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带领读者重访宋朝故地,娓娓道来文坛佳话和名人掌故,解读宋词的灵魂及词人品性,使读者得以直面历史的苍凉及世事的沧桑,深入了解宋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源头。文章融铸了丰富的文学元素和人文精神,读来不仅有益于提高文学素养,对于人格的塑造也大有裨益。
基本介绍
- 书名:曾是惊鸿照影来:宋词之旅
-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 页数:348页
- 开本:16
- 品牌:中国青年出版社
- 作者:李元洛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15313580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追溯已逝的岁月和清纯的古典。
这些词如同名贵而不朽的水果,历时千年而新鲜饱满,似乎才从生命之树上摘落,今日的读者品之仍然齿颊生香。
这些词如同名贵而不朽的水果,历时千年而新鲜饱满,似乎才从生命之树上摘落,今日的读者品之仍然齿颊生香。
作者简介
李元洛,湖南长沙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师範大学中文系。研究员,多所大学名誉教授与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在海峡两岸出版《诗美学》《红紫芳菲——诗词经典导读》《写给缪斯的情书——台港与海外新诗欣赏》等诗学着作十余种。《书院清池》《穿越唐诗宋词》《风骚百代——诗文化大散文》等散文集十余种。
图书目录
落英缤纷
我常常忽发痴想,那些乐曲的命名,必然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伴随,如果不止是听曲,而且可以循名追溯那些曲调取名的故事,如武陵人之追溯桃花之源,那就好了。
源头活水
抽刀断水水更流,江流是不可割断的,宋代词人承接了唐代的宽广水系,又击楫于时代的壮阔中流,才造就了宋词江声浩蕩浪花如雪的景象。
清秋泪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英杰或英雄只有铁石心肠,只有风云叱咤,只有壮怀激烈,而范仲淹流传至今的五首词中,却有三首泪痕点点,泪迹斑斑。
爱情的单弦琴与二重奏
晏几道是写爱情的圣手,其感情的深挚纯真是打动人心的基本原因,而他的爱情词中喜剧与悲剧的交织,欢情与悲情的融会,也使得他的独弦琴与二重奏分外动人。
捲起千堆雪
黄州之贬,是苏轼一生贬谪的起点,也是他一生创作的高峰。
生死两西湖
苏轼的爱妾,以今日的语言是爱人或夫人朝云,她生于杭州西湖,竟然卒于惠州西湖。生死两西湖,这是千万中难逢其一的巧合,还是冥冥中难以预测的天意?
宝刀小试
王安石也偶尔到词的领地里去小试宝刀,虽然只是偶一为之,现存之词也不过寥寥十八首,但有的作品居然也精光四射,传唱千古。
月迷津渡
秦观的词,将明快流畅与含蓄蕴藉结合起来,抒写自己的恋情、离情和特定时代与境遇中的身世之情,形成了他情韵并重凄婉清丽的独特风格。
临安行
我去南宋时代的临安,好像凭弔一丸沉落的夕阳,翻读那一页页写满战火与血泪、卑鄙与崇高、荒淫苟安与呼号抗争的历史。
压倒鬚眉
南宋词坛的李清照以她的纤纤素手写下许多传之后世的扛鼎之作,是不让鬚眉乃至压倒鬚眉的巾帼,真是诗国也是封建时代的中国的奇蹟。
千古英雄气
苦难时代,艰难时世,往往孳生大奸大恶,也常常会推出拯救时艰的英雄豪杰。岳飞,就诞生成长并企图挥戈返日于这样一个时代,他的生命短暂如闪电,他的声威刚烈如雷霆。
国土三重奏
辛弃疾是英雄词人,或者说词人英雄。
钗头风
初恋,许多人都刻骨铭心,不管它是一曲令人不堪回首的悲吟,还是一支使人终生不忘的欢歌。陆游于此,大约是二者兼而有之吧?
黑夜中的电闪雷鸣
文天祥虽然并不是以诗人或词人鸣世,但他以血写成以剑书就的杰出诗词,其价值却远远在一些诗人词人的作品之上
巾帼之歌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时代,在理学兴盛对妇女的生活与思想如磐重压的宋朝,在历经金、元两次异族入侵民族灾难深重的日子里,她们仍以纤纤素手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词章。
怨曲·悲歌·丧钟
词本来起源于民间,民间词也曾经在歌筵舞榭与市井巷陌中广泛流传,蔚为壮观,颇为美听。时隔悠悠岁月,我们仍可从中听到低回幽婉的怨曲,肝肠寸断的悲歌,肃穆沉重的丧钟。
地久天长
唐代诗人的七夕之诗,像夜空中的星斗一样闪亮。同题而异代,在同一题材的竞技场上,唐代诗人作了一番出色表演方才谢幕。后来出场的宋代词人,身手又当如何呢?
