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倪邱

2020-01-08 00:47:50 百科
倪邱

倪邱

倪邱镇位于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北部中心地带,105国道纵贯南北,省道“高范路”横穿东西,黑茨河自东向西穿流而过,交通便利,地理优越。全镇总面积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万亩,辖13个村委会,146个自然村,人口5.8万人。倪邱镇历史悠久,商贸繁荣,现存有倪孤堆、经锄楼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以纪念汉朝御史大夫倪宽而筹资重建的经锄书院工程进展顺利。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倪邱
  • 位于: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北部中心地带
  • 总面积:72平方公里
  • 耕地面积:6.6万亩

“倪邱”地名的来历

倪邱镇起名源于倪宽。倪宽幼时随母曾在茨河南岸读书,因家境贫寒,常从稼穑之事,做农活时就把儒家经典书籍系在锄柄上,生活艰辛,不废耕读;晚上仍旧学至深夜,现存倪公祠院内的千年古柏树干上有一个类似灯台的结疤,相传就是倪宽夜间读书放置灯烛的地方。后来,倪宽升任御史大夫,公正廉明,名闻天下。对待部属也是严格要求,有作奸犯科者,决不姑息。一年,安徽汝南郡细阳县(今太和县倪邱镇,他幼时读书之地)茨河沿岸发生水灾,地方官奏报后,皇上紧急拨款赈灾,可下拨粮款多被地方官吏侵吞,土豪劣绅则趁机囤积食粮,最后分到百姓手里的粮食便寥寥无几。倪宽得知此事后,主动请旨前往查办。
倪宽率众到达安徽后,为避免打草惊蛇,命一路人马抬轿从陆路向细阳进发,自己却率少数人从水路前行,沿途了解了大量细阳县令贪赃枉法,侵吞赈灾粮款的证据。随后把细阳县令当堂革职查办,一审结案。接着下令开仓放粮,并将知县贿赂的千两黄金给当地兴建学堂。当地百姓感其恩德,就在茨河边(倪邱镇)建起了倪王庙和经锄楼。至今遗蹟犹存。
御史大夫在西汉是三公之一,负责监察百官,相当于副丞相,所以倪宽也被后人称为汉相。倪宽在御史大夫任中,忠心耿耿,忧君忧国,深得武帝信任。他在位八年(倪宽自元封元年为御史大夫,卒于太初二年12月,卒于任上,后归葬千乘老家,而家中贫寒如故,其清廉可知。
倪宽逝世后,当地百姓感念其清廉无私、甘心为民,将其衣冠埋葬于茨河南岸,即今天倪王庙后的“倪谷堆”,因成土丘状,后称为“倪邱”。

