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讨的贝里塞赫》(Belisarius Begging for Alms)是由法国着名画家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于1781年创作的画作。作品描述了拜占庭帝国一位军事统帅贝里塞赫(Belisarius,又译贝利萨留)的悲惨结局。
贝里塞赫(约505-565)是拜占庭帝国的一位军事统帅,曾屡建战功且往往以少胜多、勇猛无比,在他的指挥下曾击败过波斯人、汪达尔人、东哥特人和匈奴人。540年,贝里塞赫攻陷东哥特都城拉文纳,俘东哥特王维蒂吉斯。东哥特人以立贝里塞赫为王作为投降条件,贝里塞赫佯装同意,但受降后又拒绝王位。此举却引起查士丁尼大帝的猜疑,贝里塞赫年底被召回,从此受到冷遇。562年,贝里塞赫被指控参与谋反,被捕入狱,次年获释,并最终于565年去世,享年61岁。同年底,查士丁尼一世去世。据传说,贝里塞赫于563年获释后,被查士丁尼大帝派人刺瞎双眼,晚年流落街头,以行乞为生,十分悽惨。《乞讨的贝里塞赫》描述的就是这个传说中的故事。但据考证,此事纯属虚构,为拜占庭史学家普罗柯比着《秘史》一书所杜撰,其真实结局应为约翰.马拉拉斯和迪奥菲尼斯的《编年史》所记述。
大卫创作此画的目的主要是藉此古代故事表达作者鲜明的政治倾向:为当权者服务可能并不会有好下场。这在法国大革命的前夜起到了煽动人心的作用。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乞讨的贝里塞赫
- 外文名:Belisarius Begging for Alms
- 创作者:雅克·路易·大卫
- 创作年代:1781年
- 类别:画布油画
世界名画
【】雅克·路易·大卫 (Jacques-Louis David 法国)又译(雅克-路易·达维德)
【创作年代】1781年
【】画布油画
【风格】古典主义
【题材】古代历史
【规格】288x312cm
【材质】 布 油彩
【现存藏处】法国 里尔美术博物馆藏
作品赏析
这是达维德1781年创作的第一幅有鲜明政治倾向的寓意画《乞讨的贝里塞赫》。作品描绘的是拜占庭帝国的一位军事统帅的悲惨结局。贝里塞赫(约505-565年)是拜占庭帝国的一位军事统帅,曾屡建战功,在他的指挥下打败过波斯人、汪达尔人和义大利的东哥特王国,但是由于他的战功和威望受到查士丁尼一世的忌恨,传说中,查士丁尼一世挖掉了他的双目,使他沦为沿街的乞讨老人。(但据考证,此事纯属虚构,为拜占庭史学家普罗柯比着《秘史》一书所杜撰,其真实结局应为约翰.马拉拉斯和迪奥菲尼斯的《编年史》所记述。)
画面前景画着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身上仍穿着战服,赤足搂抱着一位少女,一老一少同时伸出手向过往行人求乞,一位路过的夫人正在转身向老人施捨,背后站着一位罗马将军,惊异中抬举双手:“天啊!这不是我们的贝里塞赫大元帅吗 ”将军的一声惊呼,给人们留下无限的启示。
画家将人物置于庄严而神圣的古罗马建筑的柱脚下,更加显得悲壮。 画家借用这个古代题材,寓含对封建君主的不满,实际上是给那些忠于王朝的官僚大臣敲起了警钟:不要再死心踏地地为主子效劳,否则会沦为与这位老帅同样的悲惨境地。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当艺术家还不能直言不讳地告诉人们自己的政治倾向和主张以及表达自己对现实的评价时,往往使用借古喻今的艺术手法,曲折地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画家简介
雅克·路易·大卫 (Jacques-Louis David )又译:雅克-路易·达维德(1748年8月30日 - 1825年12月9日) 是法国着名画家,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画风严谨,技法精工。
大卫出生于巴黎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9岁时父亲被杀,母亲离家出走,他是被叔父抚养大的。16岁时考入皇家绘画雕塑院学习,因为连续三年在比赛中没有取上名次,几乎要自杀,直到1774年获罗马奖,1775年前往义大利研究艺术,受古罗马和义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影响,对古典主义发生兴趣,1780年回国,1784年成为皇家艺术院院士,当年又去罗马,创作了《荷拉斯兄弟之誓》,使他一举成名,这幅作品的古典英雄主义主题、庄重的色彩和严谨的构图使其成为古典主义画派的代表作。
1789年达维德创作了《处决自己儿子的布鲁斯》配合当时发生的法国大革命,在公众中产生巨大的反响。1792年他被选为国民公会的代表,成为公共教育委员会和艺术委员会的委员,他为大革命时期法国博物馆的建设和罗浮宫的保护与建设作出了不小的贡献,成为法国博物馆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1793年他创作了名作《马拉之死》,如实描述马拉在浴室被暗杀的场景,他被指定为公安委员会的委员,追随罗伯斯比尔,因此在1794年热月政变后,作为雅各宾派的负责人之一而被捕。在狱中,他透过视窗看风景,画出了《卢森堡花园景色》。由于他的学生们奔走营救,到年底获释。 获释后他主要从事教学和肖像画的创作,教出许多欧洲后来着名的画家,如安格尔、热里科、格罗等。
经过五年的混乱,1797年拿破仑掌权,重新起用他,他成为拿破仑一世的首席宫廷画师,为拿破仑创作了许多大型歌颂作品:《拿破仑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礼》、《授旗式》等。 1815年滑铁卢战役后,波旁王朝复辟,他逃亡到布鲁塞尔依附他的学生,在布鲁塞尔以创作肖像画和风景画为生,他在布鲁塞尔时创作兴趣又回到古希腊和罗马的题材上,1825年在布鲁塞尔去世,安葬在布鲁塞尔艾弗尔公墓,他的心脏单独运回巴黎,埋葬在拉雪兹神父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