永远的中秋月
中国人爱月而且最恋中秋之月。北宋时,中秋被正式确定为全国全民的传统节日。因此,一部宋代诗词史,就被明月特别是中秋明月照得光明洞澈,也就绝非偶然的了。
爱情五弦琴
追求自由美好的爱情,本是源于健康的人性,而与音乐和歌女有着天然联繫的所谓“词为艳科”的宋词,更是长于表现和歌唱爱情。
美人·隐者·烈士
如果翻开《全宋诗》或《全宋词》,在那年深月久逐渐泛黄的卷帙里,封闭不住仍然夺卷而出的,竟是那永远也不会消散的梅花的芬芳。
千古凭高
继不朽的唐诗之后的宋词,是一个千葩竞放永远也不会闭幕的花展,其中的登高之词,就是别具色彩与芬芳的一枝。
一去不不惟少年
宋代词人写他们的少年人生的篇章,也如同一支支红烛,曾经点亮了他们的记忆,也在千年后将我的记忆一一点亮。
请君试问东流水
水,是中外诗人讴歌顶礼的对象。先秦时代的水流,流过汉魏六朝,流过唐代划分为初盛中晚的诗人的篇章,在宋词中也波光潋滟,浪花飞扬。
我常常忽发痴想,那些乐曲的命名,必然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伴随,如果不止是听曲,而且可以循名追溯那些曲调取名的故事,如武陵人之追溯桃花之源,那就好了。
源头活水
抽刀断水水更流,江流是不可割断的,宋代词人承接了唐代的宽广水系,又击楫于时代的壮阔中流,才造就了宋词江声浩蕩浪花如雪的景象。
清秋泪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英杰或英雄只有铁石心肠,只有风云叱咤,只有壮怀激烈,而范仲淹流传至今的五首词中,却有三首泪痕点点,泪迹斑斑。
爱情的单弦琴与二重奏
晏几道是写爱情的圣手,其感情的深挚纯真是打动人心的基本原因,而他的爱情词中喜剧与悲剧的交织,欢情与悲情的融会,也使得他的独弦琴与二重奏分外动人。
捲起千堆雪
黄州之贬,是苏轼一生贬谪的起点,也是他一生创作的高峰。
生死两西湖
苏轼的爱妾,以今日的语言是爱人或夫人朝云,她生于杭州西湖,竟然卒于惠州西湖。生死两西湖,这是千万中难逢其一的巧合,还是冥冥中难以预测的天意?
宝刀小试
王安石也偶尔到词的领地里去小试宝刀,虽然只是偶一为之,现存之词也不过寥寥十八首,但有的作品居然也精光四射,传唱千古。
月迷津渡
秦观的词,将明快流畅与含蓄蕴藉结合起来,抒写自己的恋情、离情和特定时代与境遇中的身世之情,形成了他情韵并重凄婉清丽的独特风格。
临安行
我去南宋时代的临安,好像凭弔一丸沉落的夕阳,翻读那一页页写满战火与血泪、卑鄙与崇高、荒淫苟安与呼号抗争的历史。
压倒鬚眉
南宋词坛的李清照以她的纤纤素手写下许多传之后世的扛鼎之作,是不让鬚眉乃至压倒鬚眉的巾帼,真是诗国也是封建时代的中国的奇蹟。
千古英雄气
苦难时代,艰难时世,往往孳生大奸大恶,也常常会推出拯救时艰的英雄豪杰。岳飞,就诞生成长并企图挥戈返日于这样一个时代,他的生命短暂如闪电,他的声威刚烈如雷霆。
国土三重奏
辛弃疾是英雄词人,或者说词人英雄。
钗头风
初恋,许多人都刻骨铭心,不管它是一曲令人不堪回首的悲吟,还是一支使人终生不忘的欢歌。陆游于此,大约是二者兼而有之吧?
黑夜中的电闪雷鸣
文天祥虽然并不是以诗人或词人鸣世,但他以血写成以剑书就的杰出诗词,其价值却远远在一些诗人词人的作品之上
巾帼之歌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时代,在理学兴盛对妇女的生活与思想如磐重压的宋朝,在历经金、元两次异族入侵民族灾难深重的日子里,她们仍以纤纤素手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词章。
怨曲·悲歌·丧钟
词本来起源于民间,民间词也曾经在歌筵舞榭与市井巷陌中广泛流传,蔚为壮观,颇为美听。时隔悠悠岁月,我们仍可从中听到低回幽婉的怨曲,肝肠寸断的悲歌,肃穆沉重的丧钟。
地久天长
唐代诗人的七夕之诗,像夜空中的星斗一样闪亮。同题而异代,在同一题材的竞技场上,唐代诗人作了一番出色表演方才谢幕。后来出场的宋代词人,身手又当如何呢?
