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医学院(Qiqihar Medical University)位于闻名世界的丹顶鹤的故乡齐齐哈尔市,是黑龙江省特色套用型本科高校和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画”试点高校。
齐齐哈尔医学院创建于1946年,最初为“黑龙江军区军医学校”。历经“黑龙江省卫生学校”、“黑龙江省医士学校”、“齐齐哈尔医士学校”及“齐齐哈尔医学专科学校”等主要发展阶段,1986年升格为“齐齐哈尔医学院”。
截至2017年1月,该校校园规划占地面积1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设有24个教学及教辅机构,本科专业20个;有教职工5570人,共有普教、成教、留学生等各类在校生16703人。
基本介绍
- 所属地区:黑龙江齐齐哈尔
- 主管部门:黑龙江省
- 学校官网:http://www.qmu.edu.cn
- 中文名:齐齐哈尔医学院
- 英文名:Qiqihar Medical University
- 简称:齐医(QMU)
- 创办时间:1946年
- 类别:公立大学
- 学校类型:医药类
- 属性:黑龙江省特色套用型本科高校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画 - 现任校长:赵炜明
- 校训:大学至善,大医精诚
- 校歌:齐齐哈尔医学院校歌
- 主要院系:基础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医学技术学院、药学院
- 学校地址: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卜奎北大街333号(161006)
- 学校代码:11230
- 主要奖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
黑龙江省规划办“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奖
全国精神文明单位
历史沿革
1946年2月,根据东北革命根据地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黑龙江军区卫生部建立了黑龙江军区军医学校,地址设在当时黑龙江省政府所在地北安市, 隶属黑龙江军区卫生部领导。1947年初,黑龙江军区卫生部将黑龙江军区军医学校更名为黑龙江军区卫生学校。
1948年秋,黑龙江军区卫生部随军南下,黑龙江军区卫生学校移交给地方政府,建立了黑龙江省卫生学校,隶属黑龙江省政府民政厅卫生处领导。

1948年10月,根据当时西满地区卫生防疫事业的需要,嫩江省政府在省政府所在地的齐齐哈尔市建立了嫩江省立卫生学校,录属嫩江省政府民政厅卫生处。
1949年5月,嫩江省与黑龙江省合併为黑龙江省,同月,黑龙江省卫生学校与嫩江省立卫生防疫学校合併,建立了黑龙江省立卫生干部学校,隶属黑龙江省政府民政厅卫生处,校址设在齐齐哈尔市光复街。
1951年1月,全国中等技术教育整顿会议后,黑龙江省立卫生干部学校改建为黑龙江省医士学校,隶属黑龙江省卫生厅和文教厅,并列为东北人民政府所属中等卫生学校的实验学校。
1952年,黑龙江省立第一医院(现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作为学校的教学医院。
1953年1月根据国家教育部校名按地名称谓的规定,黑龙江省医士学校改称为齐齐哈尔医士学校。1959年齐齐哈尔市第三医院(现第一附属医院)划归学校作附属医院。
1961年9月学校校址由齐齐哈尔市光复街迁至富拉尔基区。
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齐齐哈尔医士学校改中等专业体制为高等专科体制,建立了齐齐哈尔医学专科学校。
1982年黑龙江省卫生厅决定将嫩江地区中心医院作为学校的第二附属医院(暂隶属嫩江公署)。
1988年1月随着嫩江地区与齐齐哈尔市合併,嫩江地区中心医院正式过渡为学校第二附属医院。
学院规划图

