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大字典》编者历寒暑十年,数易其稿终成此书法之最。收录单字5590余,字迹逾70000种,其选编之精,搜罗之广,堪称世纪珍藏。
2017年12月19日,经历6年编纂工作,在32位编委和顾问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书法大字典》第一期总计9册已全部编纂完成,即将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国书法大字典
- ISBN:9787506214193
- 页数:1596
- 定价:260.00
-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 出版时间:1997-01
- 装帧:精装
内容介绍
一、本大字典按照康熙字典部首检字法来编排,经过多次的修改、审订,而完成的一部大型工具书。 二、立表前曾考虑按拼音顺序编排。这就必须横排,而横排时,频繁换行,不易版面安排。若改用横阔开本,又因为太厚,横铺开来,跨度太大,很难装订结实,使用也不太方便。在一时未能找到妥善办法的情况下,只得放弃横排,改为竖排。从而顺理成章地改用部首检字法。这方法也是书家及大多书法练习者已经习惯了的。 三、部首分类有些不足之处:1、有些字不知道属哪个部首,如:“与、尹、巨、爱”。2、有些字的笔画数古今不同,往往古多今少,如:并,古作8画,今作6画;瓦、者,古作6画、9画,今作5画、8画。再如也有个别字,古少今多,如:“此”字头之字古作5画,今作6画。因此如果查不到所需之字时,最好再往下查几页或先查一下拼音索引。 四、所收名家书迹中过大之字,有时予以缩小而加注:“(缩)”字样。其中云峰山摩崖刻石、观海童诗、论经书诗、瘗鹤铭、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石门颂、西狭颂、夏承碑等之字,凡不满二栏者均应加注“缩”字。又大量明清、近人书迹,一般选自条幅、对联等,均已缩小而未加注,特此说明。此外,这类书迹,以及原为白底黑字之帖,如孙过庭《书谱》、怀素《自叙帖》等均已翻转成黑底白字,使版面统一美观。 五、朝代出处方面 ,除特殊情况外,周、汉、晋不分东、西,宋不分南、北。 六、跨时代之人,一般列入上一朝代,如王铎入明,送述祖入北魏。但也有列入下一个朝代的,如归庄入清,许多近人,其实生于清代。 七、异体字、俗体字之书迹不多时,一般与原体排在一起。较多时则予以分列,另立一条。但也有可能分排的不彻底。同样有个别字,康熙字典分列入两个部首,如盐、艳、胄,也未删除。 八、为了求变,说文採用了不同的版本,所以方、圆、大、小兼备。此外,同一碑帖,有时兼收不同版本的同一字,以示其间的差别,如智永真草千字文的两种楷书,丛帖与原碑,隶辨与原碑等。这里顺便提一下隶辨的问题。这是清代顾蔼吉以宋娄机之《汉隶字源》为蓝本,手摹而成之书。经过二次转摹,实际上已成为手抄,早已面目全非。将本书所列隶辨与原碑之同一字比较一下,就一清二楚了,但所根据的是宋代拓本,和其他地方找不到之字,这就是本书採用它的原因。其实这些字完全可以改注“清顾蔼吉”或“清顾蔼吉隶辨”。 九、本字典中,集王羲之字的碑有三种:《集字圣教序》与《兴福寺断碑》分别为唐释怀仁与释大雅所集,都注了“晋王羲之”。独有《集王书金刚经》则注唐玄序。因牵涉面较大,后者不一一更正,除在此说明一下外,仅在“附录二”中,把它放在前两种之后,而不归入唐。 十、关于石鼓文,唐代定为周文王、周宣王、周成王之物。宋以后开始定为秦渡公(西周末)、秦文公、秦穆公(皆东周)等之物。其实不论秦襄、秦文、秦穆,都属周代,故本书注为“周秦石鼓文”。 这里的秦是秦国,这样朝代与国名都明确了 十一、加注“*”号之字表明其书已上入本书。