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工程学院(原宁波高等专科学校)是由宁波市人民政府创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创建于1983年。2004年,宁波工程学院从宁波高等专科学校成功升格为最年轻的本科院校;2008年,学校顺利通过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的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实现了专科向本科的实质性转变。2010年,被教育部列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首批61所实施高校,是国家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高校。
官网2019年2月显示, 学校占地面积1800亩,分为风华校区、翠柏校区和杭州湾校区。现有12个二级学院,40个本科专业;专任教师769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67人,副高职称226人,具有博士学位275人;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13296人。
基本介绍
- 所属地区:浙江宁波
- 主管部门:宁波市人民政府
- 学校官网:http://www.nbut.cn
- 中文名:宁波工程学院
- 英文名: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简称:宁工(NBUT)
- 创办时间:1983年5月
- 类别:公立大学
- 学校类型:理工类
- 属性:首批卓越工程师计画高校
首批CDIO试点高校
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 现任校长:吕忠达
- 知名校友:郭华巍
- 校训:知行合一
- 校歌:宁波工程学院校歌
- 主要院系:经济管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机械学院(杭州湾汽车学院)、人文学院等12个二级学院
- 学校地址: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201号
- 学校代码:11058
- 主要奖项:321教学质量工程
历史沿革
1983年,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创建。
1988年,浙江省汽车驾驶技工学校(宁波分校)改建为宁波交通技工学校。
1995年,宁波交通学校创建。
1996年,成为全国示範性普通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
1999年,宁波交通技工学校更名为宁波交通高级技工学校。
2000年,宁波交通学校、宁波交通高级技工学校合併组建宁波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筹)。
2001年,与宁波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筹)合併,仍称宁波高等专科学校。

2004年5月19日,教育部下发通知,同意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宁波工程学院。
2010年,被教育部列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首批实施高校。
2012年3月29日,宁波工程学院与同济大学共建杭州湾新区汽车学院正式签约,2012年九月份汽车学院开始招生。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官网2019年2月显示,专任教师772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71人、副高职称246人、博士学位293人。
院系专业
官网2019年2月显示,宁波工程学院设有10个学院(部),40个本科专业。
院系 | 专业 |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电子信息工程 |
网路工程 | ||||
建筑工程学院 | 建筑学 | 土木工程 | 建筑环境与能源套用工程 | 工程管理 |
机械工程学院 (汽车学院) | 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模具) | 汽车服务工程 | 车辆工程 |
交通学院 | 交通工程 | 交通运输 | ||
化学工程学院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工工艺) | 油气储运工程 | |
材料学院 | 材料物理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
理学院 | 套用统计 | 金融工程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
经济管理学院 | 物流管理 | 会计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市场行销 |
国际商务 |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 | 日语 | 德语 | 商务英语 |
人文学院 | 文化产业管理 | 城市管理学 | 广告学 | 工业设计 |
汉语言文学(高级文秘) | ||||
国际交流学院 | 会计学(中美合作办学,4+0) | 会计学(中美合作办学,3+1) | ||
成人教育学院 | ||||
社会科学部 | ||||
体育教学部 |
学科建设
官网2019年2月显示,宁波工程学院拥有6个省高校重点学科。
省高校重点学科(6个):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技术套用、机械製造及其自动化、材料学、化学工艺、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教学建设
●教学建设
校级精品课程(12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科学导论、套用化工热力学、化工原理、流体力学、大学英语、商务英语、材料力学、线性代数、线性代数、电路、写作、汽车电控技术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土木工程
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仿真工程技术中心
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刀模具中心、网路工程技术、仿真工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聚合工程与技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实验室
省级示範性实践教学基地(1个):网路技术实验室

省级示範基础实验室建设单位(1个):化学化工实验室
●人才培养
宁波工程学院以套用开发型高级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积极探索“知行合一,双核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已在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4个专业进行试点;建筑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等3个专业被列为教育部首批CDIO试点专业。
合作交流
1984年即与亚琛套用科技大学结对,是全国四所中德合作院校之一。宁波工程学院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的大学建立校际合作关係并开展合作办学、师生交流和合作研究,实施教育部《1+2+1中美人才培养计画》项目,有多种出国留学和学生交换项目供学生选择。设有宁高出国留学服务中心。校际之间教师互访、学生互派、学术合作、教学交流,成绩斐然,外向型办学特色日益显着。
宁波工程学院主动开展与名校大所的合作,与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合作培养本科生;与太原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实施全面合作;知识产业园已有多家培训和研发机构入驻运行。全面展开与地方政府及企业的合作,与镇海区、杭州湾新区管委会、慈谿市等开展全面合作,已有战略合作关係企业61家。宁波工程学院与韦恩州立大学合作举办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官网2019年2月显示,宁波工程学院共承担国家级项目13项,省级项目47项,科研经费1.79亿元,获省级科技进步奖5项;公开发表论文1721篇,出版学术着作和教材148部,获专利授权36个,实现专利转让2项。2011年获批国家级项目6项;发表论文468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133篇;授权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计算机软体着作登记4项。2008年学校启动“双合作”工程,先后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联通公司合作共建研究中心和专业实验室。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企业30余家,与企业共建专业实验室及工程中心16个、签订科研合作协定131份。

