四县属之。元和九年(814年),以亳州属之临涣县入宿州。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宿州废。七年(836年),复置。唐昭宗光化四年(901年),于砀山县置辉州、砀山县属之。

宋开宝五年(972年),为保靖军节度,属淮南路。熙宁五年(1072年),属淮南东路。
元至元二年(1265年),废蕲县、临涣、苻离三县入宿州。废萧县、永固县入徐州。泰定元年(1324年),黄河行故汴渠仍与徐州泗水合,至清口入淮。宿州汴渠湮没,埇桥亦废。
明洪武元年(1368年),宿州属临濠府,七年属凤阳府。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宿州属江南左布政使,以宿州之灵璧属凤阳。
民国初期,废宿州为宿县,属安徽省。
民国三十八年(1948年),宿县解放,设宿城市。
1949年,划属宿县。
1951年,复置宿城市。
1953年,又併入宿县。
1979年,再析出宿县城关镇及城郊、城西两公社置县级宿州市,与宿县均属宿县地区行署管辖。
1992年,宿县和县级宿州市合併为新的县级宿州市。
1999年初,国务院批准撤销宿县地区,设立省辖宿州市,合併后的县级宿州市更名为宿州市埇桥区。
2019年4月29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埇桥区退出贫困县序列。
行政区划
截至2018年,埇桥区下辖11个街道、16个镇、11个乡,另设有1个农场,2个开发区。埇桥区人民政府驻胜利东路636号。
统计用区划代码 | 名称 |
341302001000 | 埇桥街道 |
341302002000 | 沱河街道 |
341302003000 | 道东街道 |
341302004000 | 东关街道 |
341302005000 | 三里湾街道 |
341302006000 | 南关街道 |
341302007000 | 西关街道 |
341302008000 | 北关街道 |
341302009000 | 汴河街道 |
341302010000 | 三八街道 |
341302011000 | 城东街道 |
341302100000 | 符离镇 |
341302101000 | 芦岭镇 |
341302102000 | 朱仙庄镇 |
341302103000 | 褚兰镇 |
341302104000 | 曹村镇 |
341302105000 | 夹沟镇 |
341302106000 | 栏桿镇 |
341302107000 | 时村镇 |
341302108000 | 永安镇 |
341302109000 | 灰古镇 |
341302110000 | 大店镇 |
341302111000 | 大泽乡镇 |
341302112000 | 桃园镇 |
341302113000 | 蕲县镇 |
341302114000 | 大营镇 |
341302200000 | 杨庄乡 |
341302201000 | 支河乡 |
341302202000 | 解集乡 |
341302203000 | 桃沟乡 |
341302204000 | 顺河乡 |
341302207000 | 永镇乡 |
341302208000 | 西二铺乡 |
341302209000 | 北杨寨乡 |
341302210000 | 苗安乡 |
341302211000 | 蒿沟乡 |
341302400000 | 夹沟农场 |
341302402000 | 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341302403000 | 宿州埇桥经济开发区 |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埇桥区位于安徽省北部,淮北平原东北部,东临灵壁县,西接濉溪县,南连怀远县,北与江苏省铜山县接壤。介于东经116°51′—117°05′,北纬33°17′—34°06′之间,总面积286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埇桥区属于黄淮平原一部分,以平原为主,北部兼有丘陵岗地。地貌特徵是北高南低,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倾斜。
气候特徵
埇桥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农业气候区,具备南北过渡气候类型的特点。受冷暖气流的影响,冬季乾旱少雨、夏季多雨,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光照充足,雨量中等,全年主导风向为偏东风,年平均风速2.6M/S。由于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气候对本地农业生产的影响较为强烈,旱涝等自然灾害常有发生。