永远的中秋月
中国人爱月而且最恋中秋之月。北宋时,中秋被正式确定为全国全民的传统节日。因此,一部宋代诗词史,就被明月特别是中秋明月照得光明洞澈,也就绝非偶然的了。
爱情五弦琴
追求自由美好的爱情,本是源于健康的人性,而与音乐和歌女有着天然联繫的所谓“词为艳科”的宋词,更是长于表现和歌唱爱情。
美人·隐者·烈士
如果翻开《全宋诗》或《全宋词》,在那年深月久逐渐泛黄的卷帙里,封闭不住仍然夺卷而出的,竟是那永远也不会消散的梅花的芬芳。
千古凭高
继不朽的唐诗之后的宋词,是一个千葩竞放永远也不会闭幕的花展,其中的登高之词,就是别具色彩与芬芳的一枝。
一去不不惟少年
宋代词人写他们的少年人生的篇章,也如同一支支红烛,曾经点亮了他们的记忆,也在千年后将我的记忆一一点亮。
请君试问东流水
水,是中外诗人讴歌顶礼的对象。先秦时代的水流,流过汉魏六朝,流过唐代划分为初盛中晚的诗人的篇章,在宋词中也波光潋滟,浪花飞扬。
后记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文学的经典,诗歌美学的宝库,同时,也是现代人的永恆的精神家园。
在纷纷扰扰琐琐屑屑的日常生活中,在酒绿灯红物慾横流的滚滚红尘里,在此情无计可消除的月夕风晨,我常常怀念和重温千百年前的唐诗宋词和元曲,如同晤对虽然隔代却可以心心相许的朋友。中国人有重视友情的传统,将春秋佳日登山临水的称为“逸友”,将奇文共欣赏的称为“雅友”,将直言规谏的称为“诤友”,将品德端方的称为“畏友”,将行事正直拯溺扶危的称为“义友”,将友谊地久天长的称为“挚友”与“密友”,而优秀的唐诗和唐诗人呢?优秀的宋词和宋词人呢?优秀的元曲和元曲家呢?时隔千百年时光而不能目结同游,心有一点灵犀相通却可神交契合,是我相对如梦寐而可以倾心快谈的忘年的友人。
与那些出色的唐诗宋词元曲相对,炎炎酷夏,手捧的是一握使人心肺如洗尘俗顿消的清凉;凛凛寒冬,身拥的是一团即之也温生机不息的炉火。个人遭逢坎坷困顿不快不平,可以邀李白与辛弃疾和你一起来痛饮高歌;如果在当今之世还想书生意气地忧国忧民,杜甫和张养浩可以前来陪你一道长歌短哭。假若你还有弄月吟风的逸致闲情,有远遁尘嚣的雅怀清兴,有追寻生命意义的奇思玄想,唐诗宋词元曲中有的是未经污染的嘉山胜水,有的是天生丽质的名花好月,有的是暮鼓晨钟的佛理禅境,可以让你作一番物我两忘的神游与卧游。
家父李伏波先生是功力深厚的书法家,也是颇具才情的诗人,早在遥远的少年时代,我就有幸耳濡目染在书香与诗香之中了。数十年来,我专攻诗论与诗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移情别恋于散文创作,在海峡两岸分别出版《凤凰游》与《吹箫说剑》两本散文集之后,我忽发愿想:时不我待,我不能再停留于有感而发随意而为的写作方式与状态了,我应该集中精力与笔力,调动自己的文化积澱与生活积累,从事专题性的散文写作,以形成自己独有的品种与风格。于是,我明确目标和方向,执笔为文,记叙我与唐诗宋词元曲多年的而且是忘年的友情。十年来,春花伴我,秋月照我,朝阳唤我,夕照留我,深宵不眠的孤灯伴我,让展卷的书页计算白昼有多长,让不倦的健笔测量夜晚有多深,终于完成了《万遍千回梦里惊——唐诗之旅》《曾是惊鸿照影来——宋词之旅》《风袖翩翩吹瘦马——元曲之旅》这三本专题散文集,而另一本以唐宋元明清之绝句为题材的散文集《绝句之旅》,则有如在预定的旅游线路之外心有旁骛的寻幽探胜,或者说,好似年终结算时额外得到的奖赏花红。
以上三书,曾先后由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此处虽不再一一具名,但我对曾经关心和帮助过我的师友,永远心存感激;虽无法一一具名,但对广大垂青于我的读者,我也永远心存感念。此次略加增删修订,由我少年时即熟知其名的中国青年出版社新版刊行,同时推出,则应该感谢代为引荐的我的学生、词人蔡世平,以及新近于京华初识而万人丛中一握手的主事者彭明榜兄和尚未谋面的责编孙梦云与李佼佼女士,应该致谢的还有孙初先生,如果拙着尚堪称织锦,他卓尔不群的绘画与装帧,则的确可谓锦上添花。
李元洛
二零一二年岁暮于长沙
在纷纷扰扰琐琐屑屑的日常生活中,在酒绿灯红物慾横流的滚滚红尘里,在此情无计可消除的月夕风晨,我常常怀念和重温千百年前的唐诗宋词和元曲,如同晤对虽然隔代却可以心心相许的朋友。中国人有重视友情的传统,将春秋佳日登山临水的称为“逸友”,将奇文共欣赏的称为“雅友”,将直言规谏的称为“诤友”,将品德端方的称为“畏友”,将行事正直拯溺扶危的称为“义友”,将友谊地久天长的称为“挚友”与“密友”,而优秀的唐诗和唐诗人呢?优秀的宋词和宋词人呢?优秀的元曲和元曲家呢?时隔千百年时光而不能目结同游,心有一点灵犀相通却可神交契合,是我相对如梦寐而可以倾心快谈的忘年的友人。
