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芙蓉鹅图

2017-07-12 02:58:12 百科
芙蓉鹅图

芙蓉鹅图

《芙蓉鹅图》是明代画家孙隆创作的一幅设色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绘池塘草畔,一只大鹅昂首前望,侧立于芙蓉、湖石下。芙蓉花叶用先点后勾法画成,墨、色相间。太湖石以没骨法渲染。鹅则兼用没骨与勾勒,以淡墨线勾勒轮廓、羽毛,淡墨渲染花色,朱棕赭石填染嘴和掌,造型严整,笔致工细。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芙蓉鹅图
  • 规格:纵159.3cm,横84.1cm
  • 材质:绢本
  • 画作类型:设色画
  • 作者:孙隆
  • 创作年代:明代
  • 作品别名:芙蓉游鹅图
  • 现收藏地: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作内容

芙蓉鹅图
此画描绘的是江南春月的江岸小景,池塘彼岸,画面的下部,描绘一只美丽的家鹅,昂首望前,欲作扑水状,似在边走边叫。画面右上方露出湖石一角,点缀出特定的环境,即花园某一角,湖石奇特,玲珑剔透。两枝芙蓉花由画面右下方斜出,一枝直伸向左上角,偃仰婆娑,在春风吹拂下摇曳,似在欢迎游鹅的来临。上部湖石一角,掩映着数茎芦草。

创作背景

明代花鸟画继承了宋代院画传统而又有所变化,多取其观察入微、描写精细,又能摒弃萎靡柔媚之处,擅长作大幅,构图饱满完整,动物饶有生意,常常把花鸟置于特定环境中,用工写结合的手法使得细丽的花鸟与粗放的木石互为映衬,在富丽堂皇中不失浑朴端严。作者的用笔周密,其目的在“肖形”。自始至终,他保持着这种严谨的画风,从这幅《芙蓉鹅图》中可见一斑。

艺术鉴赏

构图

在构图上有向左方升腾之势,与游鹅向左方奔跑相呼应。

技法

鹅用勾染法,先用淡墨勾勒出轮廓羽毛,淡墨渲染出花色,冠及喙、双腿爪,以赭色、红色画,颈身羽翅均以水墨嘶,勾、染、点合用之,用笔圆润流畅,墨色浓湿,使得鹅体肥胖,羽毛油亮,质感较强。
坡岸用破笔淡墨横扫,待将乾未乾时点染杂草。再用淡墨,皴染土坡的同时将鹅体轮廓画出,使游鹅有凸出画面之感觉。芦草和芙蓉,用纯色或稍加淡墨点簇,重点勾几片叶脉,採用先点后勾法画成。太湖石以没骨法渲染,用断断续续的重墨勾出轮廓,以示湖石的凹凸不平。整幅画面,把写意与写实,没骨与勾勒,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写意中不失工细,工细中富有写意。显而易见,画家善于运用不同技法刻画各种物象,且能达到细緻入微,各尽其妙的程度,使观者远看有气势,近看有形质。此幅画乍看是一角极平常的生活小景,经过画家艺术处理,变得颇富意趣,使之呈现出一种异常清新明快的艺术效果。

名家点评

当代书画家陈振濂:《美蓉鹅图》湖石与芙蓉即是典型的“没骨”,渍染渲淡,墨痕累累;边缘的郁积或明或暗,大有“碰水法”“撞水法”的效果。几片迎风摇曳的荚蓉叶,左顾右盼,婀娜生姿,亦见出“一笔画”的节律之美,可以肯定,孙隆在画时是怡然自得,极有挥洒之乐的。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毛建波:作者糅勾勒与没骨、写意与写形于一体,运用多种技法刻画不同物象,和谐统一。

作者简介

孙隆(生卒年不详),一作孙龙,字廷振,号都痴,毗陵(今江苏武进)人。明宣德中曾为翰林待诏。善画禽鱼草虫、花鸟蔬果。用“没骨法”工写结合,墨色参用,风格新颖,独具生趣。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