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国学素养》作者张振鹏,青岛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本书重点在介绍经典、解读经典,让教师具备国学素养,从而在生活和教学实际中熟练运用国学经典的智慧。要做到读经典、学经典、用经典,并从中受益,这才是学习经典的正确态度。2016年11月,《教师的国学素养》荣获第三十届华东地区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图书二等奖。
基本介绍
- 书名:教师的国学素养
- 作者:张振鹏
- ISBN:9787555227922
- 类别:教育
- 定价:39.80
-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8
- 开本:16
编辑推荐
学习、践行、弘扬传统文化,共同复兴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本书虽然是讲国学,但非常“接地气”,不枯燥,不高深,更不玄妙。本书把握住了国学的核心内容,不是让读者拿来“装点门面”和束之高阁的,而是真正的指导工作和生活。
内容推荐
《教师的国学素养》就是为了教师感受国学的魅力,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精神营养,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教师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学会剔除各种不良文化的侵袭,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成为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本书的重点在介绍经典、解读经典,让教师具备国学素养,从而在生活和教学实际中熟练运用国学经典的智慧。要做到读经典、学经典、用经典,并从中受益,这才是学习经典的正确态度。教师学国学,一定要学以致用,一定要知行合一,一定要解行相应,这样,才能真正体悟到国学的妙处。
本书的重点在介绍经典、解读经典,让教师具备国学素养,从而在生活和教学实际中熟练运用国学经典的智慧。要做到读经典、学经典、用经典,并从中受益,这才是学习经典的正确态度。教师学国学,一定要学以致用,一定要知行合一,一定要解行相应,这样,才能真正体悟到国学的妙处。
作者简介
张振鹏
北京大学中国小骨干教师研修班“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专题主讲专家
机械工业出版社成立60周年“最具影响力作者”,作品总销量超过150万册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特聘专家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苏电视台、凤凰讲堂等节目访谈嘉宾
传统文化传播者、推动者
作品入选“2011-2012年中国十大亲职教育图书”、《中国教育报》“2011年教师暑期阅读推荐书目”、“2014-2015年全民阅读年会50种重点图书”
另有多部作品着作权输往韩国、越南、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为什幺要具备国学素养
国学中蕴含着伟大的智慧
认识什幺是“经典”
中华文化的血脉是什幺
认识“伦常”——五伦关係
五常及其背后的深意
“道德”二字蕴含着大学问
在国学中如何解读“教育”
学国学,一定要学以致用
教师具备国学素养的必要性
认识什幺是“经典”
中华文化的血脉是什幺
认识“伦常”——五伦关係
五常及其背后的深意
“道德”二字蕴含着大学问
在国学中如何解读“教育”
学国学,一定要学以致用
教师具备国学素养的必要性
第二章 国学大家的教育智慧
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墨子——兼爱、节用、尚贤
孟子——以德为主,德才兼备
荀子——累积知识,培养道德
董仲舒——兴校、选士、尊儒、论道
颜之推——德与艺的教育
韩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柳宗元——顺天致性,博採众长
朱熹——明人伦,明事穷理,学思力行
王守仁——明其心,致良知
王夫之——学思,知行,教学
曾国藩——勤、孝、俭、仁、恆、谦
墨子——兼爱、节用、尚贤
孟子——以德为主,德才兼备
荀子——累积知识,培养道德
董仲舒——兴校、选士、尊儒、论道
颜之推——德与艺的教育
韩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柳宗元——顺天致性,博採众长
朱熹——明人伦,明事穷理,学思力行
王守仁——明其心,致良知
王夫之——学思,知行,教学
曾国藩——勤、孝、俭、仁、恆、谦
第三章 国学经典里的大智慧
《论语》——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
《孟子》——民本,仁者爱人
《大学》——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中庸》——儒家最高的道德标準
《易经》——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学记》——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着
《礼记》——不学礼,无以立
《孝经》——真正落实“百善孝为先”
《老子》——道家学派的经典学说
《庄子》——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发扬
《六祖坛经》——佛教禅宗的着名典籍
《太上感应篇》——吉凶祸福的原理
《颜氏家训》——古代家教集大成之作
《了凡四训》——立命积善,改过谦德
《朱子治家格言》——治家有“大道”
《弟子规》——落到实处的经典
《三字经》——中国传统启蒙教材
《百家姓》——家族传承的历史渊源
《千字文》——一千汉字组成的韵文
《增广贤文》——人生哲学与处世之道
《养正遗规》——养性、修身的教育
《教女遗规》——女子教育之集大成
《曾文正公家书》——价值连城的书信集
《孟子》——民本,仁者爱人
《大学》——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中庸》——儒家最高的道德标準
《易经》——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学记》——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着
《礼记》——不学礼,无以立
《孝经》——真正落实“百善孝为先”
《老子》——道家学派的经典学说