1986年3月,国家教育委员会批覆黑龙江省政府,齐齐哈尔医学专科学校改建为齐齐哈尔医学院。
1995年国家教委决定对学院进行教学工作合格评价
1996年8月学院搬迁至原东北重型机械学院校址
1997年11月顺利通过国家教委的合格评价。
2000年以来,经省政府批准,齐齐哈尔铁路中心医院和哈尔滨铁路局齐齐哈尔专科医院成为学院直接领导的第三、第四附属医院,大庆龙南医院、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成为学院非直接领导的第五、第六附属医院。
2008年4月,学院整体从富拉尔基区搬迁到建华区卜奎北大街333号。
办学条件
院系设定
截至2017年1月,该校设有基础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医学技术学院、药学院、成人及继续教育学院、护理学院、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第三临床学院、第四临床学院、社科部、体育部和外语部等21个教学机构。
师资力量
截至2017年1月,该校有教职工5570人,其中副高职以上人员1059人,学院本部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的比例为86%。
截至2013年5月,教师中有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5人;获省级名师、名医、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师德建设先进个人等省级各项荣誉35人;获市级政府特殊津贴、优秀中青年专家、劳动模範等26人;获得院级教学名师、教学质量优秀奖等104人次;具有药理学、病理与病理生理学2个省级领军人才梯队。
学科建设
截至2017年1月,该校本科专业涵盖了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等5个学科门类。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医药科学研究所
省级重点学科(2个):药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市级重点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3个):套用心理学、护理学、血液科学
院级重点学科(20个):药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生理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免疫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套用心理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神经内科学、妇产科学、血液内科学、骨外科学、呼吸内科学、消化内科学、心胸血管外科学、普外科学、护理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妇产科学
院级重点建设学科(9个):耳鼻咽喉科学、心血管内科学、骨外科学、心血管内科学、骨外科学、神经内科学、神经外科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名单内容截至2013年5月
教学建设
截至2017年1月,该校1个专业为国家一类特色专业,4个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拥有省级精品课程、省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省级教学团队、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2010年,学院被评为黑龙江省特色套用型本科高校。2012年,学院被评为教育部、卫生部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画项目试点高校。
该校有4所附属医院、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病理诊断中心和齐齐哈尔医学院朝聚眼科医院,并拥有28所教学医院、44所实习基地,能够很好地满足临床教学和生产实习需要。附属医院编制床位13427张,拥有PET-MR/CT、3.0T核磁共振、256排螺旋CT等设备。
国家一类特色专业:精神医学
省级重点建设专业:临床医学、精神医学、药学、预防医学
省级精品课程:病理学、医学心理学、局部解剖学、预防医学 医学统计学、药理学
省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护理学实验中心、药学实验中心
省级教学团队:精神医学教学团队、病理学教学团队
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套用型病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011年该校考研率为18.3%。2011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5.25%,其中精神医学、临床医学(病理学方向)、护理学、医学影像学等专业毕业生在2008年至2011年中连续四年就业率达100%。2008年至2011年,该校29名学生在第11、12两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等比赛中获奖。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7年1月,该校设有各类科研机构35个,拥有省重点实验室、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领军人才梯队、齐齐哈尔医学科学院和卫生检验中心。
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天然药物抗肿瘤研究与开发实验室
省技术研发推广中心:微生态工程技术实验室
建设成果
2008年至2011年,该校共获得各级各类项目46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省部级项目28项,省教育厅资助项目92项,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市科技局、社科联资助项目328项,共获得资助经费714.14万元,学院配套资金773.9万元。完成各类科技项目355项,成果登记355项,年成果登记数连续三年位列全省高校前三名。获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励173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省高校科学技术奖、省卫生厅、市科技局科技进步奖等厅局级奖励167项。获得专利13项。被SCI、EI收录的学术论文88篇。
该校共获得省级教育科研立项47项,结题18项。荣获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省规划办教育科研成果奖、省高等教育学会科研成果奖58项。教师主编、参编教育部和卫生部本专科规划教材55部。作为总主编单位牵头编写了中国首套5年制本科精神医学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结束了中国精神医学专业没有国家统编教材的历史。荣获黑龙江省规划办“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称号。
学术资源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杂誌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新闻出版署批准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神经、精神科及精神(心理)卫生领域科技类学术性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23-1479/R,国际标準刊号:ISSN1009-6574,2001年正式创刊。2002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页码由64页增为82页。2004年进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扩展版)。2006年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05年获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局颁发的精品工程提名奖。
中华现代护理杂誌
《中华现代护理杂誌》(CN11-5682/R)于2008年1月18日正式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创刊。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齐齐哈尔医学院承办、中华现代护理杂誌社出版,是护理学科领域综合性学术期刊。
2008年《中华现代护理杂誌》正式加入中华医学会。已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AJCE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资料库、中国期刊全文资料库(CNKI)收录。
《中华现代护理杂誌》为旬刊,每月6、16、26日出版。主要栏目有述评、论坛、专题报导、论着、讲座、综述、研究荟萃、管理·教育、技术·方法、国内外学术动态、继续教育园地、读者·作者·编者、会议纪要等。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为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类期刊,刊号为:CN23-1278/R、ISSN1002-1256。内容包括基础医学、临床病理(例)讨论、新技术新方法介绍、短篇报导、文献综述、专题讲座、文摘等。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创刊于1979年,1999年由于季刊改为双月刊,2001年更为月刊。
文化传统
校训
大学至善、大医精诚
大学至善:语出“四书”中的《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国小而言的“大人之学”。此句意为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大医精诚:出自唐朝孙思邈所着《备急千金药方》,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一是精,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二是诚,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要求医者既要有精湛的医术,又要有高尚的医德,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论被誉为“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国着名医学家裘法祖先生对大医精诚的解释是:“精于医术,诚于品德”。
校风
团结、勤奋、严谨、求实
团结:和谐之要义。团结出智慧,团结出成绩,团结就是力量;
勤奋:成功之基础。业精于勤,天道酬勤,勤则不匮;
严谨:治学之态度。学习求知要严肃谨慎、严密周到;
求实:科学之精神。求实即求真,去伪存真,实事求是。
校标
校标颜色由科技蓝、纯洁白和活力红三色构成。蓝色象徵医学教育的科学、严谨、智慧和理性,白色象徵医术的圣洁和高尚的医德,红色象徵医学教育事业发展的勃勃生机。
校徽

