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ENGINEER中文野火版教程——专用模组(第二版)》是2008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詹友刚。
基本介绍
- 书名:Pro/ENGINEER中文野火版教程——专用模组(第二版)
- 作者:詹友刚
- ISBN:9787302173236
- 定价:79元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8-5-4
- 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以美国PTC公司的Pro/ENGINEER中文野火版3.0为蓝本进行编写,内容涵盖了曲面设计、ISDX模组、曲面造型综合範例、模型的外观设定与渲染、钣金设计、机械运动仿真、动画、行为建模、模具设计、数控加工等诸多高级模组内容。
本书在章节的安排次序上採用由浅入深、前后呼应的教学原则;在内容安排上,为了使读者更快、更深入地理解Pro/ENGINEER 软体中一些抽象的概念、複杂命令和功能,书中配备有大量的练习和範例;在写作方式上紧贴Pro/ENGINEER 中文野火版3.0的实际操作界面,採用软体中真实的对话框、操控板、按钮、图示等进行讲解,从而使初学者能够直观、準确地操作软体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实例丰富、讲解详细,可作为专业设计人员的Pro/ENGINEER 自学教程和参考书籍,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学生和各类培训学校学员的CAD课程上课或上机练习教材。
本书附光碟一张,光碟中製作了本书的全程同步视频档案(近10个小时)。另外,光碟还包含本书所有的教案档案、实例档案、练习档案及Pro/ENGINEER软体的配置档案。
本书在章节的安排次序上採用由浅入深、前后呼应的教学原则;在内容安排上,为了使读者更快、更深入地理解Pro/ENGINEER 软体中一些抽象的概念、複杂命令和功能,书中配备有大量的练习和範例;在写作方式上紧贴Pro/ENGINEER 中文野火版3.0的实际操作界面,採用软体中真实的对话框、操控板、按钮、图示等进行讲解,从而使初学者能够直观、準确地操作软体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实例丰富、讲解详细,可作为专业设计人员的Pro/ENGINEER 自学教程和参考书籍,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学生和各类培训学校学员的CAD课程上课或上机练习教材。
本书附光碟一张,光碟中製作了本书的全程同步视频档案(近10个小时)。另外,光碟还包含本书所有的教案档案、实例档案、练习档案及Pro/ENGINEER软体的配置档案。
图书目录
第1章 曲面造型模组 1
1.1 曲面模组功能概述 1
1.2 创建曲面 1
1.2.1 曲面格线显示 1
1.2.2 创建平整曲面──填充特徵 1
1.2.3 创建拉伸曲面 2
1.2.4 创建旋转曲面 4
1.2.5 创建扫描曲面 4
1.2.6 创建混合曲面 6
1.2.7 创建扫描混合曲面 8
1.2.8 创建螺旋扫描曲面 19
1.2.9 创建边界混合曲面 21
1.2.10 偏移曲面 29
1.2.11 複製曲面 32
1.3 曲面的裁剪 35
1.3.1 基本形式的曲面裁剪 35
1.3.2 用面组或曲线裁剪面组 36
1.3.3 用“顶点倒圆角”选项裁剪面组 37
1.3.4 用“侧面影像”选项裁剪面组 38
1.4 薄曲面的裁剪 39
1.5 曲面的操作 39
1.5.1 曲面的合併 39
1.5.2 曲面的延拓 41
1.5.3 曲面的转换 42
1.6 将曲面面组转化为实体或实体表面 45
1.6.1 使用“实体化”选项创建实体 45
1.6.2 使用面组“替换”创建实体 47
1.6.3 使用“加厚”创建实体 48
1.1 曲面模组功能概述 1
1.2 创建曲面 1
1.2.1 曲面格线显示 1
1.2.2 创建平整曲面──填充特徵 1
1.2.3 创建拉伸曲面 2
1.2.4 创建旋转曲面 4