这类包括古代就有的俗体字、异体字(盖与盖、画与画等),古体字(如尘与尘、礼与礼等)与借用其他字(如云云、党党、种种、适适、叶叶、裏里、帘帘、后后等)。未加*号者包括下列四种情况:1、省文(如虑虑、号号、复复、灭灭、电电、务务等),这类字实际上已收入本书。2、源自草书之字(如书书、专专等),除部首已简化之字外,这类字为数不多,其草书已收入本书。3、清代起才流行的俗字(拟拟、办为等);和4、新创之字(酝、运、币、钥、态、卫、让等)。这些字自然无书迹可查到。 十二、有些带*号之字,按部首笔画数查不到,但按拼音索引却能查到。这情况主要发生在异体字与原型字之间,而本书又无该原型字之简字的场合。因此遇到“*”号时,最好先查拼音索引。 十三、本字典所附书家书迹一览表中,碑帖之有年代者加注年代。书家方面兼列其字、号和生卒年代,不知年代者按其同代人排列次序,或附在最后。 十四、中国书法博大精深,虽精诚觅集,终亦难全。编中如有不足之处,希望读者随时批评,以便更正。
作品目录
周
石鼓文
秦
泰山刻石
�邪台刻石
碣石颂
汉
鲁孝王刻石
朱博残碑
莱子侯刻石
开通褒斜道摩崖
大吉买山地记
三老讳字忌日记
子游残碑
嵩山太室神道石阙铭
北海相景君碑
石门颂
乙瑛碑
礼器碑
永寿二年�
孔宙碑
封龙山碑
西�华山庙碑
史晨碑
夏承碑
郭有道碑
西狭颂
杨淮表记
韩仁铭
尹宙碑
曹全碑
张迁碑
刘平国碑
小子残碑
朱君长三字
章草千字文
芝白帖
魏
十三字残帖
墓田丙舍帖
�季直表
宣示表
吴
谷郎碑
西晋
出师表
月仪帖
平复帖
东晋
兰亭叙
十七帖
丧乱帖
孔侍中帖
袁生帖
姨母帖
初月帖
迟汝帖
奉橘帖
行穰帖
快雪时晴帖
思想帖
此事帖
官奴帖
二谢帖
虞义�帖
乐毅论
(集字圣教序)
(�福寺断碑)
鸭头丸帖
中秋帖
东山帖
洛神十三行
地黄汤帖
二王帖
廿九日帖
送梨帖
兰草帖
伯远帖
广武将军碑
�宾子碑
(西域出土书迹)
(木简)
刘宋
�龙颜碑
江阳王次妃石夫人墓誌
石门铭
安定王夫人王氏墓誌
郑文公下碑
论经书诗
观海童诗
云峰山摩崖
太基山摩崖
天柱山摩崖
百峰山摩崖
安乐王墓誌
元显�墓誌
元珍墓誌
司马景和妻孟氏墓誌
皇甫�墓誌
齐郡王�造像记
崔敬邕墓誌
贾思伯碑
司马�墓誌
李璧墓誌
司马显姿墓誌
张猛龙碑
高贞碑
高庆碑
元倪墓誌
马鸣寺眼法师碑
元马璁墓誌
鞠彦云墓誌
李超墓誌
张玄墓誌
东魏
比丘洪宾造像记
王僧墓誌
高湛墓誌
敬史君碑
北齐
崔府君墓誌
报德像碑
乡孝举孝义�敬碑
徂徕山佛号摩崖
北周
匡�刻经颂
隋
龙藏寺碑
美人董氏墓誌
启法寺碑
苏孝慈墓誌
张贵男墓誌
真草千字文
(高昌国墓�)
唐
孔子庙堂碑
积时帖
等慈寺碑
昭仁寺碑
枯树赋
皇甫府君碑
化度寺碑
九成宫醴泉铭
虞恭公温彦博碑
虞恭公墓誌
史事帖
草书千字文
裴镜民碑
屏风书
伊阙佛�碑
孟法师碑
晋祠铭
温泉铭
哀册
房玄龄碑
雁塔圣教序
倪宽赞
行书千字文
韩仲良碑
绝交书
卫景武公李靖碑
王居士�塔铭
尉迟敬德碑
道因法师碑
泉男生墓誌
书谱
草书千字文
观无量寿经
梁师亮墓誌
�仙太子碑
夏日游石淙诗
信行禅师碑
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善才寺碑
岳麓寺碑
东林寺碑
郎官石记
肚痛帖
草书帖
草书古诗四帖
老子道德经
多宾塔碑
祭�稿
祭伯稿
争坐位稿
麻姑仙坛记
宋�碑
李玄静先生碑
李氏庙记
竹山堂�句
裴将军诗
颜勤礼碑
自叙帖
司马�碑
颜氏家庙碑
建中告身帖
(忠义堂帖)
放生池帖
�书帖
文殊帖
江外帖
送书帖
草篆帖
广平帖
圣母帖
草书千字文
论书帖
秋�八首
藏真帖
律公帖
深慰帖
最澄请来目录跋
罗池庙碑
金刚般若经
玄秘塔碑
神策军纪圣德碑
五代
神仙起居帖
韭花帖
夏热帖
宋
赤壁赋
寒食帖
醉翁亭记
李白仙诗巷
楚颂帖
大江东帖
寒食帖跋
李白忆旧游诗巷
伏波神祠诗巷
松风阁诗巷
王长者墓志铭稿
范滂传
春游词
三图题识
颜真卿告身跋
赠佛照禅师诗
草书帖
乐兄帖
方圆庵记
