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

2018-02-08 00:11:18 百科
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

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

《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是国家卫生部的医学视听教材,该课件主要讲述了儿科常见的十几种护理技术,适合相关专业的医学院师生使用。

基本介绍

  • 名称: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
  • 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3年9月
  • 编码:ISRCCN-M22-03-0067-0/V•R
  • 语言:中文简体
  • 读者对象:护理专业师生、临床护士
  • 定价:¥48.00

婴儿护理注意事项

本片为“十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规划品种、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本片介绍了14种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分别是:约束法、沐浴法更换尿布法、婴儿抚触、粪便及尿样本採集法、颈外静脉穿刺术和股静脉穿刺术、头皮静脉输液法、小儿口服给药法、小儿鼻饲法、小儿灌肠法、蓝光疗法、温箱使用法、吸氧法、腰椎穿刺术,内容包括目的、用物準备、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本片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製作,片长38分钟。
一、让婴儿整夜睡觉
二、忽略婴儿的进食要求。
三、将婴儿带入拥挤场所。
四、将婴儿禁闭家中。
五、不相信自己的直觉。

护理常识

儿科一般护理常,病室应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定时通风,室温以18-22度为宜,湿度以55%~65%为宜,按年龄和病种安排床位,避免交叉感染.
急性期卧床休息.
饮食按医嘱,自备食物需医务人员同意方可食用.教育病儿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
新病人入院每日测T,P,R三次,连续三天正常后改为每日测二次,7岁以下儿童可只测体温,高热39.5度以上者,每四小时测体温一次.高热患儿按高热护理常规,体温不升者,应保温.
住院患儿每周测体重一次并记录于三测单上.
新入院患儿应做好卫生处置,及时通知医师,危重患儿住抢救室便于及时抢救处理.按医嘱收集各种标本及早送检.
注意患儿安全,必要时加床栏,防止坠床.
坚持晨晚间护理,保持床单位乾燥,清洁以及患儿皮肤,口腔清洁,定期沐浴和修剪指甲,危重患儿进行床上擦浴,婴幼儿经常保持臀部清洁乾燥,消灭臀红.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经常巡视病房,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根据病情作好计画护理及护理记录.
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并向家属宣传卫生常识,保护患儿,防止感染.

儿科护理用药

一、药物的来源
药物的来源有两个
自然界,自然界的药物为天然的中药
部分西药。人工製备,主要为化学成分,大部分西药是人工製备的
二、儿童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特点
1、儿童药物吸收特点:符合药物转运的一般规律,但受生理因素影响
2、儿童分布特点:不同年龄段小儿体液分布对药物分布可能不同
3、儿童药物代谢特点:药物代谢受肝脏相对大小及发育程度与药物代谢酶的影响
4、儿童药物排泄特点
5、乳母用药对乳儿的影响
三、儿童药效学方面用要特点
1、肝药酶对药效学的影响
2、神经系统发育对药效的影响
3、消化道发育对药效的影响
4、泌尿系统发育对药效的影响
四、小儿用药的特点
小儿年龄不同,发育营养状况不同
不能一概以成人剂量的几分之几计算
除了要儘量按体重或体表面积计量
必须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
五、药物剂量计算
根据体重计算:
前6个月:月龄×0.6+3(kg)
出生体重(g)+月龄×700g。
7-12个月:月龄×0.5+3.6(kg)
6000g+月龄×250g。
1岁以上:年龄×2+7(kg)或8
药物剂量=药量/kg×估计体重
六、给药途径和方法
胃肠道给药:口服或鼻饲给药
经皮给药或黏膜给药:鼻腔、口腔、直肠给药
胃肠道外给药:
病情严重,需要快速发挥疗效时。
患有消化道疾病而药物不易从消化道吸收时。
昏迷或呕吐不能不能从口进食时。
七、儿科用药的护理特点
儿科用药剂量小,需要进行换算,有时甚至稀释后再进行配置;
粉剂时,稀释剂量与标籤剂量等同:如0.75/支,用7.5毫升盐水稀释就比较容易换算。
护理人员配置药物时口算:
一般将剂量以10倍的比例进行换算。
2毫升10毫克的药物,需要3毫克时,可以算从1毫克算起,1毫克为0.2毫升,3毫克乘以3就是0.6毫升。
护士在配置药物时,需要核对药物的剂量,大概算一下给药的正确性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