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郑白渠歌

2019-10-14 17:39:56 百科

郑白渠歌

《郑白渠歌》始见于《汉书·沟洫志》及《汉纪》,是一首歌颂水利的民歌。像《郑白渠歌》这样直接写人民民众生产斗争的诗,在乐府民歌中是绝无仅有的。《郑白渠歌》用人民民众朴实无华的生动口语,讴歌了自身的劳动创造,字里行蕩漾着快乐的节奏,洋溢着乐观豪迈的战斗激情,使读者倍感亲切,倍受感染。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郑白渠歌
  • 创作年代:西汉
  • 作品出处:《汉书》
  • 文学体裁:乐府
  • 作者:无名氏

作品原文

田于何所?池阳谷口(1)。
郑国(2)在前(3),白渠起后(3)。
举臿(4)为云,决(5)渠为雨。
水流灶下,鱼跃入釜(6)。
泾水(7)一石(8),其泥数斗;
且溉且粪,长我禾黍(9)。
衣食(10)京师(11),亿万(12)之口。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1)池阳穀口:泛指郑国渠、白渠流域。池阳:地名,在今陕西泾阳西北,为郑国渠起点,西汉在此置池阳县。谷口,地名,又名瓠口,在今陕西礼泉东北,白渠起点,西汉于此置谷口县。
(2)郑国:此处指郑国渠。
(3)在前、起后:指郑国渠的开渠时间在白渠之前。
(4)臿chā:铁锹。《韩非子·五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
(5)决:疏通水道,使水流出。《史记·河渠书》:自河决瓠子后,二十余岁,岁因以数不登。
(6)釜:古炊器,类似于锅,盛行于汉代。曹植《七步诗》: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7)泾水:即泾河,是渭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在陕西高陵县陈家滩附近注入渭河。古语谓“泾浊渭清”,相对来说泾河含沙量比渭河含沙量高。
(8)石dàn: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白居易《官牛》:一石沙,几斤重,朝载暮载将何用?
(9)黍:古代专指一种子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子实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糕等。《诗经·魏风·硕鼠》:无食我黍。
(10)衣食:作动词,为供给衣食之意。
(11)京师:指西汉的首都长安。
(12)亿万:泛指人口数目之多。

作品译文

田在什幺地方?就在池阳、谷口。
郑国渠在前,白渠在后。
举起的臿像云,开挖的渠像雨。
泾河水一石,泥有几斗。
一面灌溉、一面施肥,使我的禾黍生长。
供养京师的衣食,多达亿万人口。

创作背景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郑国渠由韩国水利专家郑国主持兴建,渠长300余里,灌溉面积280万亩,使辽阔关中成为沃野,秦国因此富强,终能併吞诸侯,一统天下。据《汉书·沟洫志》记载:公元前95年(汉武帝太始二年),由于太中大夫白中的建议,穿郑国渠,引泾水分注泾阳、三原、临潼诸县,“首起谷口,尾入栎阳”,灌溉农田4500余顷,人民非常欢迎,创作出了《郑白渠歌》。

作品鉴赏

《郑白渠歌》始见于《汉书·沟洫志》,后来被《乐府诗集》收录,列在《杂歌谣辞》之中。
歌辞十四句,每句四言,言简意赅,朴实无华。
《郑白渠歌》的开首两句用自问自答的设问形式,写出了田亩的所在。而这广袤的农田正是着名的郑国渠和白渠流经的地域。接下来展示给读者一幅劳动人员战天斗地的写意图,歌颂开渠治水的伟大壮举:“举臿为云,决渠为雨”。不仅生动地描绘出了波澜壮阔的辽阔场面,而且巧妙地把渠水比作甘霖,盛讚人定胜天,改造大自然的伟力。“水流灶下,鱼跃入釜”两句栩栩如生,似夸张的手法,极言用水之便,展示出渠水流过人家,鱼儿欢蹦乱跳,劳动带来幸福快乐的喜人景象,着眼于在生活上给人带来诸多的方便。以下四句,则是写生产上渠水带来的实际效益:“泾水一石,其泥数斗”,通过比喻夸张,表现了泾水的淤泥之多。有了这汤汤流水和肥沃淤泥,便可以“且灌且粪,长我禾黍”。粪在此即是用淤泥肥田的意思,诗的最后两句“衣食京师,亿万之口”,总括出郑白渠水造福关中的广大黎民百姓,是人民民众发自心底的热情颂歌。
《郑白渠歌》採用四字句,“劳者歌其事”,“缘事而发”,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从内容到形式,都继承了《诗经》的创作传统。《郑白渠歌》以叙事见长,这点又有别于《诗经》,体现了诗歌的创新与发展。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