《庄子》——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发扬
《六祖坛经》——佛教禅宗的着名典籍
《太上感应篇》——吉凶祸福的原理
《颜氏家训》——古代家教集大成之作
《了凡四训》——立命积善,改过谦德
《朱子治家格言》——治家有“大道”
《弟子规》——落到实处的经典
《三字经》——中国传统启蒙教材
《百家姓》——家族传承的历史渊源
《千字文》——一千汉字组成的韵文
《增广贤文》——人生哲学与处世之道
《养正遗规》——养性、修身的教育
《教女遗规》——女子教育之集大成
《曾文正公家书》——价值连城的书信集
第四章 国学经典名句解读
勤学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人格篇——君子泰而不骄
志向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修身篇——吾日三省吾身
齐家篇——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治国篇——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人格篇——君子泰而不骄
志向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修身篇——吾日三省吾身
齐家篇——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治国篇——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第五章 国学基本常识略览
教育科举——延续千年的教学考试
官职制度——官职演变、分类、称谓
古代称谓——寻蹤探源称谓文化
文化典籍——万古不朽的中华智慧
节日礼俗——重新认识传统习俗
艺术荟萃——探寻传统艺术瑰宝
参考文献
官职制度——官职演变、分类、称谓
古代称谓——寻蹤探源称谓文化
文化典籍——万古不朽的中华智慧
节日礼俗——重新认识传统习俗
艺术荟萃——探寻传统艺术瑰宝
参考文献
前言内容
国学,是中国之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创造的灿烂文化。这些文化,不仅存在于典籍中,而且也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祖先的思想智慧是珍贵的,而这些思想智慧则是由浩瀚的文化典籍传承下来的。这些宝贵的典籍穿越时空,给一代代人带来心灵的震撼与滋养,她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与精神价值的载体,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积澱下来的经验和智慧结晶,也是全球华人民族凝聚力的根基。
国学是中华民族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而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所在。国学所强调的爱国主义、团结和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孝亲尊师、好学修身、崇德重义、敬业乐群、亲仁善邻、尊老爱幼、忠厚勤勉等内容,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我们应当信仰和追求的生活理想和生命价值,值得好好学习,并在生活中好好运用。
今天,每个国人都应该学习国学,学习中华先祖留下的伟大智慧。教师是孩子一生学习的领路人,更应该具备一定的国学素养,更要学习国学经典,感悟国学智慧。要学习立身,学习处世,学习历史,学习教育……只有充分学习祖先留下的智慧,才能明白事理,才能提升品格,才能让自己心存大气魄,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当然,也才更懂得去爱自己、爱孩子,教自己、教孩子,给自己和孩子一个幸福智慧的人生。
不难想像,今天开始学习国学经典的孩子,若能领悟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经典的教诲,认同人类社会千百年来共守的基本的道德价值,十几年、二十几年后,他们将成为有中华文化素养的人,会成为按照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立身处世的堂堂正正的君子,会以更高的文化自觉完成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而这,也给今天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书旨在透过解读古圣先贤的教诲,解读国学经典,向教师普及、传播中华文化,使教师深入认识中华文化,感受国学的魅力,激发爱国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精神营养,提高国学素养,从而成为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本书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教师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消除对中华文化的误解与偏见,学会抵御各种不良文化的侵袭,弘扬中华文化,成为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创新者和建设者。
虽然本书是讲国学,但非常“接地气”,不枯燥,不高深,更不玄妙;不是包罗万象、面面俱到,而是把握住了国学的核心内容;不是让读者拿来“装点门面”和束之高阁的,而是能够真正落地的,是能够指导生活和工作的。
读经典、学经典、用经典,把圣贤的教诲放在心中,把自己的心置换成圣贤之心,与圣贤心心相应,在生活和工作中着力落实、力行圣贤的风範,这才是学习中华文化经典的正确态度。否则,学而不用,只能是知识,而不能变为智慧,所谓“但学文,不力行,长浮华,成何人?”所以,教师学国学,一定要学以致用,一定要知行合一,一定要解行相应,一定要身体力行,这样才能真正体悟到国学的妙处,也才能真正让自己和孩子们一生受益。
宗圣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取决于中华文化的世代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赖于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只要保持文化不败、精神不衰,中华民族一定会在忧患中崛起。愿每一位教师都能从国学中不断获得智慧与力量,愿年轻一代都行动起来,共同承担起中华文化复兴的光荣使命!
