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名家散文经典:梭罗散文精选

2018-06-21 17:32:43 百科
名家散文经典:梭罗散文精选

名家散文经典:梭罗散文精选

《名家散文经典:梭罗散文精选》内容简介:你们有些人很穷,觉得生活难以为继,有时候甚至连气都喘不过来,这些我们全都知道。我毫不怀疑,有些读者饭是吃了,却付不起饭钱;有些人身上穿的衣服、脚上穿的鞋子正在破损,或者已经破旧不堪,却没钱换新的,儘管如此,你们还忙里偷闲,来翻上几页,而这时间还是从债权人那儿偷来的。很显然,你们许多人过的是多幺卑贱低微的生活啊!因为经验已经磨亮了我的视力。你们总是进退维谷,想做点生意来还债,却不知这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沼泽,拉丁文称之为aes alienum,即别人的铜钱,因为有些钱币是用铜铸就的。你们就在别人的铜钱中生存、死亡、埋葬;你们总是答应还债,答应明天就还债,但是直到今天死了,债还没还清;你们曲意逢迎,想尽办法,为的就是逃避监狱的牢罚;你们撒谎、奉承、选举,将自己缩进一个彬彬有礼的硬壳里,或夸夸其谈,表现出一副稀薄如云雾般的慷慨,从而使你的邻居相信你,让你为他做鞋子,制帽子,裁衣服,或为他造马车,或为他代买食品。你们将钱藏在旧箱子里,或抹上灰泥的袜子里,或更保险一点,将钱藏在库房的砖头缝里,无论多少,也不管在什幺地方。你们想攒点钱,以防生病,没想到反而使自己病倒了。

基本介绍

  • 书名:名家散文经典:梭罗散文精选
  • 译者:王光林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35467447
  • 作者:亨利·戴维·梭罗
  •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 页数:239页
  • 开本:16
  • 品牌:长江文艺出版社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名家散文经典:梭罗散文精选》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亨利·戴维·梭罗 译者:王光林

亨利·戴维·梭罗,19世纪美国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哲学家,美国超验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主流社会思潮的弃儿,150年来,他的思想激励了寻求返璞归真的人。2006年,梭罗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之一。

