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7-06-06 21:56:28 百科
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8年,其前身为辽宁中医学院,主校区位于辽宁省瀋阳市,分校区位于滨城大连和药都本溪。2006年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辽宁中医药大学,是辽宁省唯一一所培养中医、中药、针灸推拿、中西医临床医学、高级护理和医学相关类人才的高等院校。

学校是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建设单位,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学校在2006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成绩,是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

据2016年3月学校官网资料显示,学校设定医、理、工、管、文、法等6个学科门类,20个本科专业,下设17个学院、4所直属附属医院、2个教学部、2个教学实验中心、3个研究院、2所图书馆、4所博物馆。学校拥有本科生8018人,硕士研究生1130人,博士研究生158人。

基本介绍

  • 硕士点:27(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 博士点:20(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 所属地区:中国 辽宁 瀋阳
  • 主管部门:辽宁省人民政府
  • 学校官网:http://www.lnutcm.edu.cn
  • 中文名:辽宁中医药大学
  • 英文名: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简称:辽中医(lnutcm)
  • 创办时间:1958年
  • 类别:公立大学
  • 学校类型:医药
  • 属性:特色重点学科项目
  • 现任校长:石岩
  • 博士后流动站:3
  • 校训:厚德博学、继承创新
  • 校歌:《国粹铸成的光荣》
  • 主要院系:基础医学院、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护理学院等
  • 国家重点学科:1
  • 学校代码:10162
  • 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直属附属医院:4所

历史沿革

辽宁中医药大学其前身是辽宁省中医进修学校。1958年8月,经辽宁省政府批准,将辽宁省中医院个和辽宁省中医进修学校合併,定名辽宁中医学院。在“七五”期间,学校被卫生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中医院校之一。
辽宁中医药大学大连校区辽宁中医药大学大连校区
1997年,辽宁省中医研究院併入辽宁中医学院。
2000年辽宁省职工医学院、辽宁省基础医学研究所併入辽宁中医学院。辽宁省中医研究院在保留原名的同时,成为辽宁中医学院附属二院,辽宁省职工医学院更名为辽宁中医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扩大了办学规模。
2002年,学校在瀋阳市苏家屯区征地10.07万平方米,建成学校职业技术学院。
2006年2月14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6年8月28日,学校在大连双D港高新技术开发区建成以中药教育、国际教育、中药研发等产学研为一体的新校区。
2007年4月,国家教育部确定辽宁中医药大学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优秀院校。同年,学校成功申报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及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
2010年,学校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
2013年,学校组建成立辽宁省中医药科学院。
2017年1月,辽宁省《辽宁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出台,确定辽宁中医药大学为国内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中西医结合为一流学科。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学院名称
专业名
第一临床学院
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康复治疗学、医学检验技术
针灸推拿学院
针灸学
药学院
中药学(理学学位)、药学(理学学位)、药物製剂(理学学位)、製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护理学院
护理学(理学学位)
经济管理学院
市场行销学、公共事业管理、物流管理
信息工程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工程
外国语学院
英语、汉语言
更多内容参见辽宁中医药大学教务处-教学管理-专业建设
附属医院
学校拥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和5所非直属附属医院,9所医院均为全国三级甲等医院。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辽宁中医药大学拥有四所直属附属医院:
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辽宁省中医院)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辽宁省肛肠医院)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师资力量

据2016年3月学校官网资料显示,学校教职工总数1105人,专任教师719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00人,副教授145人,博士198人,硕士325人。博士生导师55人、硕士生导师247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4人,国家卫计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辽宁省特聘教授5人,辽宁省攀登学者2人,辽宁省领军人才2人,辽宁省优秀专家9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 百人层次28人、千人层次40人,11名省级教学名师、5名省级专业带头人,全国普通高校百名“两课”优秀教师1人,省市级优秀教师8人。

学科建设

据2016年3月学校官网资料显示,学校建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2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7个省级重点学科、21个辽宁省中医药重点学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序号
学科名称
1
中医学
2
中药学
3
中西医结合
一级学科博士点
序号
学科名称
1
中医学
2
中药学
3
中西医结合
一级学科硕士点
序号
学科名称
1
中医学
2
中药学
3
中西医结合
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
序号
学科名称
1
中医基础理论
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
序号
学科名称
1
中医基础理论
2
方剂学
3
中医心病学
4
中医脾胃病学
5
中医肺病学
6
中医内分泌学
7
中医肛肠病学
8
中医儿科学
9
中药鉴定学
10
中药炮製学
11
临床中药学
12
中西医结合临床
辽宁省一流重点学科
序号
学科名称
1
中医学
辽宁省高水平重点学科
序号
学科名称
1
中药学
辽宁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序号
学科名称
1
生药学
2
中西医结合临床
辽宁省中医药重点学科
序号
学科名称
1
中医基础理论
2
方剂学
3
内经学
4
中医心病学
5
中医脾胃病学
6
中医肺病学(附属医院)
7
中医肺病学(附属二院)
8
中医脑病学
9
中医内分泌学
10
中医肿瘤病学
11
中医肛肠病学
12
中医疮疡病学
13
中医骨伤科学
14
中医儿科学
15
中医耳鼻喉科学
16
针灸推拿学
17
中药鉴定学
18
中药炮製学
19
临床中药学
20
中西医结合基础
21
中西医结合临床