1.2.5 创建扫描曲面 4
1.2.6 创建混合曲面 6
1.2.7 创建扫描混合曲面 8
1.2.8 创建螺旋扫描曲面 19
1.2.9 创建边界混合曲面 21
1.2.10 偏移曲面 29
1.2.11 複製曲面 32
1.3 曲面的裁剪 35
1.3.1 基本形式的曲面裁剪 35
1.3.2 用面组或曲线裁剪面组 36
1.3.3 用“顶点倒圆角”选项裁剪面组 37
1.3.4 用“侧面影像”选项裁剪面组 38
1.4 薄曲面的裁剪 39
1.5 曲面的操作 39
1.5.1 曲面的合併 39
1.5.2 曲面的延拓 41
1.5.3 曲面的转换 42
1.6 将曲面面组转化为实体或实体表面 45
1.6.1 使用“实体化”选项创建实体 45
1.6.2 使用面组“替换”创建实体 47
1.6.3 使用“加厚”创建实体 48
第2章 ISDX曲面模组 49
2.1 ISDX曲面基础 49
2.1.1 进入ISDX曲面模组 49
2.1.2 ISDX曲面模组用户界面及选单 49
2.1.3 ISDX模组入门 54
2.2 创建ISDX曲线 58
2.2.1 ISDX曲线基础 58
2.2.2 创建自由ISDX曲线 59
2.2.3 创建平面ISDX曲线 61
2.2.4 创建COS曲线 63
2.2.5 创建落下曲线 66
2.2.6 点的类型 69
2.3 ISDX曲线的编辑 73
2.3.1 ISDX曲线的曲率图 73
2.3.2 ISDX曲线上点的编辑 74
2.3.3 在ISDX曲线上添加点 86
2.3.4 删除ISDX曲线 88
2.3.5 删除ISDX曲线上的点 88
2.3.6 分割ISDX曲线 89
2.3.7 组合ISDX曲线 89
2.3.8 延伸ISDX曲线 90
2.3.9 ISDX曲线的複製和移动 91
2.4 创建ISDX曲面 94
2.5 编辑ISDX曲面 96
2.6 ISDX曲面的连线 99
2.7 ISDX曲面的修剪 103
2.1 ISDX曲面基础 49
2.1.1 进入ISDX曲面模组 49
2.1.2 ISDX曲面模组用户界面及选单 49
2.1.3 ISDX模组入门 54
2.2 创建ISDX曲线 58
2.2.1 ISDX曲线基础 58
2.2.2 创建自由ISDX曲线 59
2.2.3 创建平面ISDX曲线 61
2.2.4 创建COS曲线 63
2.2.5 创建落下曲线 66
2.2.6 点的类型 69
2.3 ISDX曲线的编辑 73
2.3.1 ISDX曲线的曲率图 73
2.3.2 ISDX曲线上点的编辑 74
2.3.3 在ISDX曲线上添加点 86
2.3.4 删除ISDX曲线 88
2.3.5 删除ISDX曲线上的点 88
2.3.6 分割ISDX曲线 89
2.3.7 组合ISDX曲线 89
2.3.8 延伸ISDX曲线 90
2.3.9 ISDX曲线的複製和移动 91
2.4 创建ISDX曲面 94
2.5 编辑ISDX曲面 96
2.6 ISDX曲面的连线 99
2.7 ISDX曲面的修剪 103
第3章 曲面及ISDX曲面设计範例 105
3.1 範例1——茶杯 105
3.2 範例2——手机外壳 111
3.3 範例3——垃圾桶盖 115
3.4 範例4——脚踏车坐 122
3.5 範例5——吹风机外壳 127
3.6 範例6——儿童杯盖 142
3.7 範例7——豆浆机盖 152
3.8 範例8——电脑CPU散热扇叶 163
3.9 範例9——液化器灶旋钮 171
3.10 範例10——饮水机手柄 183
3.1 範例1——茶杯 105
3.2 範例2——手机外壳 111
3.3 範例3——垃圾桶盖 115
3.4 範例4——脚踏车坐 122
3.5 範例5——吹风机外壳 127
3.6 範例6——儿童杯盖 142
3.7 範例7——豆浆机盖 152
3.8 範例8——电脑CPU散热扇叶 163
3.9 範例9——液化器灶旋钮 171
3.10 範例10——饮水机手柄 183
第4章 模型的外观设定与渲染 197
4.1 概述 197
4.1.1 关于模型的外观设定与渲染 197
4.1.2 外观与渲染的主要术语 198
4.1.3 外观与渲染的操作选单 199
4.2 模型的外观 199
4.2.1 “外观编辑器”对话框 199
4.2.2 “基本”外观 202
4.2.3 “映射”外观 205
4.2.4 “高级”外观 209