与那些出色的唐诗宋词元曲相对,炎炎酷夏,手捧的是一握使人心肺如洗尘俗顿消的清凉;凛凛寒冬,身拥的是一团即之也温生机不息的炉火。个人遭逢坎坷困顿不快不平,可以邀李白与辛弃疾和你一起来痛饮高歌;如果在当今之世还想书生意气地忧国忧民,杜甫和张养浩可以前来陪你一道长歌短哭。假若你还有弄月吟风的逸致闲情,有远遁尘嚣的雅怀清兴,有追寻生命意义的奇思玄想,唐诗宋词元曲中有的是未经污染的嘉山胜水,有的是天生丽质的名花好月,有的是暮鼓晨钟的佛理禅境,可以让你作一番物我两忘的神游与卧游。
家父李伏波先生是功力深厚的书法家,也是颇具才情的诗人,早在遥远的少年时代,我就有幸耳濡目染在书香与诗香之中了。数十年来,我专攻诗论与诗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移情别恋于散文创作,在海峡两岸分别出版《凤凰游》与《吹箫说剑》两本散文集之后,我忽发愿想:时不我待,我不能再停留于有感而发随意而为的写作方式与状态了,我应该集中精力与笔力,调动自己的文化积澱与生活积累,从事专题性的散文写作,以形成自己独有的品种与风格。于是,我明确目标和方向,执笔为文,记叙我与唐诗宋词元曲多年的而且是忘年的友情。十年来,春花伴我,秋月照我,朝阳唤我,夕照留我,深宵不眠的孤灯伴我,让展卷的书页计算白昼有多长,让不倦的健笔测量夜晚有多深,终于完成了《万遍千回梦里惊——唐诗之旅》《曾是惊鸿照影来——宋词之旅》《风袖翩翩吹瘦马——元曲之旅》这三本专题散文集,而另一本以唐宋元明清之绝句为题材的散文集《绝句之旅》,则有如在预定的旅游线路之外心有旁骛的寻幽探胜,或者说,好似年终结算时额外得到的奖赏花红。
以上三书,曾先后由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此处虽不再一一具名,但我对曾经关心和帮助过我的师友,永远心存感激;虽无法一一具名,但对广大垂青于我的读者,我也永远心存感念。此次略加增删修订,由我少年时即熟知其名的中国青年出版社新版刊行,同时推出,则应该感谢代为引荐的我的学生、词人蔡世平,以及新近于京华初识而万人丛中一握手的主事者彭明榜兄和尚未谋面的责编孙梦云与李佼佼女士,应该致谢的还有孙初先生,如果拙着尚堪称织锦,他卓尔不群的绘画与装帧,则的确可谓锦上添花。
李元洛
二零一二年岁暮于长沙
序言
文章不写半句空
王开林
一位优秀的作家,性情真诚则未必学养深厚,学养深厚则未必胸襟广阔,胸襟广阔则未必气质高华,古典精神和现代意识双剑合璧,则尤其难能可贵。“四美具,二难并”,这样的优秀作家在熙熙为名、攘攘为利的中国当代文坛早已寥若晨星,屈指可数。我从文二十余年,有幸认识其中一位,他就是李元洛先生。李先生具足雅士之情、才子之笔、哲人之思和豪侠之气,他的文章给我们打开了现实功利之外的另一扇门,在那扇门外,是盛唐隆宋大元绝胜的人文景观。《万遍千回梦里惊——唐诗之旅》《曾是惊鸿照影来——宋词之旅》《风袖翩翩吹瘦马——元曲之旅》以及《绝唱千秋——绝句文化大散文》,四部皇皇大着,将千年的美丽、千年的雄奇、千年的忧伤、千年的苦痛和盘托出,对此谁又能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李元洛先生独具手眼,另闢蹊径,他的散文将古典诗词与现代生活熔于一炉,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合为一事,将古人的情思智慧与今人的感悟评赏汇为一体,给散文这种极其古老的文体注入了新鲜的生命活力,不仅能使人产生真实的感动,而且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迪。同时,李元洛先生不仅以“唐诗”“宋词”“元曲”作为散文创作的题材,并穷十载之功,完成上述题材的专题散文集,这在现当代散文史上,实乃前无他人后启来着的创举,值得有心的作者心慕手追,有识的论者记录在案。细细寻绎,他的散文至少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特质:
其一是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今人读古典诗词,多多少少都会感到隔膜,主要是情境上的隔膜、思想上的隔膜和文字上的隔膜。李元洛先生破此禁止的高招是溯流而上,去寻觅原始诗境的活水源头。他欲追蹑李白的诗蹤,则必登庐山观其瀑;他欲访求杜甫的旧迹,则必赴巩县谒其墓;他欲解开陆游的心结,则必入沈园勘其景;他欲领悟杜牧、徐凝的诗意,则必至扬州赏其月;他欲体验苏东坡的流放生涯,则必往海南儋州拜其庐。现场感能消除层层隔膜,在作者的强力牵引下,读者亦能身临其境,仿佛穿越了横亘千古的时空隧道,与古人作一对一的心灵交流。