光照
埇桥区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在2400—2500h之间,日照百分率为50—60%,日平均≥00期间内的太阳辐射总量为123—127千焦/平方厘米,是全省光照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热量
埇桥区年平均气温为14.4℃,最热月份为7月,月平均温度27.4℃,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温度0℃,年平均最高气温38.1℃,年平均最低气温-13.5℃。年极端最高气温40.3℃,年极端最低气温-23.2℃。活动积温5300℃,无霜期为210天。雨热同季的气候特徵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适宜一年两熟制栽培。
降水量
埇桥区年平均降水量857.1毫米,年际、年内间变化较大,降雨的时空分布差异较大,降雨强度以每年八月份为最大,暴雨往往集中在七月和八月的数日中,月最大降水量达到960.8毫米,月最小降水量仅为57.7毫米。
水系水文
埇桥区属于淮河水系,流经埇桥区的有浍河、沱河、溜河、濉河、奎河、方河、新汴河等大小河流27条,河道总长560.5千米。
土壤类型
埇桥区土壤类型主要有砂礓黑土、棕壤土、潮土、褐土、黑色石灰土等5个土类。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3—14克/千克,全氮0.09—0.11%,速效磷10—15毫克/千克,速效钾113毫克/千克,pH值7.2左右,土壤耕层厚度20厘米左右。
植被条件
埇桥区为典型平原地区,植被分区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主要林种为村庄、庭院的果树林、灌木林和农田防护林及四旁防护林。
自然灾害
埇桥区主要的气象灾害有:旱涝灾害、低温连阴雨、乾热风、霜冻和冰雹等,其中旱涝灾害和低温连阴雨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气象灾害。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埇桥区属于淮北平原及丘陵少水区,水资源主要依靠地表径流和地下水。地表水来自降水,与河流沟渠等储水工程有关,并受蒸发和渗透的制约。年均降水量为23.4亿立方米,但由于地表蒸发大和土壤渗透性强,地表径流深度仅为276毫米,占安徽省平均径流深度503毫米的54.9%,年均实际利用地表水只有2.04亿立方米,且年际和年内季节性变化很大,乾旱年份和乾旱季节地表水量很小,乾旱缺水情况时有发生。
地下水储量丰富,埋藏较浅,补给容易,水质良好,便于开採和利用。埇桥区的地下水埋藏分为浅层潜水和中深承压水两组,其中浅层地下水埋藏30-50米以内,该层水质地下水多为矿化度小于1克/升的重度碳酸型淡水,pH值7—8,适于灌溉。
矿产资源
一、优质石灰岩。埇桥区制硷、电石、氢钙、高标号水泥用石灰岩,不仅品位高,且为埇桥区单个矿种储量之最,总储量约为9.35亿吨。分布北部10个乡镇,具工业开採价值。
二、白云岩。白云岩总储量约为5.602亿吨,已查明的有3处,其品位多为Ⅰ、Ⅱ级品,主要集中分布在京沪铁路沿线。适用于冶金工业溶剂,耐火材料,玻璃行业、冶金金属镁及生产硅酸盐、硫酸镁,钾镁肥等。八、九十年代曾作为免检产品供应马钢、芜钢、济钢等大型钢铁企业。
三、页岩。页岩(包括煤矸石、粉煤灰)是埇桥区量大质优、且为独有的新型墙材原料。页岩全区约为2亿吨以上。煤矸石现存2500万吨,每年仍以100万吨产量增长;粉煤灰每年以100万方递增。页岩制砖具有质高、美观、保温等特点,是高档建筑的必备墙材,是国家大力推广的新型墙体材料。页岩、煤矸石、粉煤灰合成制砖,成本降低,质量提高,实现了制砖不用土,烧砖不用煤,属最佳配方。
四、乐石。乐石为埇桥区之独秀,其特点:颜色鲜艳,呈五彩,敲击有声,如乐器;石质软硬适中。用乐石製成的砚台为名家收用,同“四大名砚”齐名,是工艺美术雕刻“六具”的绝好原料,其储量足以兴办有相当规模的大型工艺美术企业。
五、大理石。大理石总储量2.4019亿立方米,主要品种有墨、灰云、彩云(豹皮)“玉品种,另有小雪花等四个品种的花岗岩,适宜于大规模工业开採。
六、瓷石。瓷石储量约212.3万吨以上,是陶瓷工业的主要原料,目前没有开发深利用。
七、药石。药石(麦饭石)是一种对生物无毒、无害,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矿物保健药石,含有人体多种需要元素,目前尚未开发。