苕溪诗
评纸帖
蜀素帖
第一山三大字
重修大成殿记
易声
东福寺方丈二大字
元
行书千字文
天冠山诗帖
妙严寺记
李太白诗巷
明
西苑诗
�山�帖
王�诗巷
王�书幅
(集帖等)
澄清堂帖
淳化阁帖
大观帖
草书�会
停云馆法帖
余清齐法帖
�冈齐法帖
玉烟堂法帖
快雪堂法帖
三希堂法帖
秋碧堂法帖
草字�
草书�辨
隶辨
说文古籀补
说文古籀补补
石鼓文
秦
泰山刻石
�邪台刻石
碣石颂
汉
鲁孝王刻石
朱博残碑
莱子侯刻石
开通褒斜道摩崖
大吉买山地记
三老讳字忌日记
子游残碑
嵩山太室神道石阙铭
北海相景君碑
石门颂
乙瑛碑
礼器碑
永寿二年�
孔宙碑
封龙山碑
西�华山庙碑
史晨碑
夏承碑
郭有道碑
西狭颂
杨淮表记
韩仁铭
尹宙碑
曹全碑
张迁碑
刘平国碑
小子残碑
朱君长三字
章草千字文
芝白帖
魏
十三字残帖
墓田丙舍帖
�季直表
宣示表
吴
谷郎碑
西晋
出师表
月仪帖
平复帖
东晋
兰亭叙
十七帖
丧乱帖
孔侍中帖
袁生帖
姨母帖
初月帖
迟汝帖
奉橘帖
行穰帖
快雪时晴帖
思想帖
此事帖
官奴帖
二谢帖
虞义�帖
乐毅论
(集字圣教序)
(�福寺断碑)
鸭头丸帖
中秋帖
东山帖
洛神十三行
地黄汤帖
二王帖
廿九日帖
送梨帖
兰草帖
伯远帖
广武将军碑
�宾子碑
(西域出土书迹)
(木简)
刘宋
�龙颜碑
江阳王次妃石夫人墓誌
石门铭
安定王夫人王氏墓誌
郑文公下碑
论经书诗
观海童诗
云峰山摩崖
太基山摩崖
天柱山摩崖
百峰山摩崖
安乐王墓誌
元显�墓誌
元珍墓誌
司马景和妻孟氏墓誌
皇甫�墓誌
齐郡王�造像记
崔敬邕墓誌
贾思伯碑
司马�墓誌
李璧墓誌
司马显姿墓誌
张猛龙碑
高贞碑
高庆碑
元倪墓誌
马鸣寺眼法师碑
元马璁墓誌
鞠彦云墓誌
李超墓誌
张玄墓誌
东魏
比丘洪宾造像记
王僧墓誌
高湛墓誌
敬史君碑
北齐
崔府君墓誌
报德像碑
乡孝举孝义�敬碑
徂徕山佛号摩崖
北周
匡�刻经颂
隋
龙藏寺碑
美人董氏墓誌
启法寺碑
苏孝慈墓誌
张贵男墓誌
真草千字文
(高昌国墓�)
唐
孔子庙堂碑
积时帖
等慈寺碑
昭仁寺碑
枯树赋
皇甫府君碑
化度寺碑
九成宫醴泉铭
虞恭公温彦博碑
虞恭公墓誌
史事帖
草书千字文
裴镜民碑
屏风书
伊阙佛�碑
孟法师碑
晋祠铭
温泉铭
哀册
房玄龄碑
雁塔圣教序
倪宽赞
行书千字文
韩仲良碑
绝交书
卫景武公李靖碑
王居士�塔铭
尉迟敬德碑
道因法师碑
泉男生墓誌
书谱
草书千字文
观无量寿经
梁师亮墓誌
�仙太子碑
夏日游石淙诗
信行禅师碑
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善才寺碑
岳麓寺碑
东林寺碑
郎官石记
肚痛帖
草书帖
草书古诗四帖
老子道德经
多宾塔碑
祭�稿
祭伯稿
争坐位稿
麻姑仙坛记
宋�碑
李玄静先生碑
李氏庙记
竹山堂�句
裴将军诗
颜勤礼碑
自叙帖
司马�碑
颜氏家庙碑
建中告身帖
(忠义堂帖)
放生池帖
�书帖
文殊帖
江外帖
送书帖
草篆帖
广平帖
圣母帖
草书千字文
论书帖
秋�八首
藏真帖
律公帖
深慰帖
最澄请来目录跋
罗池庙碑
金刚般若经
玄秘塔碑
神策军纪圣德碑
五代
神仙起居帖
韭花帖
夏热帖
宋
赤壁赋
寒食帖
醉翁亭记
李白仙诗巷
楚颂帖
大江东帖
寒食帖跋
李白忆旧游诗巷
伏波神祠诗巷
松风阁诗巷
王长者墓志铭稿
范滂传
春游词
三图题识
颜真卿告身跋
赠佛照禅师诗
草书帖
乐兄帖
方圆庵记
苕溪诗
评纸帖
蜀素帖
第一山三大字
重修大成殿记
易声
东福寺方丈二大字
元
行书千字文
天冠山诗帖
妙严寺记
李太白诗巷
明
西苑诗
�山�帖
王�诗巷
王�书幅
(集帖等)
澄清堂帖
淳化阁帖
大观帖
草书�会
停云馆法帖
余清齐法帖
�冈齐法帖
玉烟堂法帖
快雪堂法帖
三希堂法帖
秋碧堂法帖
草字�
草书�辨
隶辨
说文古籀补
说文古籀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