倪宽的前世

倪邱镇起名于倪宽。倪宽又叫儿宽,是汉代武帝时期的御史大夫,祖籍是山东广饶县石村镇倪家村。倪宽出身贫寒,从小就跟父母种田,家里没有钱上学。后靠帮邻近的农户打短工挣钱上了学。在上学时帮同学们做饭又挣了部分学费。他先在同乡欧阳生那里学习今文尚书,后又从师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后来,他又千里迢迢来到汝阳郡细阳穀堆集向多才多艺、知识渊博的柳林先生学习经书。倪宽高高的个头,宽宽的面颊,憨厚的表情,诚恳的姿态。柳林先生一见到倪宽就很喜欢,想收他为弟子,但为了更好地培养他就有意对他进行了多次考验。第一次,倪宽要拜先生为师,先生则说我是一个农民,种庄稼要为土地上粪,倪宽听完后就拿起木锹去除粪,不嫌髒不怕累,手磨破了直到把一窑粪出完才上来。第二次,要拜先生为师,先生又说我们为了生活要下河捕鱼,倪宽听后拿起渔具马上下河,腿划破了,鲜血直流也不上岸,直到捕满了一篓子鱼才上来。第三次,倪宽又要拜先生为师,先生说地里庄稼长草了,我要去锄地。倪宽二话没说,扛起锄头就跟先生下地,累了也不休息,火毒的太阳晒得身上起了水泡,直到把那块地锄完。先生被他的真情所感动,就收下他为弟子。四个寒暑学好经书回到故乡。
倪邱
倪宽在下田干活时总是把经书捆在锄头上,休息的时候就摊开学习一会儿,然后再继续干活,因此《带经而锄》的美丽故事就流传下来,是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位勤工俭学的先例。人们为了纪念他,在他跟柳林先生学习经书居住的地方建起了经锄楼。
倪宽墓碑
倪宽勤奋好学,知识丰富,性情又温良谦让,犹为乡里称讚。当时皇上急需五经博士,令各郡选取青年入京。倪宽在郡试中被选定送到京城长安,经过考试做了掌故。
公元前126年又从师褚大,经考试做了廷尉文学卒史,当时的廷尉是张汤。张汤刑法残酷,素有酷吏之称,所用之人,都是些善于施用严法酷刑的人。倪宽为人温良清廉,擅长文学,不善于动武,所以在廷尉府以不熟悉刑律为名不被重用,被派到北地管理畜牧数年。由于他勤恳从事,牛羊餵的膘肥体壮,账目做的清清楚楚。有一次回廷尉府送回报材料(畜薄)时,正直廷尉府有疑案未决,几次奏报,均被汉武帝驳回。倪宽把畜牧簿册交待完毕后,不一会儿来到大家面前说我写了一篇奏章,你们看如何?大家看后说写的好。这时正赶廷尉上朝回来见大家喜笑就问是怎幺回事?有人把倪宽写的奏章交给了他,他看后也说写得好。第二天上朝呈给了皇上,武帝看后大悦,说本奏章非一般官吏所写,出自何人之手?张汤说是本府文学卒史倪宽。张汤回到廷尉府后就宣布倪宽为奏谳椽。倪宽在廷尉府期间,说服张汤和廷尉府官吏,学习经学,减轻刑罚,申张正义,惩处邪恶,成绩卓着。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张汤做了御史大夫,推荐倪宽为侍御史,掌握纠察举荐官吏之权。汉武帝召见倪宽,让他讲论“经学”。倪宽引经据典,讲得非常精闢透彻。汉武帝大悦,提升他为中大夫,专管朝廷议论之事。