八、矿泉水。埇桥区北、中部地区,不仅储有地下热水,还有优质矿泉水及特大型水源地。具有农业灌溉,城市供水,温室大棚,矿泉水等广泛的工、农业及人民生活方面的开发利用前景。
九、煤矸石、高岭土。煤矸石除具有制砖用途外,还可以用于发电等。埇桥区煤多,已查明约为18.64亿吨,煤矸石为煤的主要附产品存量很大。高岭土,为煤的伴生矿种,储量仍十分可观,且品位较高。具有多种工业价值,但目前五大煤矿的高岭土没有开发利用。
十、煤炭。能源矿产主要是煤,煤炭也是埇桥区最大的优势矿产。全区储煤总量约为1100平方千米,分布埇桥大部分乡镇,已查明的储量为18.64亿吨,主要为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无烟煤,煤质优良,低硫、低磷、高发热量。现已有五大煤矿正在开採,年产原煤900万吨以上。
人口
截至2017年末,埇桥区总户籍人口190.63万人,其中:出生人口3.29万人,出生率为17.24‰;死亡人口2.5万人,死亡率为13.09‰;自然增长率为4.15‰。常住人口173万人,城镇化率41.56%。
经济
综述
2017年,埇桥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96.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2.23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54.11亿元,增长10.3%;第三产业增加值180.47亿元,增长11.4%。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15.7:38.8:45.5。人均生产总值23312.06元,比上年增加2497.6元。
固定资产投资
2017年,埇桥区固定资产投资459.16亿元,比上年增长14.71%。其中,城镇、农村固定资产完成投资308.59亿元,比上年增长18.29%。2017年,埇桥区工业投资244.27亿元,比上年增长21.93%。
财税收支
2017年,埇桥区财政总收入38.32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地方财政收入22.38亿元,比上年增长2.92%,其中,税收收入15.43亿元,非税收入6.95亿元;财政支出68.67亿元,比上年增长13.11%。从重点支出项目看,教育支出增长10.15%,农林水事务支出下降16.05%,医疗卫生和计画生育支出增长31.1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6.89%。
人民生活
2017年,埇桥区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1.3%。其中,食品菸酒价格下跌1.0%,衣着价格上涨2.1%,医疗保健价格上涨6.4%。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92元,增长8.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79元,增长9.6%。
第一产业
种植业
2017年,埇桥区粮食播种面积22.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95%。其中,小麦面积9.5万公顷,增加2.04%;油料种植面积0.69万公顷,增加1.4%;棉花种植面积0.13万公顷,减少13.3%;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2.6万公顷,减少4.08%。粮食产量107.2万吨,比上年增长2.82%。其中,夏粮产量65.3万吨,增加3.73%;棉花产量0.2万吨,下降7.47%;油料产量3.6万吨,下降3.28%;蔬菜及食用菌产量104.5万吨,减少0.84%。
林业
2017年,埇桥区造林面积3707.38公顷,四旁(零星)植树34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20.85%,林木绿化率达25.66%,活立木蓄积量达459.71万立方米。
畜牧业
2017年,埇桥区肉类总产量11.9万吨,减少0.83%;牛奶产量0.4万吨,增长8.6%;水产品产量1.5万吨,增长7.1%;禽蛋产量5.6万吨,减少1.7%。
农业基础
