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礼之用,和为贵

2017-05-01 02:32:12 百科
礼之用,和为贵

礼之用,和为贵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第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礼之用,和为贵
  • :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 :调和、和谐、协调、中和
  • 先王之道: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 :这、此等意
  • :节制

注释

① 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② 和:调和、和谐、协调。
③ 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文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⑤节:节制,和前面的礼字是分开的。

译文

有子说:”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关係和谐为可贵。先王治国,就以这样为'美',大小事情都这样。有行不通的时候,单纯地为和谐而去和谐,不用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评价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
冯跃利书法 落款为礼之用和为贵冯跃利书法 落款为礼之用和为贵
曾子觉得,礼的推行和套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有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当时,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係开始破裂,臣弒君、子弒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曾子认为,有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至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曾子理解,有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