其二是强烈的忧患意识。沃尔特·本雅明曾对知识分子有过一语形象的描绘:“眼镜架在鼻子上,秋天装在心里。”李元洛先生不仅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而且对人类的命运满怀忧思,他的着眼点终归会落到现实上来。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地球存在极限,这是人类在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发现,如果对大自然不深怀爱慕敬畏之心,必将领受它的报复与惩罚。地球是人类惟一的家园,人类如果不保护生态平衡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合理利用并努力保护水资源,‘铁达尼号’可以成为冰海的沉船,地球这艘‘诺亚方舟’,也可能会提前全船覆没。众人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人啊人,届时你飞向何处啊?有何处可飞?”(《万遍千回梦里惊——唐诗之旅·华夏之水炎黄之血》)
李元洛先生具有欧洲“绿党”所具有的环保意识,他对人类诗意栖居于大地之上的愿望之强烈,可想而知。子孙不肖,难道非要将屈原吟咏过的、李白讚美过的、杜甫称叹过的、苏东坡激赏过的大好河山糟蹋得一片狼藉,开发得了无风月,才志得意满吗?作者立足于古典精神之上,其现代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仿佛一柄利剑,而不是一把钝刀。
其三是视野开阔,学养深厚。李元洛先生的散文纵论古今,横议现实,无梗阻,无枯涩,无胶滞,无含混,无穷蹶,真能跨幽明之隔,通古今之邮。其主题涉及方方面面,议政则国族黎元,论史则存亡兴废,探理则曲直是非,言情则悲欢离合,谈艺则琴棋书画,赏景则雪月风花,大凡唐诗、宋词和元曲所侧重的主题,在李元洛先生的散文中都有清晰的投影。惟其视野开阔,学养深厚,旁徵博引,议论风生,文章包含了海量信息,读者面对一席知识的盛宴,还怕没有好胃口和大肚量?尝一脔而知鼎味,下面的这节文字一定能使你大快朵颐:
“眼睛是灵魂的窗户,从中可以窥见人的心灵,它也可以传达人隐蔽的情意,所以眼睛的语言称为‘目语’。中国晋代的大画家顾恺之画人像,常常几年不点眼睛,他的理论是:‘四体妍蚩,本无少阙于妙处,传神写照,尽在阿堵之中。’(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而英国小说家夏洛蒂·勃特朗在她的名着《简·爱》中也说过:‘灵魂在眼睛中有一个解释者——时常是无意的,但却是真实的解释者。’李清照的‘眼波才动被人猜’,表现的正是‘写眼睛’的艺术,使读者数百年后仍觉得纸上有人……”(《曾是惊鸿照影来——宋词之旅·巾帼之歌》)
“《天净沙》一曲所具有的超越眼前现实的宇宙感和超越自我经验的人类集体无意识,以及由此而获得的‘无穷的意味’——可遇而难求的永恆意义和永恆价值,也许是作者马致远‘自己所始料未及的。这,也许就是文学原理中所谓的‘形象大于思想’。作者未必然,作者未必不然,读者更未必不然吧?真正优秀的杰出的作品,不会被时光之水淘汰,不会被时间之风尘封,作者的完成只是‘半程完成’,而它的‘继续完成’,则有赖于世世代代的读者来参与这一艺术再创造。正如歌德所说的‘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又如西谚所云‘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从马致远《天净沙》中所体悟的小漂泊与大漂泊,也即是如此。”(《风袖翩翩吹瘦马——元曲之旅·小漂泊与大漂泊》)
两三百字的篇幅不算长,知识的含金量却非常大。读这样知性十足的散文,我们是不容易产生审美厌倦的。
其四是语言富有质感。美国大诗人佛罗斯特曾说:“一首完美的诗,应该是感情找到了思想,思想又找到了文字。……始于喜悦,终于智慧。”说到底,一篇好的散文也应如此,一篇与古典诗词拥抱的散文更应如此,单有饱满的激情还不行,单有深刻的思想还不够,首先它们必须附丽于卓尔不凡的文字,才能展现其神採风华。李元洛先生的作品硬语盘空,铿锵有力,以质感取胜。