截至2017年末,埇桥区农业机械总动力228.2万千瓦,增长1.88%,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1.27万台,增长8.28%,联合收割机保有量0.88万台,增长12.96%,大中型拖拉机配套比1:2.98,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9.8%。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6.9万吨,下降1.46%。其中複合肥5.2万吨,下降0.1%。农村用电量4.1亿千瓦时,增长12.73%。耕地灌溉面积122千公顷,新增耕地灌溉面积2.35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25.95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34千公顷。
第二产业
工业
2017年,埇桥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5%。规模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5.42%;产销率为99.54%。2017年,埇桥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2.9%。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11.97%。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16家,比上年净增43家。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114.13亿元,同比增长10.27%;纺织服装业完成66.58亿元,同比增长23.1%;板材家具业完成87.6亿元,同比增长6.5%;医药化工业完成40.09亿元,同比增长49.6%;新型建材业完成114.83亿元,同比增长12.76%;机械电子业完成77.56亿元,同比增长17.64%,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主要产品产量中,小麦粉减少12.29%,酒精增长6.18%,人造板增长6.4%,水泥增长15.46%,服装增长13.3%,家具减少18.2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99.87亿元,增长13.67%;实现利润31.48亿元,增长26.79%。
建筑业
2017年,埇桥区建筑业总产值153.33亿元,增长32.3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38.64万平方米,下降2.4%。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17年,埇桥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1.07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51.62亿元,增长26.4%。分城乡看,城镇零售额53.6亿元,增长23.4%;乡村零售额67.47亿元,增长4.3%。全区批发业商品销售额196.03亿元,同比增长11.9%;零售业商品销售额294.51亿元,同比增长15.8%;住宿业营业额1.52亿元,同比增长13.1%;餐饮业营业额19.56亿元,同比增长16.1%。
对外经济
2017年,埇桥区进出口总额1.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26%。其中,进口总额0.47亿美元,增长5.74%;出口总额1.15亿美元,增长16.62%。
招商引资
2017年,埇桥区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10亿元,完成2017年,埇桥区目标任务的110.52%;引进战略型新兴产业项目57个,占项目总数的41.9%;新增报省项目58个,新增到位资金88亿元。
房地产业
2017年,埇桥区房地产开发投资150.57亿元,增长8.02%。年末商品房销售面积386.81万平方米,增长24.58%。
邮电通信
年末行动电话用户155.34万户;网际网路用户达到145.5万户。
金融业
截至2017年末,埇桥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948.32亿元,增长14.5%。金融机构贷款余额719.16亿元,增长17.9%。金融机构存贷比75.84%,比上年提高2.22%。
交通运输
2017年,埇桥区全社会公路货物运输量5082万吨,货物周转量1052073万吨千米,公路客运量410万人,旅客周转量16802万人千米。
公路
合徐高速公路贯穿埇桥区南北、206国道和5条省道穿境而过,泗许高速公路(埇桥区境内为泗永高速公路)于2012年底通车,形成了以省干线公路为骨架,县、乡公路为辐射的公路运输网路。
