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髮藓(拉丁学名:Polytrichum commune Hedw.),是金髮藓的别名,本草及植物名实图考所指“土马粽”可能系泛指此种藓类。异名:小松柏、岩上小草、眼丹药、一口血(《贵州草药》),矮松树、万年杉(《四川常用中草药》)。
大金髮藓为金髮藓科(Polytrichaceae)金髮藓属(Polytrichum)草本丛生植物。高可达20厘米,茎直立,单一,常扭曲,下部密生假根,上部深绿色,老时呈棕红色或黑棕色。叶丛生于上部,向下叶渐小而渐疏,上部叶较大,具长卵形明显鞘部,雌雄异株;雌株较高大,蒴柄强劲,棕红色;孢于小,圆形,黄色,平滑。
生于林下湿地。全草人药,味甘,性凉,主治久热不退、肺病咳嗽、盗汗、吐血、便血、崩漏、跌打损伤、子宫脱垂、刀伤出血。对高夫克氏球菌、金色葡萄菌、肺炎球菌、结核桿菌有抗性,对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瘤症有一定抑制作用。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大金髮藓
- 拉丁学名:Polytrichum commune Hedw.
- 别称:独根草(《中国药植志》)
- 界:植物界
- 门:苔藓植物门
- 纲:藓纲
- 目:金髮藓目
- 科:金髮藓科
- 属:金髮藓属
- 种:金髮藓
- 分布区域:贵州、四川一带
- 药用来源:大金髮藓的全草
- 草药採集:夏、秋雨后採集
形态特徵
植物体大形或中等,一般高3-20厘米,暗绿色至棕红色,硬挺,丛生或散生,湿时似松杉幼苗。茎多单一,基部常密生假根。乾时叶片多平直,基部抱茎,上部密集簇生,下部常鳞片状。叶片披针形,基部鞘部,长约10毫米;叶边具粗齿,翼部细胞不规则,一般2-5个。形,上部多为双层,厚壁,鞘部细胞长方形或线形,常为单层;中肋宽阔,粗壮,中肋突出叶尖呈芒状,背面上部常具粗刺。叶片腹面具纵列栉片,密而均匀;栉片直立,高5-7个细胞,顶细胞较短宽,中央凹陷,薄壁。雌雄异株。雄苞盘状顶生,常自其中央萌生新枝。孢蒴形大,稜柱形,具4-6条脊,多数有台部,并具气孔;蒴壁一般无疣状突起。蒴柄长而硬挺,橙黄色或红棕色,直立或倾立。孢子多球形,具细疣。染色体数目多为:n=7。
生长环境
生于山野阴湿土坡、森林沼泽、酸性土壤上。
地理分布
中国各省区平原、山地均有分布;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亚洲北部和中部其他地区也有。
产维西等地;在海拔2000-2800米地区,分布于贵州、吉林、喜马拉雅地区。
医药价值
性味
①《贵州草药》:甘,寒。
②《四川常用中草药》:淡,平。
功能主治
滋阴补虚。治肺病咳嗽、吐血、盗汗。
①《贵州草药》:滋阴敛汗,止咳,止血。
②《四川常用中草药》:补脾,止血,润肠。治漏症,内仿咳嗽,子宫脱垂,吐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或炖肉服。【外用】研末调敷。
实用选方
①治盗汗咳嗽:小松柏三钱,黄柏二钱,沙参三钱,梧桐树皮二钱,大血藤二钱,五皮风二钱。煎水服。
②治肺痨吐血:小松柏一两。捣烂,熬水加白糖服。
③治眼丹:(即下眼皮起痕,一日里能将眼全部盖完):小松柏研末,调人乳敷患处。(选方均出《贵州草药》)
化学成分
含皂甙、脂类和色素。
陈胜、曾晞、季祥彪、熊源新、牟兰对大金髮藓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 它们分别为:裏白烯、 二十八烷酸甲醋、二十八烷酸丁酯、二十八烷酸戊酯、β-谷甾醇、二十八烷酸十八烷醇酯、二十酸十九烷醇酯、三十四烷醇、二十八烷醇、三(二十八烷酸)甘油酯、豆菌醇、5,7-二羟基-4’-甲氧基-3-乙酞基黄酮、3-氧代-30-羟甲基齐墩果-12,18-二烯-28-羟酸。13 个化合物利用核磁共振、质谱及红外光谱等技术对化合物结构进行解析,方法採用硅胶柱色谱分离, 用波谱学方法确定结构,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