科研平台
研究所(17个)
序号 | 研究所名称 | 级别 | 研究所所属单位 |
1 | 高教研究所 | 高教研究机构联谊会会长单位 | 宁波工程学院 |
2 | 套用化学研究所 | 校级研究所 | 宁波工程学院 |
3 | 材料工程研究所 | 市首重点实验室 | 宁波工程学院 |
4 | 产品设计研究所 | 科研院校和企业合作 | 宁波工程学院 |
5 | 交通运输研究所 | 校级 | 宁波工程学院 |
6 | 外语语言文学研究所 | 校级 | 宁波工程学院 |
7 | 城市文化研究所 | 校级 | 宁波工程学院 |
8 | 统计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校级 | 宁波工程学院 |
9 | 文化与品牌研究所 | 校级 | 宁波工程学院 |
10 | 地方文化研究所 | 校级 | 宁波工程学院 |
11 | 管理工程研究所 | 校级 | 宁波工程学院 |
研究中心(5个)
研究中心名称 | 备注 |
工程教育研究中心 | |
国际港口与物流研究中心 | 与宁波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 |
现代物流研究中心 | |
港口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 | 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 |
可再生能源建筑套用能效测评研究中心 | 可再生能源建筑套用能效测评的单位 |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官网2019年2月显示,馆藏纸质图书132.9万余册,中文电子图书89.2万册,中外文纸本期刊1200余种,中外文电子期刊23600余种。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学术刊物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由宁波市人民政府主管、宁波工程学院主办,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资料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中文科技期刊资料库》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位化期刊群》入网期刊,荣获《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奖。
学院领导
职务 | 姓名 |
党委委员 | 苏志刚、宣东升、王晓勇、陈方猛、王菁华、冯 杰、戴志伟 |
党委书记 | 苏志刚 |
党委副书记 | 吕忠达、王晓勇、陈方猛 |
院长 | 吕忠达 |
副院长 | 宣东升、王菁华 |
纪委书记 | 冯 杰 |
组织部部长 | 戴志伟 |
校园文化
校标
宁波工程学院校标以字母“N”、“U”和中文“工”组成,整个标誌既有飞翔的动感,又不失雄浑庄重的质感,展现了学院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朝气蓬勃的崭新风貌!标誌内环左侧清晰可见中文的“工”字,表现了宁波工程学院的名称与学院以工科为主的办学特色。

渐变式蓝色背景代表不断创新的专业学科结构,凭藉永无止境的智慧,为地方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奉献美好未来!标誌左半边凸现“人”的图形,表达宁波工程大学以人为本,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为社会培养敢于进取、勇于开拓的懂工程技术和管理的新型人才。右半边是只回头瞻望的雏鹰,象徵莘莘学子,在工程学院学习、生活,积累知识,翱翔在知识的海洋中,时刻準备投入到社会做一只时代的雄鹰!象徵着新生的工程学院正以昂扬的姿态,朝着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工程技术大学阔步迈进。整个标誌设计严谨,色调和谐,充满朝气与活力,象徵学院敢于搏击时代风浪的开阔胸怀和非凡胆魄,与时俱进,不断跨越辉煌的未来!
校训
2004年5月,学校升格并更名为宁波工程学院。同年11月,确定“知行合一”为宁波工程学院的校训。
“知”、“行”寓意深远,特色鲜明。“知”一字出自《庄子·外物》,“心彻为知”要求实事求是,探求真理,把握当下,勇于前进。“行”是中国历史上众多大家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到宋明清时期的朱熹、王阳明、王夫之提出的深刻治学为人之道。确立“知行合一”为校训,就是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严谨求实的办学传统,知治理世事,经纬天地,关注天下,行尽学所用,不务空谈,重实功实用,把学问用到世事上。
“知行合一”为校训,确定了宁工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均以此为底蕴,也成为了宁工人的精神品格所在。它揭示了宁波工程学院师生求真务实,崇尚知识,探寻规律,追求真理的精神;它体现了宁波工程学院师生学以致用,立志成才,创新创业,敢走天下,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的宏远志向。
校歌
作词:黄昌年
作曲:吴 军
(一)
我们的校园在东海之滨,
脚下是古老肥沃的浙东大地,
眼前是宽阔无垠的海洋,
雏鹰翱翔,知行合一明方向。
(二)
我们的校园在东海之滨,
东钱湖滋润我们的美好心灵,
四明山铸就我们的脊樑,
桂花飘香,知行合一播四方。
副歌
为工程建设,我们添砖加瓦,
务实求精,让青春在创造中闪光;
为祖国强盛,我们与时俱进,
日新我新,让生命在奉献中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