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编程实用指南》是2007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宋伯生。
基本介绍
- 书名:PLC编程实用指南
- 作者:宋伯生
- ISBN:9787111192978
- 定价:68.00 元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7年
-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PLC用于顺序控制、过程控制、运动控制、信息处理及远程控制5大主题,对OMRON、西门子及三菱等多个品牌PLC及其功能作了分析,并以这5大主题的应用程式设计为实例,系统介绍了PLC应用程式设计的理论、算法及其实现技巧。本书附有一张光碟,其中有OMRON、西门子及三菱PLC主流机型的使用说明文档,光碟还附有《PLC编程实用指南》实例程式。
适用人群
《PLC编程实用指南》可作为有关培训班及高校进行PLC编程教学的参考教材,也可作为全面学习PLC编程技术的自学用书,还可作为PLC应用程式设计及有关论文撰写的参考文献。
图书目录
前言
绪论
0.1PLC的原理
0.1.1PLC实现控制的要点
0.1.2PLC实现控制的过程
0.1.3PLC实现控制的方式
0.2PLC的类型
O.3PLC的特点
0.4PLC的套用
0.5PLC的编程
第l章PLC编程技术基础
1.1PLC程式语言
1.1.1指令表
1.1.2梯形图
1.1.3功能块
1.1.4结构化文本语言
1.1.5顺序功能图语言
1.2PLC软器件
1.2.1入出软器件
1.2.2内部软器件
1.3PLC指令系统
1.3.1PLC指令分类
1.3.2PLC指令简介
1.4PLC典型程式
1.4.1起停程式
1.4.2解码程式
1.4.3状态转换程式
1.4.4定时控制程式
1.4.5动作控制程式
1.4.6步进程式
1.4.7转换程式
1.4.8数据存储程式
1.4.9联锁、互锁程式
1.5PLC编程工具与编程软体
1.5.1编程器
1.5.2编程软体
1.6PLC程式设计算法
1.6.1算法概念
1.6.2算法设计
1.6.3算法表达
1.6.4算法实现
结束语
请想想
请试试
第2章顺序控制程式设计
2.1概述
2.1.1顺序控制类型
2.1.2逻辑问题类型
2.1.3逻辑量控制的编程方法
2.2PLC逻辑问题理论基础
2.2.1触点代数
2.2.2梯形图逻辑
2.3梯形图逻辑的分析与综合(1)
2.3.1梯形图逻辑通电錶
2.3.2梯形图逻辑通电錶法分析
2.3.3梯形图逻辑通电錶法综合
2.3.4梯形图逻辑通电錶法设计举例
2.4PLC逻辑设计同步化
2.4.1基本思路
2.4.2产生脉冲的方法
2.4.3前后逻辑条件一致的方法
2.4.4同步化处理实例
2.5梯形图逻辑的分析与综合(2)
2.5.1时序逻辑状态图
2.5.2梯形图逻辑状态图法分析
2.5.3梯形图逻辑状态图法综合
2.5.4梯形图逻辑状态图法设计实例
2.6PLC逻辑标誌值法逻辑设计
2.6.1基本思路
2.6.2实现方法
2.6.3实际套用
2.7PLC多位(位元组或字)逻辑设计
2.7.1用字逻辑指令处理
2.7.2用子程式处理
2.8PLC逻辑量控制工程设计
2.8.1分散控制及其实现
2.8.2集中控制及其实现
2.8.3混合控制及其实现
结束语
请想想
请试试
第3章模拟量控制程式设计
3.1概述
3.1.1PLC模拟量控制过程
3.1.2PLC模拟量输入、输出方法
3.1.3PLC模拟量控制的目的
3.1.4PLC模拟量控制的类型
3.1.5PLC模拟量控制的特点
3.1.6PLC模拟量控制的要求
3.2模拟量开环控制
3.2.1开环特性
3.2.2开环控制
3.3模拟量简单闭环控制
3.3.1ON/OF’F输出控制
3.3.2负反馈控制
3.3.3偏差控制
3.3.4无静差控制
3.4模拟量基本PID控制
3.4.1PID控制基本公式
3.4.2PID控制参数含义
3.4.3PID控制参数整定
3.4.4PID控制程式实现
3.5用OMRONPLCPID指令实现PID控制
3.5.1PID指令说明
3.5.2两个自由度PID控制
3.5.3PID参数整定
3.5.4PID指令执行
3.5.5使用PID指令有关细节
3.6用三菱PLCPID指令实现PID控制
3.6.1FX机PID指令格式
3.6.2FX机PID指令要点
3.6.3FX机PID指令套用
3.6.4三菱中、大型机PID指令
3.7用西门子PLCPID指令、函式块实现PID控制
3.7.1S7.200PID指令格式
3.7.2S7.200PID指令要点
3.7.3S7.200PID指令使用
3.7.4PID功能块(FB)
3.7.5PID功能块(FB)套用
3.8PID控制高级套用
3.8.1串级PID控制