祖先的思想智慧是珍贵的,而这些思想智慧则是由浩瀚的文化典籍传承下来的。这些宝贵的典籍穿越时空,给一代代人带来心灵的震撼与滋养,她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与精神价值的载体,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积澱下来的经验和智慧结晶,也是全球华人民族凝聚力的根基。
国学是中华民族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而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所在。国学所强调的爱国主义、团结和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孝亲尊师、好学修身、崇德重义、敬业乐群、亲仁善邻、尊老爱幼、忠厚勤勉等内容,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我们应当信仰和追求的生活理想和生命价值,值得好好学习,并在生活中好好运用。
今天,每个国人都应该学习国学,学习中华先祖留下的伟大智慧。教师是孩子一生学习的领路人,更应该具备一定的国学素养,更要学习国学经典,感悟国学智慧。要学习立身,学习处世,学习历史,学习教育……只有充分学习祖先留下的智慧,才能明白事理,才能提升品格,才能让自己心存大气魄,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当然,也才更懂得去爱自己、爱孩子,教自己、教孩子,给自己和孩子一个幸福智慧的人生。
不难想像,今天开始学习国学经典的孩子,若能领悟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经典的教诲,认同人类社会千百年来共守的基本的道德价值,十几年、二十几年后,他们将成为有中华文化素养的人,会成为按照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立身处世的堂堂正正的君子,会以更高的文化自觉完成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而这,也给今天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书旨在透过解读古圣先贤的教诲,解读国学经典,向教师普及、传播中华文化,使教师深入认识中华文化,感受国学的魅力,激发爱国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精神营养,提高国学素养,从而成为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本书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教师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消除对中华文化的误解与偏见,学会抵御各种不良文化的侵袭,弘扬中华文化,成为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创新者和建设者。
虽然本书是讲国学,但非常“接地气”,不枯燥,不高深,更不玄妙;不是包罗万象、面面俱到,而是把握住了国学的核心内容;不是让读者拿来“装点门面”和束之高阁的,而是能够真正落地的,是能够指导生活和工作的。
读经典、学经典、用经典,把圣贤的教诲放在心中,把自己的心置换成圣贤之心,与圣贤心心相应,在生活和工作中着力落实、力行圣贤的风範,这才是学习中华文化经典的正确态度。否则,学而不用,只能是知识,而不能变为智慧,所谓“但学文,不力行,长浮华,成何人?”所以,教师学国学,一定要学以致用,一定要知行合一,一定要解行相应,一定要身体力行,这样才能真正体悟到国学的妙处,也才能真正让自己和孩子们一生受益。
宗圣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取决于中华文化的世代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赖于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只要保持文化不败、精神不衰,中华民族一定会在忧患中崛起。愿每一位教师都能从国学中不断获得智慧与力量,愿年轻一代都行动起来,共同承担起中华文化复兴的光荣使命!
线上试读
教师是文化的传承者,应该首先让自己具备国学素养,才能承担起传播、弘扬国学的重任,把古圣先贤的伟大智慧教给学生。
《易经蒙卦 》里说:
蒙以养正,圣功也。
在童蒙未开化时,培养孩子的正知、正见,这是最大的功业,天下没有比这更大的事业了。养正,要求我们自己先要“养正”,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以前对中华文化的误解通通抹掉,才能在自己“养正”之后再“养孩子的正”。
西汉学者扬雄在《法言学行》中提到:
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
老师啊老师,你是给孩子立命的啊!父母给孩子生命,老师给孩子慧命——智慧的生命。这个智慧从哪里来?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来,从国学精华中来。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在《师说》里提到: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又次之。我们要传的“道”来自哪里?当然来自中华优秀文化,来自国学精华。
教师一定对“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句话特别熟悉,而且也知道如何去做到“师”和“范”,那就是要让自己“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何才能达到这种修为呢?《易经乾卦 》给了我们答案:
进德修业,与时偕行!
这也是“进修”二字的由来。进的是什幺?是德!修的是什幺?业!进德在先,修业在后;进德为主,修业为辅;进德为本,修业为末!不要主次颠倒,不要本末倒置。德进不好,业再好也没有根,是空中楼阁!我们一定要提升自己的国学素养,用国学武装自己,提升修为,真正去“进德修业,与时偕行”,如此,才能成为德业双修、德业俱佳的优秀教师。
《易经蒙卦 》里说:
蒙以养正,圣功也。
在童蒙未开化时,培养孩子的正知、正见,这是最大的功业,天下没有比这更大的事业了。养正,要求我们自己先要“养正”,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以前对中华文化的误解通通抹掉,才能在自己“养正”之后再“养孩子的正”。
西汉学者扬雄在《法言学行》中提到:
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
老师啊老师,你是给孩子立命的啊!父母给孩子生命,老师给孩子慧命——智慧的生命。这个智慧从哪里来?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来,从国学精华中来。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在《师说》里提到: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又次之。我们要传的“道”来自哪里?当然来自中华优秀文化,来自国学精华。
教师一定对“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句话特别熟悉,而且也知道如何去做到“师”和“范”,那就是要让自己“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何才能达到这种修为呢?《易经乾卦 》给了我们答案:
进德修业,与时偕行!
这也是“进修”二字的由来。进的是什幺?是德!修的是什幺?业!进德在先,修业在后;进德为主,修业为辅;进德为本,修业为末!不要主次颠倒,不要本末倒置。德进不好,业再好也没有根,是空中楼阁!我们一定要提升自己的国学素养,用国学武装自己,提升修为,真正去“进德修业,与时偕行”,如此,才能成为德业双修、德业俱佳的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