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蒟,中药名。为胡椒科胡椒属植物山蒟Piper hancei Maxim.的茎叶或根。植物山蒟,分布我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及云南。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消肿,行气止痛,化痰止咳之功效。主治风湿痹痛,胃痛,痛经,跌打损伤,风寒咳喘,疝气痛。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山蒟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胡椒目
- 科:胡椒科
- 属:胡椒属
- 种:山蒟
- 分布区域:我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及云南
- 採收时间:秋季
-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
别名
酒饼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爬岩香、二十四症、上树风《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石蒟、穿壁风《广西中草药》,满天香、小风藤《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山萎《广西本草选编》,绿藤、香藤、钻骨风《全国中草药彙编》,臭荖藤《福建药物志》,辣椒姜《广西药用植物名录》,见风追、过节风、千节风、上树蛇、抱蛇、水蒌、血姜、山老叶、也侧苗《新华本草纲要》
入药部位
茎叶或根。
性味
味辛,性温。
归经
入肝、肺经。
功效
祛风除湿,活血消肿,行气止痛,化痰止咳。
主治
风湿痹痛,胃痛,痛经,跌打损伤,风寒咳喘,疝气痛。
相关配伍
1、治风湿痹痛,①山蒟鲜茎叶30g。水煎服,每日1剂。②山蒟、威灵仙、秦艽、桂枝、川芎各9g。水煎服,每日1剂。(《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2、治风湿劳伤,爬岩香30g,威灵仙、兔耳风各9g。泡酒或煨水服。(《贵州草药》)
3、治关节疼痛、跌打损伤,山蒟、锦鸡儿、枫荷梨各30g,大活血15g。加水酒为引,水煎服。(《草药手册》)
4、治慢性胃炎,山蒟根、良姜各6g,野花椒3g,乌贼骨12g。共为细末,每服1.5g,每日3次,饭后服。(《草药手册》)
5、治月经不调,痛经,消化不良,胃痛,咳嗽哮喘,乾山蒟根3-10g。水煎服,日服2次。(《文山中草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加倍;或浸酒。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鲜品捣敷。
药理作用
1、抑制PAF引起的兔血小板聚集。
2、抑制PAF引起的炎症反应。
使用注意
孕妇及阴虚火旺者禁服。
炮製
採集加工:秋季採收,切段,鲜用或晒乾。
鉴别
药材性状:茎圆柱形,细长,直径1-3mm;表面灰褐色,有纵纹,节膨大,有不定根,节间长2-10cm;质脆易断,断麵皮部灰褐色,较薄,木部灰白色,有许多小孔。叶多皱缩,有的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狭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2cm,宽2-5cm;先端渐尖,基部近楔形,常偏斜;上表面墨绿色,下表面灰绿色;质脆。气清香,味辛辣。
形态特徵
攀援藤本,长10余米。除花序轴和苞片柄外均光滑无毛。茎、枝具细纵纹,节上生不定根。叶互生,纸质或近革质,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少披针形,长6-12厘米,宽2.5-4.5厘米,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渐狭或楔形,有时明显不对称,叶脉5-7条,最上1对互生,离基1-3厘米从中脉发出;叶柄长5-12毫米;叶鞘长约为叶柄之半。花单性,雌雄异株,聚集成与叶对生的穗状花序;雄花序长6-10厘米;总花梗与叶柄等长或略长,花序轴被毛;苞片近圆形,直径约0.8毫米,近无柄或具短柄,盾状,向轴面和柄上被柔毛;雄蕊2枚,花丝短。雄花序长约3厘米,果期延长;苞片与雄花序的相同,但柄略长;子房近球形,离生,柱头4或3。浆果球形,黄色,直径2.5-3毫米。花期3-8月。
生长环境
生于山地溪涧边、密林或疏林中,攀援于树上或岩石上。
相关论述
1、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祛风湿,强腰膝。治风湿痛,风寒骨痛,腰膝无力,四肢肌肉萎缩,咳嗽气喘。”
《贵州草药》:“祛风除湿,理气化痰,壮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