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花叶病毒病是造成大蒜品种退化的病毒,世界各大蒜产区均有发生。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大蒜花叶病毒病
- 别名:China cabbage virus disease
- 病原中文名:大蒜花叶病毒、大蒜潜隐病毒、大蒜褪绿条斑病毒
- 病原拉丁学名:Garlic mosaic virus
- 病原分类地位:大蒜花叶病毒
- 病原类型:病毒
- 主要危害作物:大蒜
- 主要为害部位:叶片
基本信息
报检植物:大蒜
报检类型:病害
检测认定:大蒜花叶病毒病
中文名称:大蒜花叶病毒病
英文名称:China cabbage virus disease.
病原中文名称:大蒜花叶病毒、大蒜潜隐病毒、大蒜褪绿条斑病毒
病原拉丁学名:大蒜花叶病毒Garlic mosaic virus.(简称GM V)、
大蒜潜隐病毒Garlic latent virus.(简称GLV)、
大蒜褪绿条斑病毒The Garlic chlorosisstreak virus.
病原分类地位:大蒜花叶病毒
大蒜潜隐病毒:+ssRNA目、线形病毒科、麝香石竹潜隐病毒属
大蒜褪绿条斑病毒
病害类型:病毒
地理分布:世界各大蒜产区均有发生
主要寄主:大蒜
危害部位:叶片
传播因子:汁液摩擦、蚜虫、十字花科病株、豆科病株、杂草
防治指标:发病初期或有发病中心时
检疫地位:非检疫对象
危害地位: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是造成大蒜品种退化的主要原因。发生普遍,对大蒜产量、品质影响非常大,减产幅度20%~45%。红皮大蒜髮病程度高于白皮大蒜。
病害症状
病株的叶片变小,叶脉出现黄条点,以后连成黄绿相间的条纹;心叶变细,抽出后呈淡黄色褪绿畸形叶,心叶被包住,难于伸展,严重时植株明显矮化。病株鳞茎球较小,蒜瓣及鬚根减少,严重时蒜瓣僵硬。大蒜褪绿条斑病毒病在2~3叶期发病,病株上出现明显的黄色褪绿条斑;成株发病,植株呈不同程度的矮化,瘦弱,纤细,叶片无光泽,蜡质消失,呈半捲曲状,有的上下叶片捻在一起捲曲成筒状;心叶不能抽出,病株不能抽蔓,蔓上具明显的褪绿块斑,病株根短且少,黄褐色。
病原特徵
(1)大蒜花叶病毒:
Garlic mosaic virus.(简称GM V),称大蒜花叶病毒。病毒粒子线状,长约750 nm。稀释限点100~1000倍,钝化温度55~60℃,体外存活期2~3天。
(2)大蒜潜隐病毒:
Garlic latent virus.(简称GLV),称大蒜潜隐病毒,属+ssRNA目、线形病毒科、麝香石竹潜隐病毒属病毒。病毒粒子线形,长610~690 nm。
(3)大蒜褪绿条斑病毒:
The Garlic chlorosisstreak virus.称大蒜褪绿条斑病毒,病毒粒体线状,长430~2100 nm,其中700nm~950nm的占50%以上,平均1059 nm。致死温度70~75℃,体外存活期7~8天,稀释限点1000~3000倍。
侵染循环
病毒通过汁液和桃蚜以非持久性传播。
据董祎综述,在自然条件下,葱潜隐病毒( Shallot latent virus,ShLV)和大蒜普通潜隐病毒( Garlic common latent virus ,GCLV)也是该病毒原。
发病因素
(1)晚秋不凉,暖冬,乾旱;翌年春天气温回升早,少雨,有利于蚜虫越冬和繁殖及危害传毒;
(2)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播种过密、株行间郁闭,
(3)多年重茬、肥力不足、耕作粗放、杂草从生的田块。
(4)天气持续高温、乾旱,田间蚜虫多。
(5)与菸草、黄瓜、桃树相邻的田块,互相传毒,交叉感染的发病重。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1)播种前,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原和虫原。
(2)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3)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不用带菌肥料,有机肥中不得含有植物病残体;採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
(4)及时喷施除虫灭菌药,防治好蚜虫、灰飞虱等害虫,断绝虫害传毒、传菌途径;防止病菌、病毒从害虫伤害的伤口进入而危害植株。
(5)高温乾旱时应灌水,以提高田间湿度,减轻蚜虫、灰飞虱危害与传毒。严禁连续灌水和大水漫灌。
(6)因地制宜,合理选用抗病品种。不要和菸草、黄瓜、桃树相邻种植;菜地要远离冬油菜区。
(7)在传毒蚜虫迁入白菜地的始期和盛期,及时喷药剂杀灭蚜虫。
(8)田间防蚜。苗床四周提倡种植高秆作物,可预防蚜虫迁飞传毒。
物理防治
用银灰色塑胶薄膜或普通农膜及窗纱上涂上银灰色油漆,平铺畦面四周可避蚜;用黄色板诱蚜,每667m2用6~8块,利用蚜虫对黄色趋性诱杀之。
三、生物防治:
(一)防治病毒用药:
(1)微生物源製剂:
8 %宁南霉素(菌克毒克)200倍液
5 %菌毒清水剂250倍液
(2)植物源製剂:
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300倍液
1.5%植病灵Ⅱ号乳剂1000倍液
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
(二)防治蚜虫用药:
(1)植物源製剂:
0.3%苦参硷水剂800~1000倍液
15%蓖麻油酸菸硷乳油800~1000倍液
0.65%茼蒿素水剂400~500倍液
3.2%菸硷川楝素水剂200~300倍液
1%蛇床子素水乳剂400倍液
0.3%印楝素乳油600~1000倍液
0.5%藜芦硷醇溶液800~1000倍液,
25%杀虫双水剂500~600倍液
(2) 微生物源製剂:
2.5%多杀菌素水悬浮剂600-1000倍液
2%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
化学防治
(一)拌种剂:
(1)用种子量0.5%灭蚜松或0.3%乐果乳剂拌种,或用种子重0.2%的20%病毒A或2%HA玉米拌种剂拌种,能有效防治灰飞虱,减轻病毒传播。
(2)用25%种衣剂2号1:50或卫福(美国有利来路公司)1:100倍拌裹种子,30天内可控制蚜虫、地下害虫危害,对防治病毒病有效
(二)蚜虫大发生时喷施:
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500~3000倍液
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6000~8000倍液
70%艾美乐水分散粒剂10000~15000倍液
20%康福多浓可溶剂5000~6000倍液
15%金好年乳油1500倍液
75%稻虱净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5 %啶虫咪乳油2500~3000倍液
40%氧化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
50%马拉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
50%对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
25%扑虱灵(噻嗪酮、优乐得)可湿性粉剂750~1000倍液
1%对硫磷粉或1.5%乐果粉1.5kg/667m2
(三)防治病毒用药:
7.5%菌毒·吗啉胍(克毒灵)水剂500倍液
20%吗啉胍·乙铜(毒尽、病毒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40%吗啉胍·羟烯腺·烯腺·(克毒宝)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
3.95%三氮唑核苷·铜·锌(病毒必克)水乳剂6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