铁路
京沪铁路穿越埇桥区境,京沪高速铁路于2011年6月通车、宿淮铁路于2013年底通车。
水运
埇桥区境内浍河、新汴河可直通淮河、洪泽湖,东出海,南达江,运力分别达到500吨和300吨。
航空
埇桥经济开发区距徐州观音国际机场约30千米。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2017年,埇桥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6家,当年新增3家;2017年,埇桥区专利申请1489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957件。市级以上科技计画项目13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
教育事业
截至2017年末,埇桥区共有普通中学73所,在校中学生79710人;国小249所,国小专任教师6748人,在校小学生144234人,其中:女生65496人。
文化事业
截至2017年末,埇桥区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馆藏书量10万册。民众艺术馆、文化馆1个。年末有线电视入户率18%,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100%。
卫生事业
截至2017年末,埇桥区拥有卫生机构686个。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665个(含28家乡镇卫生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个,其他卫生机构2个,公立医院3家,民营医院11家,矿医院2家。全区实有床位3106张,其中医院1588张,乡镇卫生院1323张。全区卫生技术人员796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540人,注册护士3135人。全区社区服务中心9个,社区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
劳动就业
2017年,埇桥区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37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88人,转移农业劳动力1.6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0%。
社会保障
2017年,埇桥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90.59万人。其中,城镇居民参保1.29万人,农村居民参保89.3万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9.6万人,增长0.6%;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20.86万人,下降7.92%。
环境保护
2017年,埇桥区环境空气品质二级。城区空气品质优良率为50.8%,环境空气品质指数AQI年均值为109。城市区域声环境等效声级均值和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均值分别为53.2分贝(A)和69.2分贝(A)。环境污染治理本年完成投资额15.4亿元,工业烟(粉)尘排放量1597.88吨。重点工业企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488.2吨,较上年削减2.56%;废水中氨氮排放总量49.7吨,较上年削减7.6%;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6497.46吨,较上年削减25.49%;废气中氮氧化物排放总量810.67吨,较上年削减16.35%。
历史文化
埇桥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秦末,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在这里揭竿而;抗日战争时期,彭雪枫将军领导的新四军在这块土地上与日军侵略者浴血奋战;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的炮声在这里迎来了新中国的黎明。
