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工程博士

2018-02-18 21:55:13 百科
工程博士

工程博士

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Doctor of Engineering”,英文缩写为D.Eng或者Eng.D,是与传统哲学博士学位(Ph.D)相对应的专业博士学位。工程博士培养是以实践创新为导向,培养具备解决複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以及组织实施高水平工程技术项目等能力的专业型领军人才;是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和项目对高层次专业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而设立的一类博士学位,与工学博士学位属于同一层次。中国的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由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的高等学校与企业联合组建工程博士教育中心进行培养,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由高等学校授予。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工程博士
  • 外文名:Doctor of Engineering
  • 英文缩写:D.Eng或者Eng.D
  • 性质:专业学位博士

设定

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设定方案》。经学校申请、专家评审,批准清华大学等25个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工作,并于2012年正式开始招生。
首批工程博士的培养领域集中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能源环保等4个板块,充分展现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输送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坚定目标。

设定目的

设定工程博士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对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特别是能够发挥领军作用的高端人才的需求,完善中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其培养目标要使工程博士学位获得者能具有相关工程技术领域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把握产业和工程技术发展方向、规划和组织实施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知识与能力;在推动产业发展和工程技术进步方面作出创造性成果。

招生对象

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对象:一般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具有较好的工程技术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程技术实践经验,并取得一定成就的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

首批培养单位

1、北京大学(“电子与信息”和“生物与医药”领域)
2、清华大学(“电子与信息”、“先进制造”和“能源与环保”领域)
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与信息”和“先进制造”领域)
4、北京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和“先进制造”领域)
5、天津大学(“先进制造”和“能源与环保”领域)
6、吉林大学(“先进制造”和“能源与环保”领域)
7、哈尔滨工业大学(“先进制造”和“能源与环保”领域)
8、复旦大学(“电子与信息”和“生物与医药”领域)
9、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和“能源与环保”领域)
10、上海交通大学(“先进制造”和“电子与信息”领域)
11、东南大学(“电子与信息”和“先进制造”领域)
12、浙江大学(“电子与信息”和“能源与环保”领域)
1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与信息”和“能源与环保”领域)
14、山东大学(“先进制造”和“生物与医药”领域)
15、中国海洋大学(能源与环保”领域)
16、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和“先进制造”)
17、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和“能源与环保”领域)
18、中南大学(“先进制造”和“生物与医药”领域)
19、四川大学(“电子与信息”和“生物与医药”领域)
20、重庆大学(“先进制造”和“能源与环保”领域)
21、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领域)
22、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和“先进制造”领域)
23、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和“先进制造”领域)
24、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与信息”领域)
25、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现国防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和“能源与环保”领域)

新增高校

按高校单位代码排序如下: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10145 东北大学
10216 燕山大学
102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10255 东华大学
1028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0359 合肥工业大学
10459 郑州大学
10486 武汉大学
10532 湖南大学
10558 中山大学
10613 西南交通大学
10674 昆明理工大学
107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1414 中国石油大学

2017年首批工程博士培养质量

2017年天津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上,该校首批工程博士研究生获得了他们的工程博士学位。他们是学校聚焦国家重大需求,依託重大工程项目,以工程领军人才为目标,培养出的先进制造、能源与环保两个领域的5名工程博士。
首批第一位通过答辩的是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工效室主任、人因工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春慧。王春慧的毕业论文题目为《航天员建模仿真系统的设计与研发》,论文针对航天员体力和脑力作业任务特点,从特性、行为和绩效三个层次构建了相关模型体系,研究如何更好地确保航天员在轨作业能力的发挥。“我毕业论文研发的这个系统是我国首个具有自主智慧财产权、支持长期飞行下航天员作业能力仿真分析、评估与预测的平台。这个系统已经在我国的空间实验室、空间站工程的人机界面评估与任务规划中得到了实际套用,为航天人因设计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据悉,该系统已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画项目重大研究成果”。
2017年西安交通大学的苗建印在以郑南宁院士、何雅玲院士、李劲东研究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的导师团队指导下,解决了探月工程重大难题,其颠覆性科研成果保证了月球探测器在极限温差、无太阳能供给、重力资源紧张条件下,仍然能正常工作,该成果已成功套用于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苗建印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他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学术技术带头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空间热控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特种无机涂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其科研成果曾多次荣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并被授予“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突出贡献者”、“探月三期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研製优秀个人”等荣誉称号。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