教学建设

据2016年3月学校官网资料显示,学校拥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示範(特色)专业、1个省级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中医学(七年制)),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医临床传承型试点教学班),瀋阳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等4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建立了30所教学医院、实习医院,拥有大连美罗中药厂有限公司等24家药学实习基地。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序号
学科名
1
中医学
2
中药学
3
针灸推拿学
4
中西医结合护理
省级示範(特色)专业
序号
学科名称
1
中药学
2
针灸推拿学
3
中医学
4
製药工程
5
中西医结合护理
6
中西医临床医学
省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
序号
中心名称
1
中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2
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
3
製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4
针灸推拿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5
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
国家级教学团队
序号
教学团队名称
1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团队
省级教学团队
序号
教学团队名称
1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团队
2
方剂学科教学团队
3
临床技能中心实训教学团队
4
中药鉴定教学团队
5
中西医结合基础教学团队
6
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团队
7
中药炮製教学团队
教学成果
据2016年3月学校官网资料显示,学校拥有4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6项省级教学成果,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4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精品视频公开课(《骨伤科疾病中医养生知识讲坛》),主编30余部国家及行业规划教材、8部省级精品教材、4部“十二五”省级规划教材。
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
序号
精品课名称
1
中医基础理论
2
方剂学
3
中药鉴定学
省级精品课程
序号
精品课名称
1
针灸学
2
刺法灸法学
3
中医内科学
4
中药炮製学
5
药用植物学
6
内经
7
中西医结合生物化学
8
推拿技术
9
中医基础理论
10
方剂学
11
中药学
12
生理学
13
金匮要略学
14
组织胚胎学
15
病理学
16
免疫病原生物学
17
内经生物化学
18
中药鉴定学
19
基础护理学
20
医古文
21
诊断学基础
22
中国医学史
23
中医诊断学
24
中西医结合病理学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序号
精品课名称
1
中医基础理论
2
方剂学
3
温病学
4
金匮要略学
5
中药鉴定学
6
刺法灸法学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据2016年3月学校官网资料显示,学校建有1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辽宁省中医院)、2个国家临床药理基地(辽宁省中医院、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医髒象理论及套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7个省重点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7972.24万元。
辽宁省中医院辽宁省中医院
序号
实验室名称
实验室类别
1
中药炮製原理解析研究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
2
小儿肺炎毒热证研究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
3
血脉病痰瘀论治研究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
4
分子免疫学实验室
国家中管局三级实验室、辽宁省重点实验室
5
儿科病毒实验室
国家中管局三级实验室、辽宁省重点实验室
6
中药临床药代动力学实验室
国家中管局三级实验室、辽宁省重点实验室
7
中医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国家中管局三级实验室、辽宁省重点实验室
8
针灸电生理实验室
国家中管局三级实验室、辽宁省重点实验室
9
生理实验室
国家中管局三级实验室
10
中药製药实验室
国家中管局三级实验室
11
中药分析实验室
国家中管局三级实验室
12
现代中药研究工程实验室
辽宁省重点实验室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据2016年3月学校官网资料显示,学校在瀋阳校区和大连校区设有两个图书馆,馆舍面积合计23331平方米,拥有馆藏纸质图书824896册(其中包括古籍图书18019册),电子图书233635种册,生均106.89册。2013年,学校新购纸质图书30083册、电子图书74858册。
学术刊物
据2016年3月学校官网资料显示,学校在学术期刊平台建设方面,编辑出版的《辽宁中医杂誌》为双核心期刊,荣获第三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中华中医药学刊》影响因子不断增强;《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被评为辽宁省一级期刊。

建设成果

据2016年3月学校官网资料显示,学校承担国家级、部级、省级等纵向课题16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部“863”计画重大项目1项、“973”课题2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6项、国家科技十五攻关课题3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画课题7项,卫生部、教育部、中管局课题10余项,获省市科研成果奖96项,科研经费年均突破亿元。学校在紫癜沖剂、嗽宁口服液、壮尔颗粒等药物上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详情见辽宁中医药大学科技产业处-科研成果与成果转化)。

学术交流

学校是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先后与美国、日本、义大利、澳大利亚、韩国、纽西兰、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个大学、医院或学术团体建立了友好合作关係。学校先后举办了坎培拉国际中医药论坛、第五届国际天然药物大会等国际学术会议,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推进了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海外影响力和知名度。

文化传统

校训
厚德博学、继承创新
“厚德”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学校取“厚德”二字意在鞭策师生作为中医药事业的继承人要像大地一样的厚重广阔而承载万物。
“博学”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此为学习的五个阶段,首要的是“博学”。
“继承”,意味着继承先人之经验。中医万物讲“阴阳”,若“继承”为阴,那“创新”就为阳。所谓“阴阳护根”,“继承”与“创新”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有继承就有创新,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发展。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我们不仅要继承先人的智慧经验,还要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发扬21世纪的创新精神,创造我们这一代的智慧,展现我们的风采。
校歌

  
辽中医校歌辽中医校歌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曾庆捷
校长
石岩
党委副书记
吕晓东
副校长
苏杰、石岩、张立德、徐凯、关雪峰
(图册:)

校园环境

学校构筑瀋阳校本部、瀋阳苏家屯校区、瀋阳浑南校区和大连产学研基地的“一校四区”发展格局,形成“南药北医”的战略布局,致力于培养服务于医疗、教育、科技生产一线的一流中医药人才和为中医药服务的複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以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中医药大学为目标扎实迈进。
校区地址
瀋阳校区:瀋阳市皇姑区崇山东路79号(邮编:110032)
瀋阳苏家屯校区:瀋阳市苏家屯区乔松路2号(邮编:110101)
大连校区:大连市双D港生命一路77号(邮编:116600)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