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Key Laboratory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Ministry of Education)实验室创建于1995年,1998年10月被中国气象局批准为“中国气象局灾害天气重点开放实验室”,2000年9月实验室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江苏省气象灾害和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2004年11月经江苏省教育厅遴选为全省首批十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之一,并更名为“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2008年10月实验室被遴选为立项建设的“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2年实验室通过教育部验收;2013年3月教育部下发通知,正式以“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运行;2014年获江苏省教育厅“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建设计画继续支持。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外文名:Key Laboratory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Ministry of Education
- 重点学科:气象学
- 实验室类型:教育部重点实验
- 主任:陈海山
- 学术主任:王会军
实验室方向
实验室立足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优势学科群,主要依託“气象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大气物理和大气环境”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点,包括1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大气科学博士点、 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实验室的研究主要针对东亚季风区重大气象灾害(洪涝、颱风、热浪、大雾、灰霾、雷电等)的关键科学问题,重点围绕四个研究方向:(1)东亚季风区灾害性气候的形成机理与预测研究;(2)颱风动力学与中尺度数值模拟研究;(3)云雾致灾机理与人工影响天气;(4)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及影响评估,开展套用基础研究,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準确率和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水平,为国家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支撑。
实验室人员
实验室共有人员106人,其中固定研究人员47人、流动研究人员56人、管理技术人员3人。研究人员中教授63人,副教授33人,讲师10人,基本上都具有博士学位。此外,实验室还聘请20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客座研究人员。
实验室目标
实验室秉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运行机制,针对东亚季风区重大气象灾害(洪涝、颱风、热浪、大雾、灰霾、雷电等)的关键科学问题,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争取在东亚季风系统的变异及其影响、季风区海-陆-气相互作用的机理、灾害性气候的预测理论和方法、中国东部致灾天气形成机理及其预报技术、致灾云雾过程与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及影响评估的前沿领域获得一批创新型研究成果,逐步使实验室成为代表我国相应研究领域的科研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