图书目录

经济篇
我的生活所在,我的生活追求
阅读
声音
孤独
访客
豆田
村子

贝克农场
更高的法则
禽兽为邻
室内取暖
昔日的居民;冬天的访客
冬天的禽兽
冬天的湖
春天
结束语

序言

亨利·戴维·梭罗于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麻萨诸塞州康科德镇。梭罗的生活时代正好是商业和技术统治美国人生活的时代。梭罗的一生几乎全都生活在康科德,一个距波士顿以西约20英里的小镇,当时,这个地区跟美国其他地区一样,开始从农业转向工业,这点使梭罗感到十分不安。梭罗年幼的时候,铁路还没有建造,康科德是一个十分迷人而又宁静的地方,梭罗的父母经常带孩子们到康科德一带的森林里野炊,幼小的梭罗比较喜欢的一个地方就是瓦尔登湖。梭罗在康科德的公立学校和私立康科德学院就读,后来还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学院,也就是后来的哈佛大学。但是菲茨堡铁路的开通将康科德同别的地方连线了起来,这样一来,农民不仅可以务农,而且可以来来往往从事生意,甚至可以开採森林,运到波士顿去卖,赚取额外的生活补贴。梭罗一家也曾从事这方面的生意,合作开办了一个铅笔製造厂。梭罗很早就体会到,所谓工业化,实际上就是在剥削廉价的劳动。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僱佣黑奴在南方採摘棉花。梭罗的家有时成了黑奴的地下庇护所,梭罗本人至少就曾帮过一个黑奴逃往加拿大去争取自由。他曾亲眼目睹过,或读到过有关爱尔兰人和中国劳工建造铁路、饱受剥削的情况,对此,他感到极为愤慨。尤其令他感到愤懑的是,通过向西部扩张,不断扩展商业空间,这种工业化摧毁了自然资源及其本土文化。
1841年,梭罗应邀到他的邻居,朋友兼师长爱默生(Ralph WaldoEmerson)家帮忙。当时爱默生已经是一个有名的美国哲学家和文人。通过与爱默生的接触,梭罗有心成为一名作家,雨爱默生也帮他在超验主义的杂誌《日晷》上发表了一些诗歌和散文。在此期间,爱默生也曾安排他去跟纽约的出版商进行接触,但是梭罗很快发现城市的环境难以容忍,于是重又回到康科德。
1845午,梭罗得到爱默生的许可,在瓦尔登湖滨拥有了一小块地,建造了一间小屋,并于7月4日搬了进去。他搬到湖滨的主要目的是想写《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的一周》一文,以纪念感情弥笃、业已去世的兄长约翰,并进行经济试验,看看是否能工作一天,休息六天,改变美国人一周工作六天的习惯。1846年2月4目,梭罗到康科德镇的演讲厅向他的同胞们作了一个报告,主题是“托马斯·卡莱尔及其作品”。演讲结束后,听众们提出,他们更想听一听他在湖边的生活经历,于是他準备了一个讲座,题目就是“我的经历”,于1847年2月10日在康科德演讲厅作了这个演讲,结果大受欢迎,于是他开始着手,将这个讲稿整理成一本书,这就是《瓦尔登湖》。
在梭罗的作品中,有一个思想贯穿始终,这就是人生的目的与达到目的的方式之间的关係。梭罗认为,大多数人都在拚命地追求着各种生活方式,但却失去了生活的真正目的,如果一个人的时间与精力都用在生存这部机器上,那幺留给生活本身的又是什幺呢?一个好的生活需要多少生活方式?当然,人们对生活的观点不同,使用的方法也就不同,许多人并没有真的生活,很明显,大多数人只是在花费时间与思想来获得衣、食、住所,而不是精神上的慰藉。
那幺,如何合理地运用时间呢?懒散与闲暇的区别又在哪儿呢?人们怎样才能获得健全的思想,又如何保证正确地认识现实呢?这些都是与生活的目的与手段有关的问题。在梭罗看来,闲暇不同于懒散,闲暇是自由的一种表现,人们要想正确地认识现实,就必须对自然进行详细观察。梭罗来到森林,为的就是探索自然,探索自然也就是为了探索自己,发现自我的价值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这是梭罗的作品中两个十分明显的特点。梭罗自小就表现出对自然的浓厚兴趣,在哈佛大学读书期间,他非常喜欢希腊和罗马诗歌,东方的哲学和植物学。他热爱自然,不断探索森林和湖滨,观察植物和动物。他在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就曾说过:“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徵就是完全自由——思想自由,行动自由。”因此,在《瓦尔登湖》中,他再三强调了这一点:所谓真正的美国,就是你能‘够在这个国家,无羁无绊地追求自己的生活。他关注的要点就是美国人心灵的空虚与精神的匮乏。他认为,只有从自由着手,才能写出最好的作品。他认为自己的最大财富就是自由,物质需求则退居其次。1845年7月4日,他离开康科德镇,来到附近的瓦尔登湖,这一天刚好是美国独立日,于是有人认为,梭罗之所以选择这一天,就是想向世人发表他的个人独立宣言,独立于社会。也有人认为,是为了纪念他去世的哥哥约翰。不管如何,他迈出了这意味深长的一步。住在湖边,他可以无羁无绊,自由地观看日出,日落,到了晚上,他也可以孤身一人,鸣笛赏月。他还可以描述鸟儿的歌声,追求一种完美的形象。
梭罗熟谙古代经典,深受古代东西方思想家的影响,而新英格兰的超验主义思潮又给他提供了充分的养料。梭罗一开始就说,他到瓦尔登湖既不是为了生活得便宜,也不是为了生活得奢侈,而是从事自己的私事,这种私事就是认识自我的价值。认识自我,争取自由,享有个性。这在《瓦尔登湖》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作者质朴、真诚的描述下,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文字:“4月29日,我在九亩角桥附近的河岸钓鱼,当时,我正站在摇曳的小草和麝鼠埋伏的柳树根上,就听到一声奇特的咯咯声,有点像孩子们手指敲木棒的声音,于是我抬头望去,看到了一只小巧,优美的鹰,犹如夜鹰,一会儿像水波,扶摇直上,一会儿又飞身而下,俯冲一两桿远,向人展示自己的羽翼,阳光下,羽翼闪闪发光,犹如一根缎带,又像贝壳里的珍珠。这一景象使我想起了猎鹰,这一项运动不知道塑造了多少高贵,引发出多少诗歌。我觉得这只鹰可以称作灰背隼,不过我对它的名字并不在乎。这是我见过的最为飘逸的一次飞翔。它不像蝴蝶那样翩翩起舞,也不像老鹰那样搏击长空,而是在田野上空,骄傲地翱翔,纵横嬉戏,它一会儿振翅高飞,发出古怪的叫声,一会儿又翻身而下,做出潇洒而优美的姿态,它就像是一只风筝,上下不停地翻腾,然后,又从高空翻腾中恢复过来,仿佛它的脚从未落地。它在宇宙中似乎没有什幺伴侣,——独来独往,嬉戏游玩——但是它不需要伴侣,只需要清晨和天空,供其玩耍。它不孤独,相反,倒使整个大地为之感到孤独。”在这里,自然与自由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自然使人摆脱束缚,摈弃一切欲望。这是一种自然之美,荒野之美。
《瓦尔登湖》体现的是作者对非人类为中心的伦理道德的持久探索。梭罗再三强调非人类自然的内在价值,认为土拨鼠、树木或湖泊都有其内在价值。他反对大规模的砍伐森林。这一点对强调经济发展的中国而言应该有很强烈的警示作用。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林木伐尽,水泽淹枯,将来的一滴水将和血液等价。”而作家徐刚也曾于多年前发出呼吁,“伐木者,醒来!”但是呼吁的结果却是中国西北沙漠化的出现,非典的流行,这种以人为本,忽视自然规律的做法给中国带来的不是福音,而是灾难。
《瓦尔登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通过艺术的形式,通过创造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获得人类的新生。这是一种成熟的恬静,是人类自我的一个微观和巨观旅程。正如梭罗自己所说:“我有我自己的太阳,月亮或星星,还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小小世界。”《瓦尔登湖》是作者对业已丢失的现实世界的追寻,也是对清纯的追寻。清纯意味着回归春天的生活,回归青春和充满活力的感觉。通过将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然四季的更迭结合在一起,作者的心灵得到了进一步的净化,也使整个人类从中看到了问题的癥结和希望所在。
诗人贺尔德林说过:“在这漫漫长夜,诗人何为?但你告诉我,诗人是酒神的祭司,他要走遍大地。”梭罗就是这走遍大地的祭司。
本译1998年曾由作家出版社出版,2005年译者略做修改,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将其收入“人文经典读本”之中。此次由于时间仓促,译者只能在原译的基础上再略做修改,仍交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王光林
2007年3月于上海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