4.2.5 关于模型外观的保存 210
4.2.6 修改打开模型的外观 211
4.2.7 系统图形库 211
4.3 设定模型的透视图 212
4.4 光源设定 214
4.4.1 关于光源 214
4.4.2 创建点光源 215
4.4.3 创建聚光灯 217
4.5 房间布置 218
4.6 模型的渲染 220
4.6.1 渲染的 档案设定 220
4.6.2 “渲染控制”工具列 221
4.6.3 PhotoRender和Photolux渲染器 221
4.6.4 一个不鏽钢零件的外观处理及渲染 225
4.6.5 在模型上贴图(贴花)及渲染 234
4.7 Photolux渲染器的特殊效果 239
4.7.1 设定背景 240
4.7.2 设定光散射 241
4.7.3 设定景深 245
4.7.4 设定雾化 249
4.7.5 设定光源镜头眩光 250
4.1 概述 197
4.1.1 关于模型的外观设定与渲染 197
4.1.2 外观与渲染的主要术语 198
4.1.3 外观与渲染的操作选单 199
4.2 模型的外观 199
4.2.1 “外观编辑器”对话框 199
4.2.2 “基本”外观 202
4.2.3 “映射”外观 205
4.2.4 “高级”外观 209
4.2.5 关于模型外观的保存 210
4.2.6 修改打开模型的外观 211
4.2.7 系统图形库 211
4.3 设定模型的透视图 212
4.4 光源设定 214
4.4.1 关于光源 214
4.4.2 创建点光源 215
4.4.3 创建聚光灯 217
4.5 房间布置 218
4.6 模型的渲染 220
4.6.1 渲染的 档案设定 220
4.6.2 “渲染控制”工具列 221
4.6.3 PhotoRender和Photolux渲染器 221
4.6.4 一个不鏽钢零件的外观处理及渲染 225
4.6.5 在模型上贴图(贴花)及渲染 234
4.7 Photolux渲染器的特殊效果 239
4.7.1 设定背景 240
4.7.2 设定光散射 241
4.7.3 设定景深 245
4.7.4 设定雾化 249
4.7.5 设定光源镜头眩光 250
第5章 钣金件模组 252
5.1 概述 252
5.2 新建钣金件 253
5.3 创建第一钣金壁 254
5.3.1 创建“平整”类型的第一钣金壁 255
5.3.2 创建拉伸类型的第一钣金壁 256
5.3.3 将实体零件转变成钣金件 265
5.4 创建附加钣金壁 269
5.4.1 概述 269
5.4.2 创建平整附加钣金壁 269
5.4.3 创建法兰附加钣金壁 278
5.4.4 创建止裂槽 290
5.4.5 钣金壁的延伸 296
5.4.6 钣金壁的合併 298
5.5 钣金切削、凹槽和沖孔 301
5.5.1 钣金的切削 303
5.5.2 创建钣金凹槽 305
5.5.3 创建钣金沖孔 312
5.6 钣金成形特徵 317
5.6.1 创建Die印贴 318
5.6.2 模具成形和冲压成形的区别 323
5.6.3 平整成形 323
5.6.4 成形特徵练习 325
5.7 钣金折弯 326
5.7.1 钣金的一般折角折弯 328
5.7.2 钣金的滚动折弯 330
5.7.3 钣金平面折角 332
5.7.4 带过渡区的捲曲折弯 334
5.8 钣金展平与折弯回去 337
5.8.1 一般形式的钣金展平 337
5.8.2 一般形式的折弯回去 338
5.8.3 含过渡区的钣金展平 339
5.8.4 含过渡区的钣金折弯回去 340
5.8.5 钣金的平整形态 340
5.9 钣金设定 342
5.9.1 概述 342
5.9.2 折弯半径的设定 343
5.9.3 钣金展开长度的计算公式 343
5.9.4 用折弯表计算钣金展开长度 346
5.10 创建钣金工程图 350
5.10.1 创建方法一 350
5.10.2 创建方法二 358
5.11 钣金设计综合範例 360
5.1 概述 252
5.2 新建钣金件 253
5.3 创建第一钣金壁 254
5.3.1 创建“平整”类型的第一钣金壁 255
5.3.2 创建拉伸类型的第一钣金壁 256
5.3.3 将实体零件转变成钣金件 265
5.4 创建附加钣金壁 269
5.4.1 概述 269
5.4.2 创建平整附加钣金壁 269
5.4.3 创建法兰附加钣金壁 278
5.4.4 创建止裂槽 290
