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茹欲立行楷书札

2019-08-11 04:56:53 百科
茹欲立行楷书札

茹欲立行楷书札

《茹欲立行楷书札》是1937年茹欲立在日军进逼南京前夕写给儿女们的一封家书。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茹欲立行楷书札
  • 创作年代:现代
  • 作者:茹欲立
  • 规格:纵28.5厘米,横20.5厘米
  • 字数:12行,282字
  • 书法类型:行楷书

作品简介

近代书法大家杨守敬在他的《学书迩言》中,曾经在梁同书提出的“学书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的基础上补充了“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伦者也。”
杨守敬的这几句话可谓道尽了书法的真谛。书法,是一个人功力、学养、见识、才情的自然流露,而不是单纯的书写技巧的再现。茹欲立的这件行楷书札(见右图)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书札不同于对联、条幅、中堂等书法形式的创作。由于是私人间的往来信件,故而书写起来比较自然和随意。它所表现的,往往不是书家的笔力和气魄,而是学养和性情,在很大程度上,也表现了书家的品格和当时的心绪。茹欲立儘管不是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但从这件书札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忧国忧民、以民族大义为重的人。在他写这件书札的时候,强敌进逼,国家遭难,南京旦夕不保,而作者已年过半百,手无寸铁,忧心如焚,惟以教育子女刻苦自励以尽国民之责:“汝辈年既幼弱,未能效力国家,实亦无法。然当求学自立,谋储后日之能力,以备其时之至。若此时不知勉奋,将来终为无用之人,于国于家于己身,三者皆无益也。……吾虽老矣,犹思随国民之后,尽吾一己之责,不敢自外于人群也。但恨手无斧柯,不获尽吾所能耳。”忧愤悲凉之情,跃然纸上,至今读之仍令人心情难以平静。
这件书札下笔沉郁,笔力充盈,起笔处多是侧锋取势,不加雕琢,行笔则自然流畅,间有顿挫以增强线条的力感和质感,如其中的“国”、“敢”、“群”等,使作品在妍雅中不失刚劲之力,可谓深得“二王”神髓和北碑真谛。在结体上,文字多呈向右上方倾斜之势,增强了字的动感。在章法上,通篇作品行距大于字距,达到了既紧密呼应又疏朗可观的艺术效果,给人以沉雄、苍凉的美感。总之,非有高深学养和娴熟技巧者不能为之。

作者简介

茹欲立(1883—1972),字卓亭,陕西三原人。早年就学于三原宏道大学堂,后赴日本留学,1905年入中国同盟会,1931年任南京政府审计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北检察署副检察长等职。书法造诣颇高,曾遍临秦汉、魏晋、隋唐刻石及“二王”法书,在北碑上造诣颇深,尤得北魏墓誌劲健、温润之神韵。其楷书不拘一格,遵守法度而不墨守成规;行书作品亦自成一家。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