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甘蓝类病毒病

2018-04-19 15:14:04 百科

甘蓝类病毒病

甘蓝类病毒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甘蓝类植物疾病,主要症状表现为叶片斑驳,叶脉坏死。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甘蓝类病毒病
  • 外文名:Cabbage virus disease 
  • 作物名称:甘蓝类
  • 病原所属分类:病毒

基本信息

病原: 主要有: 芜菁花叶病毒(TuMV) 黄瓜花叶病毒(CMV) 菸草花叶病毒(TMV)
为害部位:叶片

病害症状

苗期染病,叶片产生褪绿近圆形斑点,直径2~3毫米,后整个叶片颜色变淡或变为浓淡相间绿色斑驳。成株染病除嫩叶出现浓淡不均斑驳外,老叶背面生有黑色坏死斑点,病株结球晚且鬆散。种株染病叶片上出现斑驳,并伴有叶脉轻度坏死。

发病特点

该病属病毒性病害。病毒可在窖藏白菜、甘蓝、萝蔔或越冬菠菜上越冬,冬季如棚室种植十字花科蔬菜也是越冬场所。来年春天由蚜虫把毒源从越冬寄主上传播到春季甘蓝及其它十字花科蔬菜上,或甘蓝种株发病,由蚜虫传到夏播十字花科蔬菜上,然后由夏播传给秋播甘蓝上,周而复始,使该病发生重。特别是遇高温乾旱,根系生长发育受抑制,寄主抗病力下降则发病重。最适合发病温度是28摄氏度,相对湿度75%以下。甘蓝苗期较易感病,因此播种早,正值蚜虫多、毒源多,加上管理粗放则发病重。

传播途径

病毒可在寄主体内越冬,翌年春天由蚜虫把毒源从越冬寄主上传到水萝蔔、油菜、青菜或小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上。感病的十字花科蔬菜、野油菜等十字花科杂草都是重要初侵染源。十字花科蔬菜种株採收后,桃蚜、菜缢管蚜、甘蓝蚜等迁飞到夏季生长的小白菜、油菜、菜薹、萝蔔等十字花科蔬菜上,又把毒源传到秋菜上,如此循环,周而复始,此外病毒汁液接触也能传毒。新近研究指出TuMV和CMV除蚜虫传毒外,还发现有自然非蚜传株系存在,给防治带来困难。

发病条件

甘蓝播种后遇高温乾旱,地温高或持续时间长,根系生长发育受抑,地上部朽住不长,寄主抗病力下降。此外,高温还会缩短病毒潜育期,28℃芜菁花叶病毒潜育期3~14天,10℃则为25~30天或不显症。播种早,毒源或蚜虫多,再加上菜地管理粗放,地势低不通风或土壤乾燥,缺水、缺肥时发病重。

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

(1)苗期防蚜至关重要,可选用高效低毒的化学杀虫剂尽一切可能把传毒蚜虫消灭在毒源植物上,尤其春季气温升高后对採种株及春播十字花科蔬菜的蚜虫更要早防。
(2)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83增抗剂100倍液,18%丙多·吗啉胍可湿性粉剂(抑毒星)100~150克/亩,6.5%菌毒清水剂(博乐)150~200克/亩40%吗啉胍·羟烯腺·烯腺可溶性粉剂(克毒宝)100~150克/亩,31%吗啉胍·三氮唑核苷可溶性粉剂(病毒康)60~85克/亩,25%吗啉胍·锌(病毒灵)可溶性粉剂185~375克/亩,20%吗啉胍·乙铜(病毒特杀)可溶性粉剂165~250克/亩,1.35%三氮唑核苷·铜水剂(毒畏)400~600倍液,隔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农业防治

(1)选种抗病品种。
(2)调整蔬菜布局,合理间、套、轮作,发现病株及时拔除。
(3)适期早播,躲过高温及蚜虫猖獗季节,适时蹲苗应据天气、土壤和苗情掌握,一般深锄后,轻蹲十几天即可。蹲苗时间过长,妨碍根系生长发育,容易染病。
(4)水分管理。为了防止地温升高,播后即浇第一水;次日或隔日幼苗出土时浇第二水;第三、四天幼苗出齐后可因地制宜浇第三水;4~5片真叶时浇第四水;7~8片真叶后浇第5水。每次浇水均有利于降低地温,连续浇水,地温稳定,可防止病毒病的发生。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