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中国之路:PE是一种面向合格投资人募集的,专注于股权投资的基金。在席捲了全球市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巨额併购纪录后,PE(即私人股权投资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正在从各个层面渗透进入中国市场,成为越来越不容忽视的力量。国际市场的PE梦想正在向现实靠拢,而中国的PE梦想才刚刚起步。
富于“中国特色”的百亿级政府驱动型PE陷入发展悖论;最为市场化的企业形态遭遇行政逻辑;红 筹道路变窄,A股大门渐开,PE的A股之路如何走?中国的市场环境有哪些适合PE发展的特点?完成投资后如何完美地全身而退?何时才能告别“两头在外”的 日子?
在席捲了全球市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巨额併购纪录后,PE(即私人股权投资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正在从各个层面渗透进入中国市场,成为越来越不容忽视的力量。
PE是一种面向合格投资人募集的,专注于股权投资的基金。与证券 投资基金不同,PE往往以战略投资者身份介入公司管理,在创造价值后获利退出。近年来,美国新桥资本、高盛公司等在国内进行的收购获得巨额利润的同时,也令市场切实感受到了PE作为华尔街新霸主的威力。
6月中旬,在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持下,18家外资PE齐聚武夷山,开始寻求A股的退出之路。一旦打通这一关节,意味着外资PE可以无需绕道红筹模式即可将投资项目变现,这同时将对国内资本市场结构、併购趋势以及私有化改革产生重大影响。
退出之路同时也是推进之路,在A股市场获利,必然会产生对在国内设立人民币基金的诉求。继渤海产业投资基金之后,5月底,国家发改委向国务院申 报了四家产业投资基金试点,规模多在百亿资金以上。不过,由于这一试点模式仍需认真推敲,最新迹象表明,最终结果仍存在很大变数。事实上,这也引发了如何 以市场化的方式推进国内PE发展的反思。
然而与此同时,PE在全球範围正受到强烈挑战。
6月24日,美国黑石集团上市,即受到了来自美国国会的阻击,要求对PE课以高税率的提案令黑石股价在上市后一路走低;而在全球各个国家,来自 民族主义的声讨也使收购之路更加崎岖。更重要的是,PE创造价值的逻辑也受到了深刻的质疑,在有些市场人士看来,这些“投资天使”只不过是流动性过剩的获 益者,在以价值创造的名义进行价格投机。
国际市场的PE梦想正在向现实靠拢,而中国的PE梦想才刚刚起步——这将是一次新兴市场的成功複製,还是一场来去匆匆的华美晚宴?
专家认为,PE近年来能够得潮流之先,在于它巧妙地补救了资本市场和公司治理结构的无效率。与早年间敌意收购目标公司,然后裁撤人员、增加公司 负债的“野蛮”行为不同,新一轮PE更多地通过将上市公司私有化,帮助管理层提高效率以实现增值。说到底,还是一批确有价值的公司,由于股东和管理层之间 的不协调安排导致效率低下,使PE获得了收购和重组后价值增长的机会。PE本身属于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组织创新。
显然,在成熟市场,这种超额利润的时间视窗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市场效率的提高会逐渐缩小PE的获利空间。如同市场中的其他创新一样,如日中天的PE也极易受到质疑,由其必有的自身某种缺陷,亦由其必然引致的利润平均化过程。
对于时下的中国,PE面临的处境更为複杂。一方面,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公司治理和资本结构均有短板,兼之资本市场效率的低下,为PE提供了长 期发展的舞台;另一方面,PE作为一种金融组织形式,本身需要良好的法律系统和资本文化的支撑,才能在投资者和管理人之间建立富有效率的平衡机制。因此, 对于蓄势待发的国产PE来说,机会与风险相伴而生。行政之手在未来国产PE成长中如何逐渐淡出?市场力量如何更好的发挥作用?将是人们对中国PE未来长期 关注过程的核心话题。
本组封面专题文章聚焦于中国PE行业当前的关键议题,进入与退出:百亿级政府驱动型PE陷入怎样的发展悖论;通向A股的退出之路如何开启——与国际市场上PE业如日中天不同,不论已经有了多幺成功的投资案例,中国PE业作为整体,尚处于制度将变未变的破茧时分。
PE的中国之路正在起步。她将在中国如何生长,如何演变,在中国气势磅礴、错综複杂的经济格局中扮演什幺样的角色——我们在此记下起始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