“从古到今,官运亨通而文章不朽的究竟曾有几人?如果李白供奉翰林后从此青云直上,如果杜甫献三大礼赋后一朝飞升,他们后来的作品怎幺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对于一个民族,值得顶礼的不是帝王的陵寝,将相的门第,官员的高位,富豪的财宝,而是千秋盛业的文化和光照百代的文学星斗。……一千年后,和李贺同时的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富商巨贾都到哪里去了?一坏黄土,蔓草荒烟,长满莓苔的名字只能到尘封的史册中去翻寻,往日的炙手可热气焰熏天,顶多只剩下墓前零落的石人石马的冰凉冷寂。而李贺,他扩大了唐诗的边疆,成为自己的国土的无冕之王,他的洗净俗调炫奇翻新的诗歌,至今仍活在众生的心中和代代相传的记忆里。”(《万遍千回梦里惊——唐诗之旅·骏马的悲歌》)
“杨广当太子时,为了杨家的天下和自身的登基还算有所作为,在扬州胡天胡地时,也并非没有自知之明,他常照镜对萧后说:‘我这颗好头颅,不知会被谁砍掉?’而好舞文弄墨的他所作的《索酒歌》,似乎也一诗成谶:‘官木阴浓燕子飞,兴衰自古漫成悲。他日迷楼成好景,宫中吐焰变红辉。’他在扬州所建的‘迷楼’,后来在兵乱中果然可怜一炬,顿成焦土,那熊熊的火焰是为他送葬的輓歌。明知会杀身亡国,但却仍然在荒淫奢侈腐败沉沦的道路上一条道走到黑,高度集权毫无监督腐化堕落就免不了败亡。这,也算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吧?”(《绝唱千秋·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票可买的烟只有一种,即上海出品的‘勇士牌’,一角三分钱一包,人都饿成奄奄一息的‘病夫’了,却可以抽气沖斗牛的‘勇士’。烟云吞吐毕竟聊胜于无,不知是故作多情的自嘲,还是事有巧合的反讽?饥饿填满了每一个白天和长夜,辘辘的饥肠饿成了瘦瘦的鸡肠。”(《万遍千回梦里惊——唐诗之旅·青海青》)
这三段文字非常洗鍊,雅气之中潜藏劲气,如同引满的弓弦,让人感觉到它内在的张力。有张即有弛,幽默无疑是文学语言最佳的润滑剂,对于较为凝重的大块文章而言,它的作用尤其突出。读过“三旅”和《绝唱千秋》之后,细心的读者将不难发现,书中酸甜苦辣诸味的幽默一应俱全,而我最看重那含泪的笑。
李元洛先生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妙处很多,总之不离一个“实”字,实有其才华,实有其识见,实有其风骨,实有其良知,真可谓“文章不写半句空”。读这样的散文,你或许会忍不住由衷地讚叹:只有它们才般配得上那些千古流芳、至今余香在口的经典诗词!
我生也晚,李元洛先生长我二十八岁,平生风义兼师友,多年以来,我们切磋文字,议论古今,臧否人事,深相契合。当四部皇皇大着即将付梓之际,李先生嘱我作一短序。论文坛资历,我固然愧不敢当,论多年交谊,我则不遑多让,何况这既是李先生的厚爱,无疑也是我的光荣。
好书最能养目,也最能养心,愿读者朋友们的慧眼和慧心有福!
2004年盛夏于长沙梦泽园
2012年岁末略加修订
王开林
一位优秀的作家,性情真诚则未必学养深厚,学养深厚则未必胸襟广阔,胸襟广阔则未必气质高华,古典精神和现代意识双剑合璧,则尤其难能可贵。“四美具,二难并”,这样的优秀作家在熙熙为名、攘攘为利的中国当代文坛早已寥若晨星,屈指可数。我从文二十余年,有幸认识其中一位,他就是李元洛先生。李先生具足雅士之情、才子之笔、哲人之思和豪侠之气,他的文章给我们打开了现实功利之外的另一扇门,在那扇门外,是盛唐隆宋大元绝胜的人文景观。《万遍千回梦里惊——唐诗之旅》《曾是惊鸿照影来——宋词之旅》《风袖翩翩吹瘦马——元曲之旅》以及《绝唱千秋——绝句文化大散文》,四部皇皇大着,将千年的美丽、千年的雄奇、千年的忧伤、千年的苦痛和盘托出,对此谁又能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李元洛先生独具手眼,另闢蹊径,他的散文将古典诗词与现代生活熔于一炉,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合为一事,将古人的情思智慧与今人的感悟评赏汇为一体,给散文这种极其古老的文体注入了新鲜的生命活力,不仅能使人产生真实的感动,而且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迪。同时,李元洛先生不仅以“唐诗”“宋词”“元曲”作为散文创作的题材,并穷十载之功,完成上述题材的专题散文集,这在现当代散文史上,实乃前无他人后启来着的创举,值得有心的作者心慕手追,有识的论者记录在案。细细寻绎,他的散文至少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特质:
其一是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今人读古典诗词,多多少少都会感到隔膜,主要是情境上的隔膜、思想上的隔膜和文字上的隔膜。李元洛先生破此禁止的高招是溯流而上,去寻觅原始诗境的活水源头。他欲追蹑李白的诗蹤,则必登庐山观其瀑;他欲访求杜甫的旧迹,则必赴巩县谒其墓;他欲解开陆游的心结,则必入沈园勘其景;他欲领悟杜牧、徐凝的诗意,则必至扬州赏其月;他欲体验苏东坡的流放生涯,则必往海南儋州拜其庐。现场感能消除层层隔膜,在作者的强力牵引下,读者亦能身临其境,仿佛穿越了横亘千古的时空隧道,与古人作一对一的心灵交流。
其二是强烈的忧患意识。沃尔特·本雅明曾对知识分子有过一语形象的描绘:“眼镜架在鼻子上,秋天装在心里。”李元洛先生不仅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而且对人类的命运满怀忧思,他的着眼点终归会落到现实上来。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地球存在极限,这是人类在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发现,如果对大自然不深怀爱慕敬畏之心,必将领受它的报复与惩罚。地球是人类惟一的家园,人类如果不保护生态平衡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合理利用并努力保护水资源,‘铁达尼号’可以成为冰海的沉船,地球这艘‘诺亚方舟’,也可能会提前全船覆没。众人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人啊人,届时你飞向何处啊?有何处可飞?”(《万遍千回梦里惊——唐诗之旅·华夏之水炎黄之血》)
李元洛先生具有欧洲“绿党”所具有的环保意识,他对人类诗意栖居于大地之上的愿望之强烈,可想而知。子孙不肖,难道非要将屈原吟咏过的、李白讚美过的、杜甫称叹过的、苏东坡激赏过的大好河山糟蹋得一片狼藉,开发得了无风月,才志得意满吗?作者立足于古典精神之上,其现代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仿佛一柄利剑,而不是一把钝刀。
其三是视野开阔,学养深厚。李元洛先生的散文纵论古今,横议现实,无梗阻,无枯涩,无胶滞,无含混,无穷蹶,真能跨幽明之隔,通古今之邮。其主题涉及方方面面,议政则国族黎元,论史则存亡兴废,探理则曲直是非,言情则悲欢离合,谈艺则琴棋书画,赏景则雪月风花,大凡唐诗、宋词和元曲所侧重的主题,在李元洛先生的散文中都有清晰的投影。惟其视野开阔,学养深厚,旁徵博引,议论风生,文章包含了海量信息,读者面对一席知识的盛宴,还怕没有好胃口和大肚量?尝一脔而知鼎味,下面的这节文字一定能使你大快朵颐:
“眼睛是灵魂的窗户,从中可以窥见人的心灵,它也可以传达人隐蔽的情意,所以眼睛的语言称为‘目语’。中国晋代的大画家顾恺之画人像,常常几年不点眼睛,他的理论是:‘四体妍蚩,本无少阙于妙处,传神写照,尽在阿堵之中。’(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而英国小说家夏洛蒂·勃特朗在她的名着《简·爱》中也说过:‘灵魂在眼睛中有一个解释者——时常是无意的,但却是真实的解释者。’李清照的‘眼波才动被人猜’,表现的正是‘写眼睛’的艺术,使读者数百年后仍觉得纸上有人……”(《曾是惊鸿照影来——宋词之旅·巾帼之歌》)
“《天净沙》一曲所具有的超越眼前现实的宇宙感和超越自我经验的人类集体无意识,以及由此而获得的‘无穷的意味’——可遇而难求的永恆意义和永恆价值,也许是作者马致远‘自己所始料未及的。这,也许就是文学原理中所谓的‘形象大于思想’。作者未必然,作者未必不然,读者更未必不然吧?真正优秀的杰出的作品,不会被时光之水淘汰,不会被时间之风尘封,作者的完成只是‘半程完成’,而它的‘继续完成’,则有赖于世世代代的读者来参与这一艺术再创造。正如歌德所说的‘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又如西谚所云‘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从马致远《天净沙》中所体悟的小漂泊与大漂泊,也即是如此。”(《风袖翩翩吹瘦马——元曲之旅·小漂泊与大漂泊》)
两三百字的篇幅不算长,知识的含金量却非常大。读这样知性十足的散文,我们是不容易产生审美厌倦的。