倪邱镇与倪宽的不解之缘

北京有个太和殿,安徽有个太和县。安徽阜阳市的太和县,在古时称归汝阳郡,称 “细阳县”,一条发源于河南的黑茨河从境内穿流而过。在太和县城以北30公里的茨河南岸的倪邱镇地望内,有一爿始建于明朝的“倪公祠”、“经锄楼”、“课最堂”和“倪宽衣冢墓”等古代建筑。祠内的参天古柏已历经500多年的世事沧桑。“危楼高耸,俯瞰茨河秋夜,月明掩映清绝”,县誌中记载了当时的壮丽景色。
倪邱
在“倪公祠”,供奉着我国汉代御史大夫倪宽。祠堂两侧柱子上有一副讚颂御史大夫倪宽的对联:“御史名百世,遗德裕后人。”因为倪宽童年时曾经在细阳生活、学习过,从政后还亲自处理过细阳的经济案件,其清正廉洁的品性给当地百姓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为纪念御史倪宽,明嘉靖年间建“倪公祠”,万曆年间建“课最堂”、“经锄楼”,栽翠柏,清乾隆年间设“经锄书院”,民国时期设中心学堂,并将该地取名“倪邱”。每逢清明时节,祭祀的人络绎不绝,祠内烟火极盛。
倪邱
“倪公祠”、“经锄楼”等建筑群,1981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倪宽其人其事
倪宽(公元前169年—公元前103年)又名儿宽,字仲文,祖籍山东省广饶县石村镇倪家村人,他在御史大夫任位八年,卒后归葬故里。遗有《倪宽》九篇,《倪宽赋》二篇,《封禅颂》等着作。倪宽在我国历史上,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监察官员,而且是一位着名的政治家、经学家和水利专家。他勤奋好学、体国恤民,清正廉明,宽徵税赋,奖励耕作,兴修水利,影响深远。
倪邱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在《后汉书》中专章写有《倪宽传》。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取其内容写有《倪宽赞》书法名帖,盛讚汉武帝治国有方,选贤任能,使汉初人才辈出,济济如雨的盛状。褚文中所列董仲舒、司马迁、桑弘羊、倪宽、张骞、苏武、霍去病等数十人皆是经国大才,后世很难见到这幺人才济济的盛况,但独以《倪宽赞》为篇名,足见倪宽声望和影响之大。
倪宽幼时父亲早逝,家境贫寒,靠母亲给人做佣工为生。倪宽10多岁时,逢灾荒之年,跟随母亲逃荒到汝南郡细阳县(今安徽省阜阳市所辖太和县)。因交不起学费,倪宽不得不 “勤工俭学”,在当时的郡国学校伙房帮助做饭,以此求得学习的机会。他还时常被雇为短工,每当下地干活的时候,总是把《道德经》、《论语》、《孝经》、《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等经书挂在锄把上,休憩时认真诵读,细心研究,“带经而锄”的故事遂流传甚广。此后,倪宽又分别受到孔子后裔、西汉经学博士孔安国,西汉着名学者欧阳生的身传亲授,在经学特别是《尚书》研究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被当时的郡国选诣为博士。
“经锄楼”为倪宽幼年读书处,后人为纪念他“勤奋好学、为民宽厚”,于明嘉庆年间建此方形两层小楼,“经锄楼”三字为清代着名书法家梁献手笔,清乾隆40年又在此建“经锄书院”。倪宽勤勉好学的精神激励着后人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奋力拚搏。而“带经而锄”这一典故,也因此成为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常用成语。康熙皇帝也曾取自“带经而锄”的典故,御书中堂“带经堂”三个笔力遒劲的大字,御赐给刑部尚书、诗坛领袖王士禛(号渔洋山人),鼓励学习。
明嘉靖年间,后人为纪念倪宽“勤奋好学,为民宽厚”所建,是太和八景之一,史称“锄楼映月”。倪公祠--始建何年不详,据史料记载是明万曆二年知县刘玠重建,清乾隆40年知县宋丁奇又修。知县每年捐白银20两作经锄书院经弗,清同治五年当地人马怀珍重修,清末,经锄书院改名逊师国小。后遭兵乱竹办,藏书已无存。经锄楼--明嘉靖年间建有方形两层小楼,取名经锄楼以纪念倪宽“经锄楼"三个字是清大书法家梁巘手笔。

太和八景 倪邱一景

倪邱原为汉代名儒倪宽读书与为官赈灾之地。其墓位于倪邱茨河故道东岸,习惯称倪邱谷堆,后人在谷堆上建有倪公祠。祠有正殿三楹,中塑倪宽像,殿前三楹为课最堂,东侧有取“携经而读,荷锄而耕”之意命名的经锄楼,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重修,亳州书法家梁献题匾额。楼下河水迂迴,佳木葱翠。前人美其名曰:经锄映月。
倪邱
清人吴汉腾有诗为证:“古墓嵯峨祠宇新,祠边楼影占芳津。凭栏欲问经锄地,唯有当时照月人
”又清人陈以厚诗:“茨流浩浩绕荒丘,磨灭残碑几度秋?千载犹知耕读意,经锄争羡有传楼。”

苏果超市

倪邱镇苏果超市于2010年底开始营业,至今购销两旺。随着倪宽公园、文化站等建设规模的扩大,有效带来了物流业、餐饮业、蔬菜种植业、养殖以及屠宰等行业的整体盘活,为倪邱经济发展注入了动能与活力。
倪邱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