5.4.5 钣金壁的延伸 296
5.4.6 钣金壁的合併 298
5.5 钣金切削、凹槽和沖孔 301
5.5.1 钣金的切削 303
5.5.2 创建钣金凹槽 305
5.5.3 创建钣金沖孔 312
5.6 钣金成形特徵 317
5.6.1 创建Die印贴 318
5.6.2 模具成形和冲压成形的区别 323
5.6.3 平整成形 323
5.6.4 成形特徵练习 325
5.7 钣金折弯 326
5.7.1 钣金的一般折角折弯 328
5.7.2 钣金的滚动折弯 330
5.7.3 钣金平面折角 332
5.7.4 带过渡区的捲曲折弯 334
5.8 钣金展平与折弯回去 337
5.8.1 一般形式的钣金展平 337
5.8.2 一般形式的折弯回去 338
5.8.3 含过渡区的钣金展平 339
5.8.4 含过渡区的钣金折弯回去 340
5.8.5 钣金的平整形态 340
5.9 钣金设定 342
5.9.1 概述 342
5.9.2 折弯半径的设定 343
5.9.3 钣金展开长度的计算公式 343
5.9.4 用折弯表计算钣金展开长度 346
5.10 创建钣金工程图 350
5.10.1 创建方法一 350
5.10.2 创建方法二 358
5.11 钣金设计综合範例 360
第6章 机械模组与运动仿真 378
6.1 概述 378
6.1.1 术语 378
6.1.2 进入和退出机械模组 378
6.1.3 机械模组选单 379
6.1.4 图示命令介绍 380
6.1.5 创建一个机械装置的机械运动仿真的一般操作过程 382
6.2 连线与连线类型 382
6.2.1 连线 382
6.2.2 销钉接头 384
6.2.3 圆柱接头 386
6.2.4 滑动桿接头 387
6.2.5 平面接头 389
6.2.6 球接头 390
6.2.7 轴承接头 391
6.2.8 刚性接头 392
6.2.9 焊接接头 394
6.3 主体 395
6.3.1 关于主体 395
6.3.2 加亮主体 396
6.3.3 重定义主体 396
6.3.4 定义主体为基础 397
6.4 拖移 397
6.4.1 概述 397
6.4.2 拖动对话框简介 397
6.4.3 点拖移 400
6.4.4 主体拖移 400
6.4.5 使用“快照”作为机械装置的分解状态 400
6.4.6 在拖移操作之前锁定主体 401
6.5 运动仿真範例 401
6.5.1 装配一个机械装置——传送器 401
6.5.2 连线轴设定 416
6.5.3 定义伺服电动机 419
6.5.4 运行运动 425
6.5.5 结果回放、动态干涉检查与製作播放档案 427
6.5.6 测量 430
6.5.7 轨迹曲线简介 433
6.5.8 修复失败的装配 435
6.5.9 模型树 437
6.1 概述 378
6.1.1 术语 378
6.1.2 进入和退出机械模组 378
6.1.3 机械模组选单 379
6.1.4 图示命令介绍 380
6.1.5 创建一个机械装置的机械运动仿真的一般操作过程 382
6.2 连线与连线类型 382
6.2.1 连线 382
6.2.2 销钉接头 384
6.2.3 圆柱接头 386
6.2.4 滑动桿接头 387
6.2.5 平面接头 389
6.2.6 球接头 390
6.2.7 轴承接头 391
6.2.8 刚性接头 392
6.2.9 焊接接头 394
6.3 主体 395
6.3.1 关于主体 395
6.3.2 加亮主体 396
6.3.3 重定义主体 396
6.3.4 定义主体为基础 397
6.4 拖移 397
6.4.1 概述 397
6.4.2 拖动对话框简介 397
6.4.3 点拖移 400
6.4.4 主体拖移 400
6.4.5 使用“快照”作为机械装置的分解状态 400
6.4.6 在拖移操作之前锁定主体 401
6.5 运动仿真範例 401
6.5.1 装配一个机械装置——传送器 401
6.5.2 连线轴设定 416
6.5.3 定义伺服电动机 419
6.5.4 运行运动 425
6.5.5 结果回放、动态干涉检查与製作播放档案 427
6.5.6 测量 430
6.5.7 轨迹曲线简介 433
6.5.8 修复失败的装配 435
6.5.9 模型树 437
第7章 动画模组 438
7.1 概述 438
7.2 动画创建的一般过程 439