其四是语言富有质感。美国大诗人佛罗斯特曾说:“一首完美的诗,应该是感情找到了思想,思想又找到了文字。……始于喜悦,终于智慧。”说到底,一篇好的散文也应如此,一篇与古典诗词拥抱的散文更应如此,单有饱满的激情还不行,单有深刻的思想还不够,首先它们必须附丽于卓尔不凡的文字,才能展现其神採风华。李元洛先生的作品硬语盘空,铿锵有力,以质感取胜。
“从古到今,官运亨通而文章不朽的究竟曾有几人?如果李白供奉翰林后从此青云直上,如果杜甫献三大礼赋后一朝飞升,他们后来的作品怎幺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对于一个民族,值得顶礼的不是帝王的陵寝,将相的门第,官员的高位,富豪的财宝,而是千秋盛业的文化和光照百代的文学星斗。……一千年后,和李贺同时的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富商巨贾都到哪里去了?一坏黄土,蔓草荒烟,长满莓苔的名字只能到尘封的史册中去翻寻,往日的炙手可热气焰熏天,顶多只剩下墓前零落的石人石马的冰凉冷寂。而李贺,他扩大了唐诗的边疆,成为自己的国土的无冕之王,他的洗净俗调炫奇翻新的诗歌,至今仍活在众生的心中和代代相传的记忆里。”(《万遍千回梦里惊——唐诗之旅·骏马的悲歌》)
“杨广当太子时,为了杨家的天下和自身的登基还算有所作为,在扬州胡天胡地时,也并非没有自知之明,他常照镜对萧后说:‘我这颗好头颅,不知会被谁砍掉?’而好舞文弄墨的他所作的《索酒歌》,似乎也一诗成谶:‘官木阴浓燕子飞,兴衰自古漫成悲。他日迷楼成好景,宫中吐焰变红辉。’他在扬州所建的‘迷楼’,后来在兵乱中果然可怜一炬,顿成焦土,那熊熊的火焰是为他送葬的輓歌。明知会杀身亡国,但却仍然在荒淫奢侈腐败沉沦的道路上一条道走到黑,高度集权毫无监督腐化堕落就免不了败亡。这,也算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吧?”(《绝唱千秋·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票可买的烟只有一种,即上海出品的‘勇士牌’,一角三分钱一包,人都饿成奄奄一息的‘病夫’了,却可以抽气沖斗牛的‘勇士’。烟云吞吐毕竟聊胜于无,不知是故作多情的自嘲,还是事有巧合的反讽?饥饿填满了每一个白天和长夜,辘辘的饥肠饿成了瘦瘦的鸡肠。”(《万遍千回梦里惊——唐诗之旅·青海青》)
这三段文字非常洗鍊,雅气之中潜藏劲气,如同引满的弓弦,让人感觉到它内在的张力。有张即有弛,幽默无疑是文学语言最佳的润滑剂,对于较为凝重的大块文章而言,它的作用尤其突出。读过“三旅”和《绝唱千秋》之后,细心的读者将不难发现,书中酸甜苦辣诸味的幽默一应俱全,而我最看重那含泪的笑。
李元洛先生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妙处很多,总之不离一个“实”字,实有其才华,实有其识见,实有其风骨,实有其良知,真可谓“文章不写半句空”。读这样的散文,你或许会忍不住由衷地讚叹:只有它们才般配得上那些千古流芳、至今余香在口的经典诗词!
我生也晚,李元洛先生长我二十八岁,平生风义兼师友,多年以来,我们切磋文字,议论古今,臧否人事,深相契合。当四部皇皇大着即将付梓之际,李先生嘱我作一短序。论文坛资历,我固然愧不敢当,论多年交谊,我则不遑多让,何况这既是李先生的厚爱,无疑也是我的光荣。
好书最能养目,也最能养心,愿读者朋友们的慧眼和慧心有福!
2004年盛夏于长沙梦泽园
2012年岁末略加修订
编辑推荐
追溯已逝的岁月和清纯的古典。
这些词如同名贵而不朽的水果,历时千年而新鲜饱满,似乎才从生命之树上摘落,今日的读者品之仍然齿颊生香。
这些词如同名贵而不朽的水果,历时千年而新鲜饱满,似乎才从生命之树上摘落,今日的读者品之仍然齿颊生香。
目录
文章不写半句空(代序)/王开林
落英缤纷
源头活水
清秋泪
爱情的单弦琴与二重奏
捲起千堆雪
生死两西湖
宝刀小试
月迷津渡
临安行
压倒鬚眉
千古英雄气
国土三重奏
钗头风
黑夜中的电闪雷鸣
巾帼之歌
怨曲·悲歌·丧钟
地久天长
永远的中秋月
爱情五弦琴
美人·隐者·烈士
千古凭高
一去不不惟少年
请君试问东流水
落英缤纷
源头活水
清秋泪
爱情的单弦琴与二重奏
捲起千堆雪
生死两西湖
宝刀小试
月迷津渡
临安行
压倒鬚眉
千古英雄气
国土三重奏
钗头风
黑夜中的电闪雷鸣
巾帼之歌
怨曲·悲歌·丧钟
地久天长
永远的中秋月
爱情五弦琴
美人·隐者·烈士
千古凭高
一去不不惟少年
请君试问东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