校标的中心部分由“齐齐哈尔医学院”英文首字母“QMU”和环绕的DNA双螺旋结构组成,1946表示学院始建年份。“QMU”整体造型设计的“山”字形状和象徵生命与科学的DNA双螺旋结构一起寓意为医学高峰,既体现着现代医学教育理念,又昭示着齐医师生勤勉努力,勇于向医学高峰登攀。红色圆点意指齐齐哈尔医学院位于丹顶鹤故乡。
校旗
齐齐哈尔医学院院旗由三种颜色构成,即绿色、白色和红色,绿色为主色,白色和红色为辅色,绿色旗面上嵌有院徽、中英文院名和变形十字。变形十字象徵人道主义保护,意指志愿守护人类健康。
校旗

绿色:代表健康,象徵希望,寓意为绿色通道、青春活力、生命至上、生态环保。白色:代表纯洁,象徵神圣,寓意为白衣天使、诚信廉洁、医术圣洁、医德高尚。红色:代表热烈,象徵喜庆,寓意为医学教育事业发展的勃勃生机。 齐齐哈尔医学院院旗集院标、院名于一体,集中展示学院形象。整体设计突出医学、教育、发展、和谐的理念,体现了齐医人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不懈奋斗的执着追求。
校歌
插上天使的翅膀
校歌

作词:刘吉成
作曲:徐鸣涧
在遥远的丹顶鹤故乡 有—座医学殿堂
紫色丁香春光里绽放 青春随着花雨徜徉
在奔腾的嫩江身旁 闪耀着圣洁之光
金色芦苇 冬雪里激荡
我们的理想 伴着芦花起航
插上天使的翅膀 心生憧憬无限嚮往
愿世界不再有病痛 更完美健康
插上天使的翅膀 胸怀四海不负众望
让生命都散发芬芳 更绚烂辉煌
在翱翔的丹顶鹤心上 眷恋着这座殿堂
冉冉红日东方放光芒 梦想乘着朝霞飞扬
在漫漫的医学大道上 一往无前不彷徨
火样年华 浪漫中坚强
我们的激情 燃烧在那远方
插上天使的翅膀 心生憧憬无限嚮往
愿世界不再有病痛 更完美健康
插上天使的翅膀 胸怀四海不负众望
让生命都散发芬芳 更绚烂辉煌
大医精诚 誓言铿锵
大学至善 铭刻我心上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顾长虹
党委副书记、院长:赵炜明
党委副书记:崔光成
副院长:王晓星、丛明宇、张晓杰
纪检委书记:毕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