7.2.1 进入动画模组 439
7.2.2 创建动画 440
7.2.3 建立事件 451
7.2.4 建立时间与视图间的关係 452
7.2.5 建立时间与显示间的关係 454
7.2.6 建立时间与透明间的关係 456
7.3 动画综合练习 458
7.1 概述 438
7.2 动画创建的一般过程 439
7.2.1 进入动画模组 439
7.2.2 创建动画 440
7.2.3 建立事件 451
7.2.4 建立时间与视图间的关係 452
7.2.5 建立时间与显示间的关係 454
7.2.6 建立时间与透明间的关係 456
7.3 动画综合练习 458
第8章 行为建模模组 467
8.1 概述 467
8.2 分析特徵 468
8.2.1 分析特徵概述 468
8.2.2 测量分析特徵 470
8.2.3 模型分析特徵 472
8.2.4 曲线分析 476
8.2.5 曲面分析 479
8.2.6 关係 482
8.2.7 电子表格分析 489
8.2.8 用户定义分析 493
8.2.9 运动分析 500
8.3 敏感度分析 500
8.3.1 概述 500
8.3.2 举例说明 501
8.4 可行性研究与最最佳化分析 504
8.4.1 概述 504
8.4.2 可行性研究 505
8.4.3 最佳化设计 511
8.5 多目标设计研究 514
8.5.1 概述 514
8.5.2 举例说明 514
8.1 概述 467
8.2 分析特徵 468
8.2.1 分析特徵概述 468
8.2.2 测量分析特徵 470
8.2.3 模型分析特徵 472
8.2.4 曲线分析 476
8.2.5 曲面分析 479
8.2.6 关係 482
8.2.7 电子表格分析 489
8.2.8 用户定义分析 493
8.2.9 运动分析 500
8.3 敏感度分析 500
8.3.1 概述 500
8.3.2 举例说明 501
8.4 可行性研究与最最佳化分析 504
8.4.1 概述 504
8.4.2 可行性研究 505
8.4.3 最佳化设计 511
8.5 多目标设计研究 514
8.5.1 概述 514
8.5.2 举例说明 514
第9章 模具模组 524
9.1 概述 524
9.2 模具创建的一般过程 525
9.2.1 新建一个模具製造模型,进入模具模组 526
9.2.2 建立模具模型 527
9.2.3 设定收缩率 533
9.2.4 创建模具分型曲面 535
9.2.5 在模具中创建浇注系统 542
9.2.6 构建模具元件的体积块 547
9.2.7 抽取模具元件 551
9.2.8 生成浇注件 552
9.2.9 定义开模动作 553
9.2.10 关于模具的精度 557
9.3 带滑块的模具设计(一) 559
9.4 带滑块的模具设计(二) 573
9.5 带滑销的模具设计 586
9.1 概述 524
9.2 模具创建的一般过程 525
9.2.1 新建一个模具製造模型,进入模具模组 526
9.2.2 建立模具模型 527
9.2.3 设定收缩率 533
9.2.4 创建模具分型曲面 535
9.2.5 在模具中创建浇注系统 542
9.2.6 构建模具元件的体积块 547
9.2.7 抽取模具元件 551
9.2.8 生成浇注件 552
9.2.9 定义开模动作 553
9.2.10 关于模具的精度 557
9.3 带滑块的模具设计(一) 559
9.4 带滑块的模具设计(二) 573
9.5 带滑销的模具设计 586
第10章 数控加工 607
10.1 数控加工概论 607
10.2 数控加工入门 608
10.2.1 Pro/ENGINEER数控加工流程 608
10.2.2 新建一个数控制造模型档案 609
10.2.3 製造模型的建立 610
10.2.4 製造设定 613
10.2.5 加工方法的设定 626
10.2.6 演示刀具轨迹 634
10.2.7 NC仿真 635
10.2.8 材料切减 636
10.2.9 遮蔽体积块 638
10.2.10 生成数控代码 638
10.3 铣削加工 642
10.3.1 曲面铣削 642
10.3.2 刻模铣削 653
10.3.3 凹槽铣削 660
10.3.4 孔加工 666
10.4 车削加工 673
10.5 线切割加工 680
10.1 数控加工概论 607
10.2 数控加工入门 608