3.8.2串级双辅助迴路PID比例控制
3.8.3串级比例并交叉限幅双辅迴路PID控制
3.8.4前馈与PID混合控制
3.9模拟量模糊控制程式设计
3.9.1模糊控制原理
3.9.2模糊控制算法
3.9.3模糊算法实现
3.10其它高级算法
3.10.1最优控制
3.10.2自适应控制
3.10.3预测控制
3.10.4学习控制
3.10.5专家控制
3.11模拟量硬体模组控制
3.11.1专用控制模组
3.11.2迴路控制模组
3.11.3过程控制CPU
结束语
请想想
请试试
第4章脉冲量控制程式设计
4.1概述
4.1.1脉冲量控制的类型
4.1.2脉冲量控制的目的
4.1.3脉冲量控制的特点
4.2脉冲量控制硬体基础
4.2.1脉冲信号生成
4.2.2脉冲信号採集
4.2.3脉冲信号输出
4.2.4脉冲信号执行
4.3高速计数比较控制
4.3.1内置高速计数器比较控制
4.3.2高速计数模组比较控制
4.4脉冲量闭环控制
4.4.1脉冲量入模拟量出闭环控制
4.4.2模拟量入脉冲量出闭环控制
4.4.3脉冲量入脉冲量出闭环控制
4.5脉冲量开环控制
4.5.1独立运动控制
4.5.2协调运动控制
4.5.3跟蹤运动控制
4.6硬体模组实现运动控制
4.6.1用位置控制、运动控制模组实现
4.6.2用运动控制CPU实现
结束语
请想想
请试试
第5章PLC数据处理程式设计
5.1数据终端是PLC的新角色
5.1.1专职数据终端实例
5.1.2兼职数据终端实例
5.2数据终端条件及其使用
5.2.1OMRONPLCDM、EM区及对其访问
5.2.2西门子的V区、DB块及对其访问
5.2.3三菱的D区及对其访问
5.3数据採集程式设计
5.3.1开关量採集
5.3.2模拟量採集
5.3.3脉冲量採集
5.3.4脉冲选通採集
5.4数据录入程式设计
5.4.1录入数据设备
5.4.2用通用指令录入
5.4.3用特殊指令录入
5.4.4用编码键盘录入
5.4.5用模拟方法录入
5.5数据存储程式设计
5.5.1记录存储
5.5.2压缩存储
5.5.3安全存储
5.6数据显示程式设计
5.6.1数据数码管显示
5.6.2数据动态显示
5.6.3数据脉冲选通显示
5.6.4高档数据显示设施
5.7PLC数据传送
5.8数表处理程式设计
5.8.1求最大、最小数
5.8.2排序
5.8.3求总数
5.8.4求平均数
5.8.5数据查询
结束语
请想想
请试试
第6章PLC通信程式设计
6.1概述
6.1.1PLC联网通信的目的
6.1.2PLC联网通信的类型
6.1.3PLC通信程式的特点
6.2PLC与PLC通信程式设计
6.2.1地址映射通信程式设计
6.2.2地址连结通信程式设计
6.2.3使用串口通信指令的通信程式设计
6.2.4使用网路通信指令的通信程式设计
6.3PLC与计算机通信程式设计(一)
6.3.1PLC与计算机通信内容
6.3.2计算机方程式设计
6.3.3PLC方程式设计
6.4PLC与计算机通信程式设计(二)
6.4.1组态软体概念
6.4.2组态软体简介
6.4.3组态软体编程
6.5PLC与人机界面通信程式设计
6.5.1常用的人机界面
6.5.2人机界面方程式设计
6.5.3PLC方程式设计
6.6PLC与智慧型装置通信程式设计
6.6.1用通信指令通信
6.6.2用从站地址通信
6.7PLC与计算机通信协定
6.7.1OMRONC系列机通信协定
6.7.2S-200PPI通信协定
6.7.3三菱编程口通信协定
结束语
请想想
请试试
第7章PLC控制可靠性程式设计
7.1概述
7.1.1PLC控制可靠性概念
7.1.2PLC控制可靠性类型
7.1.3PLC控制可靠性意义
7.2PLC自身工作可靠性
7.2.1PLC错误(故障)类型
7.2.2系统错误记录
7.2.3PLC故障及其排除
7.3PLC输入程式可靠性
7.4PLC输出程式可靠性
7.5PLC通信程式可靠性
7.6PLC异常处理程式
结束语
请想想
请试试
第8章PLC程式组织
8.1PLC程式组织重要性及方法
8.1.1PLC程式组织概念
8.1.2PLC程式组织任务
8.2程式模组化组织
8.2.1程式模组化组织概念
8.2.2使用子程式法模组化
8.2.3使用跳转指令模组化
8.2.4使用步进指令模组化
8.3多任务(程式、模组)程式组织
8.3.10MRONPLC多任务组织
8.3.2S7—300400多模组组织
8.3.3三菱PLC多程式组织
8.3.4多CPU系统程式组织
8.4PLC程式柔性化
8.4.1程式使用柔性
8.4.2地址分配柔性
8.4.3参数设定柔性
8.4.4动作选择柔性
8.4.5信号反馈柔性
8.5PLC程式调试
8.5.1PLC程式调试概述
8.5.2PLC程式仿真调试
8.5.3PLC程式在线上调试
8.5.4PLC工作模式及其改变
8.5.5PLC程式现场调试
8.5.6PLC程式文档
8.5.7PLC程式评价
结束语
请想想
请试试
参考文献
后记
……