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王景治河

2018-09-01 00:28:18 百科

王景治河

王景治河,西汉末年,黄河、汴渠决坏,水患持续60余年,到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夏,王景奉诏和王吴共同主持了对汴渠和黄河的综合治理活动。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王景治河
  • 外文名:RegulatingYellow River by Wang Jing
  • 河流名称:黄河、汴渠 
  • 治理人:王景
  • 起洪时间:西汉末年
  • 治理时间:东汉永平十二年
  • 效果:黄河800年不曾改道

简介

西汉末年,黄河、汴渠决坏,水患持续60余年,到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夏,王景奉诏和王吴共同主持了对汴渠和黄河的综合治理活动。王景依靠数十万人的力量,一方面修筑从濮阳城南到渤海千乘的千余里黄河大堤,另一方面又整治了汴渠渠道,新建了汴渠水门。不但使黄河决溢灾害得到平息,而且充分利用了黄河、汴渠的水力水利资源。王景治理后的黄河河道,大约穿过东郡、济阴郡北部,经济北平原,最后由千乘入海。总的来讲,河道流经西汉故道与泰山北麓的低地中,距海较近,地形低下,行水较浚利。由此,黄河决溢灾害明显减少,出现了一个相对安流时期。自此,黄河800年不曾改道。
治河刻石治河刻石

治河过程

西汉鸿嘉四年(公元前17年)黄河下游决溢未堵;平帝时(公元1~5年)黄汴泛滥混流: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大决魏郡(今大名一带),数十年失修。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令王景治河,治理后形成新的黄河河道,后人称为汉唐河道。王景,字仲通,乐浪(今朝鲜境内)人,博学多才艺,善治水,曾成功地修过浚仪渠(汴渠的一段)。永平十二年夏,他和王吴组织军士数十万人治理黄河和汴河,自荥阳(今郑州西北)到千乘海口(今利津县境)筑黄河堤1000余里:勘测地形,开凿山丘,挖除河道中的石滩,裁弯取直,防护险要堤段.疏浚淤塞河段,“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第2年夏天完工。耗资100多亿钱。竣工后恢复西汉时的管理制度,设河防官吏。

评议

他的治河事迹,现存记载过简,对“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后人解释分歧很大。有人认为当时黄河是双重堤防,相当于后代的缕堤、遥堤,在缕堤上10里建一水门,引浊水在两堤间放淤固滩,已澄清的水自下游水门回入河内:有人认为水门建在汴堤上,引浊水在黄汴二堤之间放淤,放清水入汴等等。他们都认为这是治河成功的关键。《后汉书》记载:治河前“汴流东侵”,日月益甚,水门故处皆在河中;治河后,“今既筑堤理渠,绝水立门,河汴分流,复其旧迹”;“往者汴门未作,深者成渊,浅则泥涂”。提到的水门都指引黄入汴的闸门,即西汉“荥阳漕渠”口的水门。王景改为多口引水,在渠首段10里筑一闸门。但河汴分流,对黄河河道不发生什幺影响,起不到改善河道作用。
王景治河后,历时900多年没有大改道,同时唐中期以前黄河决溢记载很少,不少人对他的成绩评价很高,认为他治河后800年无河患。但近代有不少研究人员有其他解释。有人认为东汉后黄河中上游植被好,水土流失较少,减少了水中含沙量,因而淤决也少。也有人指出,据文献记载,王景治河后36年就有决溢,到东汉末150年中,至少有5次决溢。三国时60年间至少有4次决溢。两晋南北朝300年问决溢仅中游有2次.下游几乎没有,修治也仅有一两次,都在汴口附近。300多年中黄河、海河流域大水记载不下六七十次,并非800年无水患,入黄泥沙也未显着减少。还有人认为,长期堤防失修,残破失效,洪水分入各分支及相通的河道湖泊中,无法分辨哪是黄河决水,而东汉黄河下游河道,行经地势低下的湖沼地区,借自然地貌分滞洪,减轻河道负担,一般洪水泛滥成灾的机会得以减少。

王景治河(文言文)

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见景,问以理水形便。景陈其利害,应对敏给,帝善之。又以尝修浚仪,功业有成,乃赐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钱帛衣物。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景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明年夏,渠成。帝亲自巡行,诏滨河郡国置河堤员吏,如西京旧制。景由是知名。
————《后汉书 王景传》

翻译

永平十二年,天子商议治理汴渠的事,就召见王景,询问治水地理形势和便利条件。王景陈述治水的利害,应答灵敏迅速,皇帝很欣赏(他)。又由于他曾经治理过浚仪,就赐给他《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以及钱币布帛衣服物品。夏天,朝廷终于徵调几十万军队,派王景和王吴修筑渠道和河堤,从荥阳到千乘海口有一千多里。王景于是测量地形,打通山陵,清除水中沙石,直接切断大沟深涧,在要害之处(筑起堤坝),又疏通引导阻塞积聚的水流,每十里修造一座水闸,使得水流能够来回灌注,不再有溃决之害。虽然王景节约工程费用,但花费还是以百亿计算。第二年夏天,水渠建成了。皇帝亲自巡视,下诏书要靠黄河的郡国设立负责河堤的官员,一如西汉的制度。王景由此知名。

相关知识

后汉书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着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北宋时,有人把晋朝司马彪《续汉书》志三十卷与之合刊,成今天《后汉书》。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既名正言顺,又能準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準的才女蔡琰。

王景其人

字仲通,乐浪郡诌邯(今朝鲜平壤西北)人。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前生,约汉章帝建元和中卒于庐江(治今安徽庐江西南)。东汉时期着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少学易,广窥众书,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沉深多伎艺,时有荐景能治水者,明帝诏与王吴共修浚仪渠,吴用景坞流法,水不复为害。
受家庭影响,王景少年时期就开始学习《周易》周易,并博览群书,特别喜欢天文数术之学。他工于心计,多才多艺。大约在光武帝后期或明帝初期(公元58年前后)任司空属官。永平(公元58—76年)初年,有人推荐王景善于治水,汉明帝于是令王景与王吴一起疏浚浚仪渠成功。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王景又受命主持大修水运交通命脉汴渠和黄河堤防,功效卓着。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明帝拜王景为河堤谒者。建初七年(公元82年)迁任徐州刺史。次年又迁庐江太守并卒于任上。
王景治河的历史贡献,长期以来得到很高的评价,有王景治河千年无患之说。从史料记载看,王景筑堤后的黄河经历800多年没有发生大改道,决溢也为数不多,确是位置比较理想的一条河道。
从政之余,王景对卜筮、风水、数术之学都很有兴趣,还撰有专书。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