10.2.1 Pro/ENGINEER数控加工流程 608
10.2.2 新建一个数控制造模型档案 609
10.2.3 製造模型的建立 610
10.2.4 製造设定 613
10.2.5 加工方法的设定 626
10.2.6 演示刀具轨迹 634
10.2.7 NC仿真 635
10.2.8 材料切减 636
10.2.9 遮蔽体积块 638
10.2.10 生成数控代码 638
10.3 铣削加工 642
10.3.1 曲面铣削 642
10.3.2 刻模铣削 653
10.3.3 凹槽铣削 660
10.3.4 孔加工 666
10.4 车削加工 673
10.5 线切割加工 680
X
Pro/ENGINEER中文野火版教程——专用模组(第二版)
Pro/ENGINEER中文野火版教程——专用模组(第二版)
XI
目 录
目 录
图书前言
Pro/ENGINEER是由美国PTC公司推出的一套博大精深的三维CAD/CAM参数化软体系统,它的内容涵盖了产品从概念设计、工业造型设计、三维模型设计、分析计算、动态模拟与仿真、工程图的输出、生产加工成产品的全过程,其中还包括了大量的电缆和管道布线、模具设计与分析等实用模组。套用领域包括航空、航天、汽车、机械、数控(NC)加工、电子等诸多行业。
由于其强大而完美的功能,Pro/ENGINEER几乎成为三维CAD/CAM领域的一面旗帜和标準。它在国外大学院校里已成为学习工程必修的专业课程,也成为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技术。
Pro/ENGINEER Wildfire是美国PTC公司于2003年新推出的Pro/ENGINEER系列产品中的旗舰产品,该软体在原有的2001版本基础上新增众多功能,特彆强调了设计过程的易用性以及设计人员之间的互联性。原有的Pro/ENGINEER产品的版本升级周期为半年一次,而本次升级却花了两年的时间,其产品性能有了本质性的改善。
Pro/ENGINEER野火版3.0构建于Pro/ENGINEER野火版的成熟技术之上,新增了许多功能,使其技术水準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了满足广大读者对野火版3.0高涨的学习需求,特推出本教程。本书的第一版自2004年推出以来,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这次版本升级过程中,新增了大量的内容,使本书的性价比更高。
编着本书的目的是使Pro/ENGINEER的初学人员能快速入门、快速见效;使已入门者能进一步提高Pro/ENGINEER的套用水平和操作技巧,成为一名设计领域的高手,从而在工作中发挥更大的效益。
参加本书编写的人员有
由于其强大而完美的功能,Pro/ENGINEER几乎成为三维CAD/CAM领域的一面旗帜和标準。它在国外大学院校里已成为学习工程必修的专业课程,也成为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技术。
Pro/ENGINEER Wildfire是美国PTC公司于2003年新推出的Pro/ENGINEER系列产品中的旗舰产品,该软体在原有的2001版本基础上新增众多功能,特彆强调了设计过程的易用性以及设计人员之间的互联性。原有的Pro/ENGINEER产品的版本升级周期为半年一次,而本次升级却花了两年的时间,其产品性能有了本质性的改善。
Pro/ENGINEER野火版3.0构建于Pro/ENGINEER野火版的成熟技术之上,新增了许多功能,使其技术水準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了满足广大读者对野火版3.0高涨的学习需求,特推出本教程。本书的第一版自2004年推出以来,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这次版本升级过程中,新增了大量的内容,使本书的性价比更高。
编着本书的目的是使Pro/ENGINEER的初学人员能快速入门、快速见效;使已入门者能进一步提高Pro/ENGINEER的套用水平和操作技巧,成为一名设计领域的高手,从而在工作中发挥更大的效益。
参加本书编写的人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