孔子的弟子闵子骞,“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陈胜、吴广起义中的将领葛婴、朱鸡石,明朝开国皇后马秀英、将领康茂才等,都是埇桥区人。
唐宋时期,王绩、李白、韩愈、白居易、皮日休、苏轼、范成大、侯方域、曹寅、袁枚等都曾在埇桥为官、游历或寓居。
埇桥区被国家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中国马戏之乡”。
风景名胜
埇桥历史悠久,为古黄河流域的文化古址,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区内分布着众多风景名胜和文化古蹟。到2009年底,共有七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十余处县级文保单位,一处省级风景名胜区,一处省级自然保护区。
![]() | 闵子祠闵子,名损,字子骞。他是孔子弟子,名列七十二贤之首。闵墓,是春秋时闵子骞墓,内有春秋闵子衣冠冢。墓前有闵祠,闵祠位于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闵祠村,始建于汉,兴盛于唐、宋,元初毁于兵火,明万曆年间斥巨资重修,清道光年间,民国元年均重修过。 |
![]() | 柘龙树位于宿州市埇桥区大泽乡镇,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旧址,是中国农民战争和农民革命的发祥地,是历史的载体和见证,是一座伟大的历史丰碑。 |
![]() | 东林草堂位于宿州市埇桥区符离镇,白居易住地唐时名毓村,住宅名东林草堂。白居易青年时期在此居住二十余年,把这里当作他的故乡,并创作了许多不朽的灿烂诗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已成为千古绝唱。 |
![]() | 符离晓渡符离,即宿州市城北二十里的古符离,北临濉水。为了方便行人,清乾隆年间,宿州知州张开仕在濉水上修驿站,配置了船只桥兵,以渡行人。每当清晨,雄鸡报晓,濉河两岸人声鼎沸,车马喧阗,形成一道亮丽风景线。 |
![]() | 扶疏余韵埇桥区政府大院后城墙上有扶疏亭。扶疏亭始建于宋朝,几经毁坏几经重建,最后建成古式殿堂五间。据《宿州志》记载:宋朝苏轼任徐州太守时,赠送给宿州太守墨竹一本,宿州太守将其刻在石头上,并建了一座亭子,取名为“扶疏亭”。 |
![]() | 烟寺钟晨埇桥区夹沟镇北镇头寺,又名“大龙泉寺”、“流沟寺”。寺院内苍松翠竹,树木葱茏,有珍珠泉自院内流出,与山半腰的呵泉合流,浇灌着数百亩香稻米。每当清晨,寺钟初鸣,僧人焚香诵经,古寺上空,烟雾缭绕,钟声悠悠,极其幽静。游人至此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
地方特产
![]() | 高滩萝卜 因产自宿州东北郊的埇桥区蒿沟乡高滩而得名,萝蔔在这里已有几百年的种植历史了。明朝万曆年间,明神宗朱翊钧品尝过高滩萝蔔后,大为讚赏,并定为朝中贡品,高滩萝蔔呈圆柱形,根据肉色分为红、青两种,皮薄质脆、甘甜多汁,被誉为“水果萝蔔”。高滩萝蔔不仅味美,而且还是冬季滋补的佳品,它富含钙、锰、锌、硒等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生吃可止咳润肺,清心解毒,常吃还可以降低血脂、软化血管、稳定血压、增强体质。这也是高滩萝蔔能从我国2000来种萝蔔品种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
![]() | 夹沟香稻米夹沟香稻米产于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风景区镇头寺呵泉灌区。香稻米起源于宿州郫湖里村的野生稻种,被镇头寺的住持发现后移植到寺前水田种植,经天然泉水灌溉,成熟后香味奇特,清代嘉庆年间被列为宫廷御用贡米。夹沟香稻属浓香型,米粒修长,色如汉玉,腹部有一白眼点,在稻穀成熟季节,随风飘香。种植香稻米的土壤为肥沃的山淤黑土,经由深地质无污染的天然呵泉水灌溉,优质的泉水润育了着名的夹沟香稻米,其蛋白质、赖氨酸含量高,经常食用具有滋补养颜、温胃补肾、明目醒肝、抗衰老和营养保健作用。 |
![]() | 淮北麻鸡(符离鸡)是皖北地区北部低山丘陵地区的本地鸡,蛋肉兼用型。是宿州着名特产符离集烧鸡的原料。2000年淮北麻鸡被列入国家畜禽资源保护名录,2002年,国家家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确定为优良地方品种。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淮南鸡与本地麻鸡混养杂交,使麻鸡数量急减少,品质迅速退化,麻鸡种群收到严重威胁,造成淮北麻鸡的平原型已基本灭绝;山地型麻鸡,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 |
