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药物新剂型重点实验室的前身为广东省药物控释製剂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96年,依託于广东药学院,1998年通过验收,2004年通过二期建设项目立项。下设药物製剂实验室、中心实验室、药理室、药物分子设计实验室、中药实验室、生物製药实验室等。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厅局级研究项目多项,并有多个项目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先后开发、转让国家级新药多个。部分新药经转让后,给生产企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广东省药物新剂型重点实验室
- 依託:广东药学院
- 成立时间:1996年
- 性质:重点实验室
研究方向
- 控/缓释製剂的研究与开发
- 中药现代药物和化学药物的新剂型及新技术。
- 医药健康产业化技术开发。
研究内容
- 控/缓释製剂的研究与开发:全球採用新型给药方式的重镑炸弹药物中,70%以上药物採用控缓释製剂的形式,全球口服控缓释製剂市场规模为216亿美元(2002年)。研究药物新剂型旨在减少用药次数、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副作用,扩大市场,开发新产品及相关技术,与我国知名的大公司紧密结合,进行工业化程度的开发,已形成了该实验室的特色和优势。近期重点发展的优势剂型(缓控释片、缓控释小丸、缓控释胶囊、透皮贴剂)上进行套用性研究,进一步开展液体缓控释製剂(脂质体、微球、微囊),重点的研究领域在心血管类,抗衰老,呼吸道,抗感染等.提高我省医药新剂型的水平
- 中药现代药物和化学药物的新剂型及新技术:中药现代化引入先进的製剂技术和药物释放技术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药物释放是中药製剂现代化的瓶颈。近几年开发的新剂型:滴丸、软胶囊、小丸剂、缓释製剂、注射剂、速崩片、冻乾片、分散片等多种新剂型。重点的研究领域在心血管类,抗肿瘤,抗衰老,呼吸道,抗感染,抗病毒等。
- 医药健康产业化技术开发:为医药企业提供中试、大生产技术服务及新项目的投资研究。
近期目标
- 建成符合GMP、GLP条件的固体和液体新药製剂实验室和中试车间;
- 三年取得6项以上新药製剂临床批件或生产批件;
- 三年可获专利授权或受理3-5项;
- 三年可出论文集50-60篇;
- 三年可出版专着3-5部;
- 建设适应医药企业和科技人员创业发展需要的开放式技术支撑服务体系;
- 药物研发的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三年可培养硕士生60-80名;
- 经济效益可达1000万。
中长期目标
- 生物技术药物和基因重组药物的製剂基础研究及套用:由于生物製品和基因工程产品多是有生物活性的生物大分子结构,其有效性依赖于脆弱的三维空间结构。因此,产品往往面临着众多的药物释放问题,如产品稳定性、体内酶系降解、消化道环境的破坏、极低的生物利用度等。现代药剂学中的脂质体技术、油脂微囊技术、纳米技术、缓释靶向技术、以及口服、透皮、黏膜吸收和吸入剂等新技术与给药途径,能较好地解决生物製剂的不稳定性,提高生物利用度,并因此而日渐活跃在生物製品领域,取得多个突破。
- 继续发展控缓製剂的技术优势:在现已开展的固体控缓製剂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新型的控缓製剂,如脉冲控缓製剂,磁性控缓製剂,渗透泵片,靶向性的控缓製剂(结肠定位,直接靶向,PH依赖,时间依赖等)。
- 与医药公司加强进一步的技术合作。
- 另建立3-5个硕士点,每年培养20-30名硕士生,为创建药剂的博士点努力。
实验室主任简介
实验室主任朱家勇教授,1988年毕业于苏州医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1999~2000,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中国预防医学会医学寄生虫学会理事、广东省热带病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寄生虫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医药行业协会顾问、香港中药学会顾问、《中国药学年鉴》副主编、《药学教育》编委、《中国药科大学学报》特约编委。发表论文70余篇,参编学术着作3部,分别获省(厅)、市级科技进步奖3项。承担及参加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卫生部科研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教育厅、卫生厅科研项目、广州市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等15项(次)。
开放课题简介
与国内多个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製药企业、开发公司开展了多项科研新药项目。项目包括控缓释製剂、中药新药、生物工程药物、仿製药等。合作单位有: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市医药工业研究所、默克-雅柏(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广州光华药业有限公司、广东高盛医药开发公司、广东省口腔医院、广东省中医研究所、广东一方药业有限公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