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柏生(1964-2012),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寒区水文研究,其中包括冰川水文、冻土水文、融雪水文,以及径流变化与气候波动之间的关係。2012年在野外考察途中不幸遇难。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叶柏生
- 外文名:Ye Baisheng
- 国籍:中国
- 出生地:甘肃省武威市清源镇曾堡村
- 出生日期:1964年3月17日
- 逝世日期:2012年8月22日
- 职业:科学家
- 毕业院校:原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
学习经历
1980.9-1985.7 在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水资源工程专业学习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985.9-1988.7在原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攻读自然地理学专业冻土力学方向硕士学位研究生,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1988.9-1994.6在原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攻读自然地理学专业冰川水文方向在职博士学位研究生,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工作简历
1988年到原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工作。1990年12月受聘为助理研究员;1995年11月特批为副研究员;1999年12月受聘为研究员。
2002年3月至2003年3月,在美国阿拉斯加费尔班克斯大学 (University of Alaska Fairbanks)水与环境研究中心做高访学者,主要从事多年冻土变化对径流影响研究。
2003年3月至2004年2月,在日本东京大学土木工程系做高访学者(由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资助),从事寒区大气—植被—土壤中水热传输陆面过程研究。
2005年11月至2006年4月 在德国马普学会气象研究所做高访学者。
2012年8月22日,青藏高原青海曲麻莱县至青藏公路不冻泉砂石公路上,当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考察越野车行驶在海拔4500米高原、至不冻泉50公里左右时,车后右轮胎突然爆裂,车体顷刻间失去平衡,从右侧路基翻滚而下,叶柏生研究员不幸遇难,时年仅48岁。
职务简历
1997.12-1998.7 任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副站长
1998.07-2002.3 任该站代理站长
研究方向
概要
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寒区水文研究,其中包括冰川水文、冻土水文以及融雪水文,以及径流变化与气候波动之间的关係。研究方法上主要有数据统计分析和数学模型(冰川动力模型和冻土水热耦合传输模型)。据2012年资料,署名排名前三的国内外论文数目达100余篇。
主要成果
1. 推动了我国冰川水文的系统化研究
1990年代以前,我国冰川水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观测和资料蒐集阶段,缺乏对全球变暖条件下河川径流对冰川变化回响的系统性研究。随着新一代水文学家加入到这一研究队伍,尤其是叶柏生研究员及其所属团队持之以恆的不懈努力,填补了这一空白,并将我国冰川水文研究的水平不断提高,特别在冰川水文调节作用和冰川径流对气候回响过程研究方面,目前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同等研究水平。
2. 促进了我国冻土水文研究迈向新台阶
随着气候变暖,多年冻土变化日益显着。多年冻土变化对水循环、水文过程等将会产生影响。近年来,黄河源区径流变化、长江源区生态变化以及乾旱区山区径流变化的多年冻土效应受到广泛关注。但多年冻土变化对水文影响的定性推断较多,而冻土到底如何影响水文过程,亦即有关多年冻土变化水文效应的科学机理研究还是少之又少,其主要原因是多年冻土变化的水文过程难以在流域尺度上短期直接观测到。叶柏生研究员围绕着这一科学难题,开展了具有开拓性的研究。
3.提高了我国区域水文变化研究的水平
针对气候变化对区域水文变化的影响,叶柏生研究员及合作者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工作。他从对全国气象台站降水修正入手,着重研究了降水修正对区域径流趋势和流域水量平衡的影响,并进一步深入到研究气候变化对区域水文过程的影响。他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很好地诠释了诸如黄河流域径流不断减少的原因,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我们对气候变化对水文过程影响的认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