![]() | 四里中大蒜产于四里中及周边村庄,所产的大蒜不仅个大、色白,而且匀整度均好于其它地区的大蒜,直径在5厘米以上占90%左右,最大的直径达9厘米,有皖北第一蒜之美誉。不仅在国内市场成为抢手货,而且每年都有部分出口到俄罗斯、新加坡、荷兰、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
特色美食
![]() | 符离集烧鸡宿州名吃特产之首,早在1956年中国第一届食品博览会上,就被评为中国名菜,列入《中国名菜谱》,以色、香、味、形俱佳,位列“中国四大名鸡”之一。刚出锅的符离集烧鸡,只需轻提鸡腿一抖,鸡肉便会全部脱落,而骨架相连。其香气扑鼻、色佳味美、肉质白嫩、肥而不腻、肉烂而丝连。符离集烧鸡的独特风味,与宿州当地物产关係密切,必选当地的麻鸡。符离自古气候温润、水草丰茂,是禽鸟栖息繁殖的好地方。符离人早将野鸡驯化,并逐步形成了优良独特品种——符离麻鸡,其肌肉柔韧紧密且丰满,水分含量少,营养丰富,肉质具有野鸡的特性。 |
![]() | 秦邮酥糖宿州的传统名特产品,俗称“酥糖”“麻酥糖”“桂花酥糖”。其名得自于一个传说:春秋战国时期,宿地有一位姓董的商人,收到亲戚从秦国某地邮递来的酥糖,董氏觉得十分可口,别有风味,便仿照製作,在市场出售,人们便称这种糖为“秦邮酥糖”。成品的秦邮酥糖,色泽弱白,抓起成块,提起成带,进嘴酥甜,细嚼齿间留香。由于它润喉适胃,营养丰富又易于消化吸收,老幼鹹宜。它既可以直接食用,又能沸水沖饮,特别是沸水沖饮,香气馥郁,营养滋润,是中老年人十分喜爱的甜食。 |
![]() | sha汤宿州传统风味小吃,其特点是:稠、鲜、香、烫。熬制sha汤需要特製的甑(声zèng)锅,它是用鲜紫柳木箍成,圆筒状,高约60—80厘米,上小下大,下有铁锅作底,上有木盖。甑锅木中有柳泪,气味清香,可给sha汤带来天然醇香。sha汤的选料非常严格:在採购母鸡时,要求挑选比较肥的、比较嫩的宿州草鸡;骨用猪骨;麦仁是用当年的麦粒。做sha汤的配料多达24种,主要有五香、生姜、大葱、绍酒、精盐、澱粉、胡椒粉等。有的作料需要早放,有的作料则需要待汤熬成后投放,十分讲究。 |
![]() | 栏桿牛肉宿州名吃特产,产于埇桥区栏桿镇,以其色正、味醇、口感好而远近闻名。栏桿牛肉选用1至3岁的黄淮平原上的黄牛为原料,经过宰、泡、搓、洗、漂、卤、晾等工序,配以36味作料和名贵中药,外加陈年老汤佐之,选取含有水果味的木材烧火,精卤而成。刚出锅的栏桿牛肉,肉质细嫩,香气四溢,味道鲜美,烂而不腻。 |
![]() | 羊角蜜宿州传统甜点,四县一区均有製作。羊角蜜属于人们食用的副食品糕点类之一,过去生活条件差,年节走亲戚常带此礼物。羊角蜜製作工艺複杂:手工和面,擀皮子;皮子先擀成长方形,用毛刷刷上一层食用油,中间撒上薄薄一层“面薄”,从中间折成两层,再用模具製成月亮形状成生坯;熬糖浆,以白砂糖、蜂蜜、水熬好后待用;将生坯放入热油锅内炸至金黄色,紧接着捞起放入已熬好的糖浆锅内,用捞笊(声zhào)把炸制好的角蜜按入糖浆中,1分钟后捞出,倒在案板上,再撒上熟麵粉,冷却后即成。 |
![]() | 蕲县马蹄酥烧饼因出于埇桥区蕲县镇而得名。蕲县马蹄酥造型小巧玲珑,大小如马蹄,色泽金黄,薄如竹纸,刚烤好的马蹄酥浓香四溢,味道鹹淡适中,香酥可口。蕲县马蹄酥的製作过程大致如下:首先在案板上涂上一层明油,把发酵好的面放在带有明油的案板上进行搓和揉拉,使面更加具有金黄、亮色和韧性,烤出来的饼,不论色、香、味、口感都比较好;然后把揉好的面揪成2两重的面剂,这样烤制出来的饼,形状上薄且达到马蹄大小。接着把每个面剂在案板上进行拉、按,拉成8厘米宽、35厘米长的麵皮状,放上备好的作料,卷在一起揉成面剂,製成马蹄形状,在上面撒上一层黑芝麻,贴在内膛燃着炭火的炉壁上烘烤即成。 |
![]() | 鏊炕蝶猴、油炸金蝉蝉,又名知了,俗称蝶猴、蝶啦、爬猴、蝶啦猴子。蝉的卵常产在木质组织内,幼虫一孵出即钻入地下,吸食多年生植物根中的汁液,需几年才能成熟,然后钻出地面。蝉体长4—4.8厘米。“鏊炕蝶猴”“油炸金蝉”指的是油炸蝉的这些刚出土的幼虫。 蝉,是乡村居家时令美食。逮蝉的最佳时间段是傍晚至午夜,可以捉到刚出土或者才爬山树的蝶猴,也可以捉到已经蜕皮的蝶啦猴子。逮到的蝉洗乾净放在盐罐里自然腌製一夜,再放在铁鏊子上摁扁、炕熟,便是一道焦脆香酥的“炕蝶猴”。 |
荣誉称号
2018年度,全国科技百强区排序70位
2018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排名98位
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排名709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