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红蓼花香夹岸稠》是宋代词人晏殊创作的一首词。上阕写了春江水绿、红蓼夹岸的水乡美景。下阕写了一个酒后醒来的渔父,因拨弄船桨,惊飞了一对鸳鸯,鸳鸯飞去,却不断回头张望。这首词描绘江上美景,洋溢着勃勃生机。风格自然和婉,意境清新明丽。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浣溪沙·红蓼花香夹岸稠
- 创作年代:宋代
- 作品体裁:词
- 作者:晏殊
- 作品出处:《珠玉词》
作品原文
浣溪沙①
红蓼花香夹岸稠②,绿波春水向东流。小船轻舫好追游③。
渔父酒醒重拨棹④,鸳鸯飞去却回头⑤。一杯销尽两眉愁。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浣溪沙:词牌名,双调四十二字,上阕三句三平韵,下阕三句两平韵。
②红蓼(liǎo):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夏秋季开花,花浅红色。也称水蓼。
③舫:船。
④棹(zhào):划船的桨。
⑤却:还。
白话译文
红蓼花开,夹岸香浓。绿波春水,向东流去。此时正好坐着小船,在江上愉快地遨赏。
渔翁酒醒,又再划舟前行。鸳鸯被惊飞去。屡屡回头而望。一杯在手,便解开紧锁的双眉,销尽愁绪。
创作背景
据《明一统志》卷二十七《归德府》载:南湖在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城南五里,宋晏元献放驯鹭于湖中。据这首词的词意推测,可能作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晏殊迁谪于商丘时。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夹岸红蓼丛生,四望但见满目繁花掩映,空气里也飘散着浓郁芳香,而相伴遥遥东去的一湾春水,碧波澄澈,正好供轻舫小舟追游嬉戏。上阕以三组连贯递进的景象,分就冷暖色调的视觉对比、波声人语的听觉感触和水气花香的嗅觉把握里,多角度地描绘出一幅春日行乐图,轻快明丽,洋溢着蓬勃生机与清朗气息。
下阕则将笔势转注于江上风光。过片谓渔父酒醒后,顿时发觉离归程已远,连忙重新拨桨返回,原来他先时酣饮沉睡,一任船儿随波飘流。不过,对此并未明写,而是通过富于暗示性的动作,由回溯追想完成。在这个空白处,假不写之写,充分体达其悠闲适意的生涯。下面再由人及鸟,续写棹动水响际,惊飞了双双栖憩的鸳鸯,忽地振翅远去,却又相互回头照看。这句表现鸳鸯神态极生动,它们的自然生理特徵并具有社会人事内容的启迪性,这样便从容推出结拍,收束全篇:“一杯销尽两眉愁!”“愁”什幺呢,或许是韶华易逝人生短促的伤感,对于远方恋人的眷念与离别的悲哀,某种理想境界执着而无望的追求,甚至是闲愁,一抹难以言说也不必说清的淡淡怅惘迷离情绪。总之,它烟雾般缭绕在心头,推诿不去。但一杯在手,便得释然,直觉跟前这花鸟水云无不欣欣然通合天机,与人相亲相近,又何不且乐现时的阳春美景,而拘拘自苦若是,念及此,就尽销愁颜了。
这首小词,似乎顺手写来,无须着力,却清丽畅朗,颇具天然之趣。
名家点评
安徽大学教授宛敏灏《二晏及其词》:颇能表现一种和婉的情调,暇豫的风度。虽近于韦庄的清俊,实不相似。各有其社会历史来源也。
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祖籍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少有文名,被誉为神童,皇帝亲自召见,赐进士及第。担任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死后谥号元献。晏殊不仅自己身居高位,同时也注重提携后人,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都是他的弟子。晏殊在文坛上以词着称,小令写得最好,有词一百三十多首,集成《珠玉词》,大部分是写闲逸生活,缠绵幽美,用语新奇,善于鍊字,有不少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